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50年代长篇叙事诗繁荣现象

2016-06-30 21:22谭秀珍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8期
关键词:繁荣继承创新

摘 要: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也离不开创新。本文从50年代长篇叙事诗的繁荣现象入手,通过对比其前后各个时段叙事诗创作的特点,探讨其繁荣背后的原因,从而进一步挖掘长篇叙事诗深层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长篇叙事诗;繁荣;继承;创新

作者简介:谭秀珍(1989-),女,广东开平市人,汉语言文学学士,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1

一、前言

50年代后期诗坛里,长篇叙事诗掀起了一股大规模创作热潮,把叙事诗艺术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探讨50年代长篇叙事诗繁荣现象,对我们研究叙事诗发展及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50年代前后的长篇叙事诗

20世纪40年代,“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并且得到敌后根据地政权的支持,早期白话尝试的“新诗歌谣化”在敌后根据地发展到了极端。它首先是通过组织动员力量,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开展了工农兵群众性的新歌谣创作活动。而这种新歌谣,是在民间传统歌谣的基础上,注入了鲜活的革命内容,来宣传、普及革命思想。其中最著名的是李友源、李增正用传统“白马调”编的《移民歌》,后来经过加工成了我们熟悉的《东方红》。这一时期长篇叙事诗代表作有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张志民《王九诉苦》、李冰《赵巧儿》等。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郭沫若、何其芳、胡风分别创作出《新华颂》、《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时间开始了》,拉开了颂歌时代的序幕。这时对现实的反映和歌颂,使诗歌滋长了写实风气。而写于1949年的阮章竞的《漳河水》被认为是一个新突破,它用民歌体来反映更为复杂的现实生活,已经不同于40年代解放区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中所采取的单一情节的直线发展模式。此外,它还借用了漳河地区流行的多种民歌、小曲,如《开花》、《割青菜》等,比《王贵与李香香》单用信天游格式,更自由灵活,富于变化。阮章竞的《漳河水》,直接继承了解放区叙事诗创作经验,同时又把它带到当代,成为当代长篇叙事诗的开山之作,具有时代过渡性。

综观50年代以前的叙事诗,我们可以发现有这样特点:一、它主要是从民歌中汲取营养,艺术上并以民歌体或拟民歌体的形式为主。二、诗人主体消失,并成为大众的代言人,表现群众感情。三、歌唱革命政党、政权、领袖与军队成为新诗主要内容。

50年代初期叙事诗,如冯至的《韩波砍柴》、乔林的《白兰花》所采用的写作方法无异于过去,皆取材于过去时代苦难的生活遭遇和为争取翻身解放所进行的反抗斗争,因此始终未能形成自己的时代品格。故50年代叙事诗在初期只出现了短暂的创作热潮,到中期就变得相对沉寂了。到了50年代后期,叙事诗出现了创作高潮。主要代表作有李季的《杨高传》、闻捷《复仇的火焰》和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等。其中《杨高传》承袭了40年代解放区叙事诗以民歌为创作资源的传统,但它却拟用民间另一种曲调——鼓书,这可以说是一个新的突破。而闻捷《复仇的火焰》和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却向另外一个方向发展,它们继承的是中国新诗史上更有深远传统的自由体式,对长篇叙事诗进行了新的探索。正是由于诗人们的创作实现了新的探索,才把叙事诗艺术推向顶峰,形成创作高潮。

三、长篇叙事诗的文化底蕴

(一)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

细细分析,整个叙事诗的发展过程,都与民歌等民间文学脱离不了关系。过去由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不能使用文字等工具去记录﹑保存人们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所创造的各种文化,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这种群众集体所传承的文化,虽没有文献或古物那样能够经久保存,但是它的生命力也不可低估。这些传承下来的故事或歌谣,成为了我们现代活文化的一部分。

(二)潜在的史诗倾向

更进一步,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文化一种潜在的史诗倾向。以50年代后期长篇叙事诗繁荣的现象为例,我们可以找出这期诗篇具有明显的史诗性:一方面,诗人们大都到历史事件中取材。另一方面,即使诗人们试图处理的是现代题材,也同样在诗中追求宏大的概括力和包容度,体现出创造一种现代史诗的意向。相比西方史诗的长篇巨著,我们回顾自身,到底我们民族有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诗呢?很多人都认为,中国没有一部完整记录中华民族自身的史诗。然而,二十世纪,学术界相继发现了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藏族史诗《格萨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还有正在学术界争论的汉族史诗《黑暗传》。由此看来,中华文化历史上史诗的缺失,造成了作家们写作中潜在的史诗情结。所以,50年代后期长篇叙事诗的创作,也与这种史诗情结存在相联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结论:长篇叙事诗能发展壮大起来,最主要原因是其本身能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能进行大胆的探索,与时俱进。同样,文学创作亦是如此,只有在创新过程中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营养,文学才能向前迈进,我们中华文化才不会断流。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陆耀东.四十年代长篇叙事诗初探[J].文学评论,1995, (3).

[3]潘晓生.诗的追求与困惑——对当代长篇叙事诗第一次创作高潮的探讨[J]. 江西社会科学,1998, (2).

[4]普丽华.早期现代长篇叙事诗的民间情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S1).

猜你喜欢
繁荣继承创新
盛唐时期的铜镜鉴赏
浅谈宋代瓦子勾栏的兴盛及对书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浅论紫砂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