摘 要:《今昔物语集》是成书于日本平安时代末期的佛教说话集。全三十一卷,分为天竺(印度)、震旦(中国)、本朝(日本)三大部分,共收录上千篇说话。其中登场人物纷繁复杂,上到天皇,下到平民,更涉及到天狗,灵鬼等世俗内容,出场人物之多前所未有。佛教故事与世俗故事相对应,既具有佛教说话的教化机能,又兼具了世俗说话的趣味性。《今昔物语集》作为佛教说话集,其中佛教故事占多数,从高僧,佛像,经卷,等角度入手,宣扬佛教教义,劝善戒恶。而在经卷类故事中,《法华经》所占篇幅最多,本文以《今昔物语集》本朝部中涉及抄写《法华经》的故事为文本,对这些故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今昔物语集》;《法华经》
作者简介:李双(1993-),女,汉族,吉林人,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日语方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2
《今昔物语集》天竺部分主要是佛教故事,有佛本生故事和来自佛经里的故事;震旦部分主要是佛教故事和历史故事,大多数来自于文本。而本朝部分则是前半佛教故事,后半世俗故事。《今昔物语集》中本朝部,也就是日本故事占大多数,佛教故事与世俗故事是相对应的,佛教故事采录了从法界到俗界的奇谈异闻。而世俗故事,比如描写武士的骁勇、高僧的智能、天狗灵鬼的怪异等,富于物语性,颇具浓厚的世俗色彩和民间色彩。[1]从出场人物来看,上到天皇,下到平民,出场人物之多前所未有。从内容上看,佛教部分有高僧、寺院、经卷等故事,而世俗部分则是民间故事、传说等。从叙述手法上看,几乎每一段故事都以「今ハ昔」开头,以「……トナム語り伝ヘタルトヤ」结尾,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口传叙事性。
《今昔物语集》本朝部佛法部分中,经卷类故事有很多,其中又以《法华经》居多。标题中提及经卷的故事共有65篇,其中《法华经》故事占55篇。分布于卷第十二的后半部分,卷第十三的全部,和卷第十四的前半部分。以抄写《法华经》为标题的故事笔者大略统计为13篇,笔者将以《法华经》为标题的故事按照内容大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故事讲述的是《法华经》经卷自身所表现出来的法力:诚心为经卷制作的容器会按照经卷的尺寸伸长,或经卷在遭遇火灾时自身不燃。由于当时尚未有印刷术,故事中的法华经的经卷一定都是人工抄写的。第二种故事讲述的基本上都是抄写《法华经》而得到的善报,或是抄经者在危难时刻获救,或是抄写经卷救他。主要表现了抄写法华经卷的功德,同样也是展现了《法华经》的法力。第三种故事,则是反面教训,讲述的是对抄写法华经不信不敬而导致的恶果。下面我们以每一种故事的其中一篇作为对象,来具体地解读和分析这些抄写《法华经》的故事。
1、卷十二 第二十六篇 盛装《法华经》的经盒自然变长
这段故事说的是,从前圣武天皇[2]朝代,地方上的山城国相乐郡里住着一个人。这人为了要报答父母之恩,发下誓愿,抄写了《法华经》在家中供奉。供奉完毕后,为了收藏《法华经》,他找来了檀木制作经盒。经盒制成之后,不料经长盒短,容纳不下。此人深为伤感。他专诚地发起誓愿,邀请僧人做佛事,并一边忏悔过失,一边祈求再能找到檀木。过了二七之后再次试装的时候,经盒自然地长了些,差一点就可以将经书纳入其中了。
当时,施主感到此事奇异,心想:这可能是祷告所致,于是越发地专心祷告起来,等到三七期满,拿经卷往经盒里装时,经盒已经变长,毫不费力地装进去了。而且恰好合适,不短一丝一毫。施主看到这般情景,非常惊异,心中疑惑不定:这到底是经书短了呢,还是盒子长了呢?于是用一本尺寸相等的经来衡量这本经,结果证明经书依然如故。这时施主感动得流着眼泪向经卷礼拜。
见到和听到此事的人,都称颂不已,说这完全是由于施主的心诚所致。
由此看来,虽然说三宝的灵验是肉眼所不能得见的,但是,只要有诚心,就会有这样的灵验。故事就是这样的。[3](P122)
这个故事里装经卷的盒子会变化尺寸,以适应经卷,应该是发愿抄写经卷,以报父母之恩的那个人抄写经卷的功德,也是这位抄写经卷者发现装经卷的盒子制作尺寸不足之后,愧悔己误而请僧人做佛事的诚心之验。这个故事向读者或者听众们所传达的信息是,谁都可以发愿抄写法华经卷,至少应该为了自己的父母。还有就是凡是一定要心向佛法,心诚则灵。很明显,这个故事在于宣传和鼓励抄写法华经,鼓励请僧人做佛事。
2、卷十三 第四十二篇六波罗蜜寺僧人讲仙听《法华经》获福
这段故事说的是,从前京城的东边有一座寺,名叫六波罗蜜寺。寺里有一个居住多年的僧人,名叫讲仙。六波罗蜜寺是京城各方人士举行讲经会的地方。这位讲仙,每当寺中举行讲经会时,便担任读师。为此,十多年间,他听了比叡山、三井寺,以及奈良的许多得道高僧的讲经和说法。讲仙经常听讲佛法,也发起了向佛之心。他始终没有离开这座寺院,直到渐渐衰老,最后一心不乱地圆寂了。周围的僧众,都以为他极乐往生,去西方净土。可是不久后,讲仙的魂灵附在某一个人的身上,开口说话:
我就是多年住在这寺里向例担任‘读师的讲仙。我多年来听人讲说《法华经》,常常发起向道之心,祈求往生极乐,对于念佛也从未懈怠,以为来世必可无虑。不料却因无聊小事,竟变成了一条小蛇。这是因为我生前在房前种了一株橘树,过了几年,橘树逐渐长大,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我对这棵橘树不分朝夕加意培育,从发芽到结果,一直爱护备至。这虽然不是什么大罪,然而,却犯了爱执之过,因此变成小蛇住在这棵树下。我求你们为我抄写供奉《法华经》,使我超脱苦难,生往善地。(P215)
听说此言,寺内众僧都前去查看,果然在橘树下盘踞着一条长约三尺的小蛇,都不禁伤感万分。于是僧众延请高僧相助共同为其抄写《法华经》供奉。不久后,某一寺僧梦见了讲仙,法服端正,满含笑容:“我依仗各位高僧的善力,已然脱离蛇道,生往净土。”这个寺僧醒后,遍告寺里。众僧再看橘树之下,小蛇已然死去。寺僧们见此光景,无不称颂《法华经》之灵验。
这篇故事,依然是在讲述抄写《法华经》的功德和灵验。故事的结尾说:「此レヲ思フニ、由无キ事ニ依テ、愛執ヲオコス、如此クゾ有ケル」[4](由此可见,对无聊的事情产生爱执之心,就一定会遭到这样的果报。(P216),道出了故事的主人公堕蛇道的缘由,以此来告诫众生:不可为些微小事产生爱执之心。不过,这一篇看似教训的故事,究其主旨,还是在于宣扬抄写法华经的功德。不仅自己抄写供奉法华经会在现世见到功德之灵验,就连其他人为了某人抄写供奉法华经,也能够是某人获得抄经功德的救济,如堕蛇道者得以往生。其实,这样的故事,在根本上是在向佛教的信众们作宣传,一是劝导世人心态平常,不拘泥于物,不妄执于情;劝诱信众自己动手抄写法华经卷,或为解救他人抄写法华经卷。
3、卷十四 第二十六篇 丹治比经师抄写《法华经》不敬身死
从前,河内国丹比郡有一位丹治比经师,以替人抄写经书为生。故事讲的是丹治比经师在野中寺抄写《法华经》时,忽生邪念冒犯了来佛堂避雨的一位女性,双双当场死去。众人见此唾骂:“这是天谴,现世现报。”。很明显这是一个立竿见影的现世报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抄写法华经在寺院里心中不敬、自身不洁的一个反面教训。后一个故事卷十四第二十七篇<阿波国人诽谤抄写《法华经》的人遭到现报>讲的也是白壁天皇朝发生的故事,说是在阿波国名方郡,有个女子发愿,虔诚地请人代她抄写《法华经》。当时郡里有个人和发愿写经的女子有仇,就故意肆诋毁她。不久诽谤女子的人突然嘴脸歪斜,但他毫无悔意,不肯改恶向善。因而病症一直未愈。故事的结尾举出了“看见和听说此事的人”的评价,认为这是因为那人诽谤诚心发愿奉写《法华经》之人的缘故。并且还总结说:
这件事与《法华经》的经文所说一般无二。凡有道心之人,对于专诚读诵和抄写《法华经》的人,应敬之如佛,千万不可轻易诽谤。读诵和抄写《法华经》都是最大的功德。(P260)
《今昔物语集》卷第十四的第二十六<丹治比经师抄写《法华经》不敬身死>和第二十七篇<阿波国人诽谤抄写《法华经》的人遭到现报>两篇故事,讲述的都是现世人得现世报的故事,同时也都是当事人对抄写法华经之事大不敬或恣意诽谤而得恶报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主旨在于对世人的教训。
《今昔物语》作为一本佛教说话集,其中的故事分为佛教和世俗两种类型,而佛教类故事,大都是具有教化机能的。其中的《法华经》故事也都带有着教化的色彩。《法华经》主张无论是恶人还是女人一切罪恶皆可救,而《法华经》就是救济的桥梁。人们通过信奉《法华经》而进行或读诵或抄写的行为,通过这些行为来积攒功德,而凭借着《法华经》的无边法力,人们得以脱离苦难,往生极乐。这也就是《今昔物语》中《法华经》故事的意义。首先这些佛教说话是为了宣传佛教教义,劝善戒恶而创作的,所以这些故事都有一个普遍性特点,就是目的性极强。是为了达到使人信奉佛教的目的而创作的。这也就说明,这些故事都是先有结果再有内容的。所以在欣赏这些故事的时候,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就可以从浅显的单纯的故事当中跳脱出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仅是阅读一个故事,而是透过故事的本身,领会到其中深刻的思想和意图。
注释:
[1]叶渭渠.唐月梅著.《日本文学史》古代卷(下).昆仑出版社.2004.1。
[2]圣武天皇:日本奈良时期的天皇。724年-749年在位。在位期间年皈依佛教,741年下诏日本于各地设国分寺,743年下诏建东大寺的卢舍那佛像。
[3]本论文的原文引用部分,中文部分出自北京编译社译、张龙妹校注的《今昔物语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下同。
[4]本论文日文原文部分出自池上洵一校注的《今昔物语集三》.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35.岩波书店.1993.下同。
参考文献:
[1]北京编译社(译)张龙妹(校注).《今昔物语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池上洵一.『今昔物語集』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M].岩波書店.1993.5。
[3]叶渭渠著.《日本文化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4]郑振铎著.《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10。
[5]杨曾文著.《日本佛教史》[M].人民出版社.2008.6。
[6]刘九令,万丽娜著.《今昔物语集》研究[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5。
[7]菅野博史.『法華経入門』.[M].岩波書店.2001.9。
[8]前田雅之.今昔物語集[J].国文学解釈と鑑賞.1986.9。
[9]白土わか.日本文学と法華経[J].鑑賞.日本古典文学.第20巻仏教文学.1974.7。
[10]山岸徳平.今昔物語の価値[J].日本文学研究資料叢書―今昔物語集.1987.6。
[11]千本英史.法華験記―女性と異類の滅罪·往生[J].岩波講座.日本文学と仏教.第6巻.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