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运行中国》在话语整合时代的突围

2016-06-30 12:07乔屿
戏剧之家 2016年12期

乔屿

【摘 要】新时期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出现了以大众话语权、精英话语权、政治话语权三足鼎立的局面。在这种话语整合时代的背景下,《运行中国》开启了一种新的尝试;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开辟了新的路径,打造了提升话语权的新模式,也给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运行中国》;话语整合;政治话语权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25-01《运行中国》该片作为美国探索频道固定栏目《神奇的中国》的开篇之作,不仅关注中国的现在,更探讨中国的未来,旨在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审视一个快速发展中的中国。一、话语整合的时代环境福柯把话语分为三个层次:政治权力话语、知识精英权力话语和大众权力话语。中国纪录片通过自身的话语运作,经历了一段从以主流话语为主导,到以精英话语为启蒙,再到以大众话语为突破的嬗变过程。80年代是以政治话语权为主导,从最初的新闻说教式纪录片,到后来的画面加解说的政论性纪录片。90年代,大众话语权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式纪录片逐渐消解,纪录片回归纪实性本体。“新世纪,这三种话语及其主导下的电视纪录片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在整合中共同推动着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1]二、《运行中国》在话语整合时代的突围方式新时期的纪录片发展中,大众话语权、精英话语权、政治话语权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在这种话语整合时代的背景下,《运行中国》——作为政治意识传播的载体,开启了一种新的尝试。(一)个人化的介入视角。《运行中国》探讨的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面貌,在主持人丹尼·福斯特的带领下,选择“城市化”、“科技”、“中产阶层”这三大元素,对当代中国如何运行进行探索。它摆脱了以往纪录片的旁白叙说模式,主持人丹尼在纪录片中揭开中国民生的突破性创新科技,深入了解当今中国的城市化变迁,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的变化发展。在拍摄中国最高建筑上海中心大厦时,丹尼亲自爬上600多米的建筑高空,设身处地地感受上海中心大厦的高度,相比于枯燥乏味的建筑数字,镜头所呈现出来的高耸感更能直击人们的心灵。(二)“去主观化”的叙述方式。“去主观化”作为主观化的对立面,在这里指的是隐藏主观观点。《运行中国》的叙述方式由单一的内部宣教转向借他家之言,改变了以往的说教加解说式,这是一种创作思维的转变,将中国题材交由外国制作者,借西方的叙述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声音。在丹尼·福斯特个人化的叙述中,整部片子背后的政治意识被巧妙地隐藏,取而代之的是主持人的主观视点。丹尼采访博物馆的段落里,就有这样一段独白:“欧洲用数百年累积出现有的文化资产,中国却一夕赶上,来到龙美术馆这种地方我看到什么?专业收藏家收购当代艺术,委托兴建公共建筑,再把藏品公诸于世,以我的观点来看,这代表中国文艺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片中很多“在我看来”,均在试图打造一个权威的视点。(三)多角度的内容呈现。《运行中国》在内容的呈现上是多角度的,片中对中国的科技发展、民生等方面进行展现,探讨了中国的自主创新,从微信、创客、手机到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也探讨了中国人的饮食、时尚、文化消费等问题。在内容的叙述上,《运行中国》一方面展现了当代中国飞速发展的现状和中国人民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对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也是直言不讳,给观众的呈现一个真实、客观、精彩的中国。三、《运行中国》打造提升政治话语权的新模式福柯指出:“话语不但意味着一种言说方式,而且意味着对言说者地位和权利的隐蔽性认同”我国早期的政治话语纪录片与新闻纪录片没有明显的区别,在新的传播环境下,观众的接受方式也发生着转变,观众不再被动地接受新闻式的强制性灌输。在这种新的时代环境下,《运行中国》打破了原有的国内制作的方式,以“中国题材、国际制作”的思维方式和手段,从别样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为纪录片中国家形象的塑造开辟了新的路径。四、总结纪录片是一种具有文化品格和国际传播力的精神产品,是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和魅力的影像文本。纪录片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力工具,也理应承担起塑造国家形象,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重任。参考文献:[1]邢勇.话语变迁与权力表达——观察中国电视纪录片三十年的一种视角[J].现代传播,2009(01).[2]游鱼,罗双根.话语权与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应然逻辑[J].求索,2008(11).[3]陈家洋,蒋桢.合拍纪录片与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路径[J].中国电视,2015(08).作者简介:乔 屿,女,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2014级戏剧与影视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纪实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