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婷婷
【摘 要】电影以人的视听特征为依据,记录画面和声音,其再现使人获得生理——心理的运动感知。格式塔心理学电影理论是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研究活动影像和电影的感知过程和审美特征的理论。本文以电影《老男孩》为例,阐述格式塔心理学在电影创作中的体现。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老男孩;格式塔心理分析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99-02一、电影《老男孩》概述《老男孩》是由朴赞郁执导的一部惊悚电影,对生命、伦理、爱情以及心理进行了深刻的描述,给观众带来深沉的思考。他的“黑暗”风格深入人心,他用自己的摄影机笔抒写对人生、世界的看法。电影《老男孩》讲述了中年男子吴大秀在女儿生日那天醉酒回家,在路上被不明身份的人绑架,之后被囚禁在一家私人监狱中。他想要寻死却没有成功,过着每天看电视、三餐吃煎饺的生活。通过看电视,得知妻子已遭杀害,女儿下落不明,自己更被怀疑为凶手。他决定锻炼身体而复仇,在牢中度过漫长的15年。当吴秘密挖通墙壁时,却被放出,重见天日。他不顾一切地寻找自己被绑架囚禁的原因,并展开疯狂的复仇计划。二、电影《老男孩》中的格式塔心理(一)格式塔心理有时候我们看见、听到的不一定就是我们感知到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可以将看到、听到、感知到的形象复合成已知的完整形象的倾向。①电影虽然只是呈现了一部分画面,观众却可以通过自己积极的心理活动在大脑中形成完整的形象。格式塔心理学用注意、记忆、想象、情感等心理范畴对应说明电影的特写镜头、视角变化、剪辑形式和叙事结构,用“自愿受骗”解释观众认同银幕形象的“心理学游戏”。(二)《老男孩》中的格式塔心理分析影片开头的第一个画面是一只紧紧握住领带的手,镜头逐渐升起,呈现出一个中年男子的形象,头发蓬乱,看不清表情。第二个镜头是一个反打镜头,头发蓬乱的男子抓着那个扎领带的还抱着一只狗的男子,背景交代了所处的环境是顶楼。第三个镜头是一只紧紧拉住领带的手,逐渐向左移动到扎领带的男人。第四个镜头是头发蓬乱男子的脸部特写,这一段的配乐十分紧张。而扎领带的男人问:“你是什么家伙?”男子回答说:“我叫……”第五个镜头是一个鼻孔里塞着带血卫生纸的男子的脸部特写,男子说:“吴大秀”。前四个镜头以及对白给人的感觉是头发蓬乱的男子要将抱狗男从顶楼推下,想要他死。观众根据自己看到的进行知觉,并将这四个镜头在心里进行了补偿,得出蓬头男要迫害抱狗男的结论,但是通过后来的观看发现其实事实并不是我们看到的这样。而通过前五个镜头,我们了解到故事男主角的名字叫吴大秀,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吴大秀通过试吃各家唐人餐厅的煎饺找到了他被囚禁的地方,找到私人监狱的老大,要报自己莫名其妙被囚禁十五年的仇恨,并要他说出是谁把把他囚禁的,如果不说,就把他的牙拔下来。吴大秀用胶带把私人监狱的老大绑在椅子上,让他的嘴保持张开的姿势。一开始是一把工具夹住人的牙齿,可以听到牙齿和工具摩擦的声音,监狱老大咿咿呀呀的叫声,紧张的音乐一直在持续,牙齿流血了。第二个镜头是吴大秀使用工具的动作(仰视镜头,可以清楚地看到吴大秀的面部表情,工具只能看到手柄)、工具拔掉牙齿发出的声音、监狱老大痛苦的叫声。第三个镜头是电脑键盘上六颗带着血的牙齿(形状类似于影片一开头出现的那个红色的巨大错号)、监狱老大痛苦颤抖的呻吟声。第四个镜头是监狱老大嘴里塞着一块红布,吴大秀问他是不是愿意说出是说囚禁了他,老大不知道说了什么呻吟颤抖,紧张的音乐一直在持续。影片中并没有真正地呈现出吴大秀拔掉老大的牙齿的镜头,就现实来说肯定没有拔掉牙齿,但在电影营造的画面中,观众通过自己的经验感知到吴大秀拔下了老大的牙齿,自己在心中将没有呈现出来的画面补充完整,这就是之前所说的“自愿受骗”。吴大秀找到了他被绑架囚禁的原因,去找囚禁他的李有真,要李有真履行自己的承诺自杀,而李有真通过催眠指令让吴大秀和自己的女儿相爱,他把这一事实告诉吴大秀后,吴大秀祈求李有真不要告诉美道(他的女儿)真相,因为吴大秀的长舌害死了李有真的姐姐,都因为他说了不该说的话,他愿意剪掉自己的舌头来求李有真不要告诉美道真相。吴大秀拿起剪刀,第二个镜头他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一块紫色的手帕,第三个镜头他伸出舌头,拿着手帕捉住自己的舌头,右手拿着剪刀准备剪掉。第四个镜头是吴大秀脸部上半部分的特写,眼睛睁得很大,脸上是血,之后镜头左移到他拿着剪刀作势要剪下去的手,剪刀剪掉舌头的声音,他痛苦的叫声一直在持续。第五个镜头是吴大秀上半身的背影,之后他爬到水池边,从嘴里吐出了一段舌头,还有他痛苦的叫声和沉重的呼吸声,此时音乐渐停。和之前拔掉牙齿的那一段一样,观众依旧在自己的脑海中得到了完整的形象。影片的最后也将这种心理游戏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一个镜头是李有真的面部特写,可以听到电梯运行的声音、李有真的呼吸声,音乐也随之响起,镜头拉远,李有真伸出手,他的手拉着一只白皙的手。第二个镜头年少的李有真(背影)拉着即将掉入河里的姐姐,李有真的哭声、姐姐的呼吸声。第三个镜头是年少的李有真的面部特写,是仰视镜头,背景是蓝天白云。第四个镜头他紧紧拉着姐姐。第五个镜头是仰拍镜头,从坝底向上看到他的姐姐。第六个镜头是俯视的角度,姐姐的近景,背景是绿色的水。第七个镜头和第三个镜头一样,是年少的李有真的面部特写。第八个镜头,年少的李有真拉着要掉下坝的姐姐的手,姐姐慢慢向上抓住了他胸前的照相机。第九个镜头是照相机镜头里的姐姐。第十个镜头是俯拍角度,一只手捉着姐姐的手腕,姐姐对弟弟说自己不后悔。第十一个镜头是年少的李有真的特写镜头,放声痛哭,第十二个镜头现在的李有真的面部特写,背景同年少的时候的他是一样的蓝天。第十三个镜头是年少的李有真头仰着。第十四个镜头现在的李有真拉着姐姐的手,低头看着姐姐。第十五个镜头年少的李有真拉着快掉下去的姐姐。第十六个镜头现在的李有真,松开了拉住姐姐的手。第十七个镜头年少的李有真站在栏杆后,手向下伸着。第十八个镜头,年少的李有真手伸向自己的姐姐,姐姐在向水里落去。第十九个镜头,移动镜头,穿着黑色西装白衬衫的李有真的手,听到落水的声音。第二十个镜头,李有真哭泣的侧脸。第二十一个镜头李有真伸出的手做成拿枪的手势,听到子弹上膛的声音。第二十二个镜头,听到枪响的声音,音乐停止,电梯的门打开,看到电梯侧面的血,李有真倒下,身体撞倒电梯的声音。第二十三个镜头,李有真的面部特写,听到电梯关门的声音。第二十四个镜头,电梯门关上了。这一段表现了李有真自杀的过程,镜头只是表现了相对重要的画面,观众不受控制地自主对缺失的部分进行补偿,得出了他自杀的结论。三、总结每一个人都是有生活经验的,观众看懂电影依靠的是生活中积累的视听感知经验,画面之间所未表现出来的部分是由观众根据自己的生活感知经验进行心理补偿。由于人的心理补偿机制,电影只需要呈现主要的镜头,电影中的视听形象便会在观众的脑海里完成。对于部分电影而言,他是表现生活而不是再现真实的生活,而且银幕上不可能完整地向观众呈现一个人自杀的真实过程。同时,格式塔心理学也为电影开拓了更为广泛的创作空间,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画面时间和空间。注释:①宋杰.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22.参考文献:[1]宋杰.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2]罗茜.朴赞郁电影的存在主义美学[J].导演评述,2015(3).[3]Munsterberg.H.The Photoplay: A Psychological Study(1916)[M].NewYork: Routledge Press,2003.[4]彭玲.影视心理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