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纯
【摘 要】淮安为淮剧的发源地,而淮剧为人所熟知却是在上海及盐城地区,淮安地区淮剧的发展状况非常不好。淮剧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艺术魅力与作品的吸引力,本文主要从艺术接受这个层面浅析淮安地区淮剧发展艰难的原因,以及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些观点。 【关键词】淮安;淮剧;艺术接受层面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32-02既然从艺术接受层面谈淮安淮剧的发展,首先就得明确艺术接受的意义,以及它在传播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艺术接受是艺术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艺术生产活动中,艺术家在创作中会考虑艺术的受众,一件艺术品也只有被大众接受、欣赏、评判才算是实现了艺术价值。所以,艺术的接受环节是艺术活动重要的一环。就淮剧而言,它属于地方小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属于民间艺术、戏曲艺术,有其自身的艺术特色以及创作风格、模式等。戏曲艺术的最终创造结果便是表演给大众观看,所以,离开观众的戏曲便不能称之为戏曲,所以,戏曲艺术能够发展的大前提除了作品外,更主要的是大量并不断产生的固定接受群体,他们欣赏观看它,戏曲艺术才能发展,而戏曲艺术传播展示给受众,接受者欣赏观看审美的过程就是艺术接受的过程。对淮剧这样的地方小戏而言,接受者是决定其发展的核心要素,甚至可以说是决定要素,因为,有创作者而缺乏欣赏者,这门艺术同样发展不了,反过来,有欣赏者一定不会缺少创作者,而且会催生创作的产生与发展。由此可见,淮安淮剧发展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是接受者愈来愈少,而同时,解决它艰难状况的根本措施也都是围绕吸引增加受众方面。就淮安地区的淮剧发展状况而言,导致其艺术接受活动不断受阻,受众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条:一、接受人群年轻化,审美偏向娱乐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社会的消费主体越来越年轻化,消费的主力军从八零后到九零后甚至是零零后,社会主体人群尤其是消费能力高的越来越低龄化,而淮剧这类地方小戏甚至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的受众以及主打消费者接受者是中老年。这类人群由于社会、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对淮剧更有认同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接受群体相继淡出社会的舞台,现在更多的是年轻人,年轻人这个群体的特性就是受先进技术以及西方思想影响深远,审美观念更趋向于快餐时代的娱乐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一些慢节奏本身便没有多少认同,也不会对淮剧这类的地方戏曲产生兴趣,因为,淮剧不能带给他们新鲜感以及刺激的感官享受。当然,接受人群年轻化这是一个所有艺术受众共同面对的事实,这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带有不利特质的现象,而是具有客观性,对于不同门类的艺术,它可以是有利的条件,例如对于一些新媒体艺术而言,接受主体年轻化不仅对它的发展有利而且促进新的媒介艺术的创作与产生。二、传播途径单一,宣传力度过小宣传是抓住受众的手段,是将艺术接受主体的宽度打开的方式。在现在社会,便捷的交流手段,娱乐化的审美趋向,从众的跟风以及两极化的审美批评,突出了宣传的重要性,尤其对于艺术成品而言,甚至超过了成品本身的质量,在电影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现在评判电影的成功与否更多的人在乎票房,而票房是受众范围数量最直接的反映,扩大艺术接受的受众在电影行业依赖宣传,品质并不算高,但是确实成功了的《小时代》就是宣传成功的例子。淮安地区淮剧的发展之所以艰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淮安地区的淮剧未能得到重视,淮剧在淮安的传播方式基本仅靠淮剧团的演出,传播形式非常单一,市内宣传力度非常小。每个地区都应有地区的文化建设,对于体验地方特色的艺术文化,政府与人民都应该加以重视与保护。淮安仅有的三个淮剧团,作为非遗传承单位竟然只有一位国家级传承人,而且,这位传承人还兼唱其他戏曲,作为市级传承单位,淮安市淮剧团甚至连一个独立的单位院所都没有,安插在小区中。淮安的淮剧主要传播方式是依靠淮剧团的下乡演出,其他了解淮剧的途径基本没有。这样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它的影响范围很小,而影响力不够决定了受众范围数量不足,这又导致传播物质条件不够宣传力度不能加强。如此这样的恶性循环,发展怎能不滞缓?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外,淮安地区淮剧本身也缺乏吸引年轻受众的特质,而这也是它的自身核心问题。艺术的创作根本是为了抒发某种精神感情引起共鸣,给接受者带来某种快乐,这种快乐不是指艺术作品本身表达的感情或主题是欢快愉悦的,而是指更深层次的精神享受,即使是悲剧结尾的文学作品,让你泪流满面,但你的精神得到一种享受,这种愉悦不仅仅指生理上的开心的情绪。而能让受众产生共鸣,即为成功的作品,既然产生共鸣受众自然愿意继续为这种艺术“买单”,成为忠实“粉丝”。这类认同者越多,这类艺术自然越发展,而淮剧在淮安,至少在曾经的淮安它自然有过数量颇多的“追随者”,正是这些接受者才使得它发展到了今天,即使举步维艰至少没有消失,证明它还是有自己的市场。而淮安淮剧如何恢复往昔的风采,首先还得从它本身入手。它属于戏曲艺术,意味着它具有自己固有的曲目、表演形式、腔调等构成要素。那从这些要素入手,能否找到即不使之失去本身特点又能迎合现代大众审美的平衡点呢?近些年来,淮安的淮剧工作者也在尝试着寻找这个平衡点,例如创作了许多都市新淮剧,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都市新淮剧强调一个“新”字,这个“新”新在哪儿,新在它不再只是表演经典历史曲目,而是尝试用淮剧的唱腔演奏形式来唱今天的事情。例如2011年涟水县淮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淮剧《鸡村蛋事》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它就是新淮剧的代表,讲述了大学生村官的事情,与之前的历史类淮剧相比更吸引观众,观众年龄层也向低龄跨越。这就是淮剧本身在改变,在创新。如果不想被淘汰,就得革新,就得进行形式的创新。淮剧的唱词语言也可以进行一些改进,地方方言是特色,但同时是否可以将一些晦涩难懂的方言进行改良,使之更能让年轻人听懂?在整体上进行改进,使之贴合现在社会的发展步伐,让年轻一点的人能够听得懂,看得懂。外部的因素同样可以促进它的发展,这就得在宣传、包装上做文章。现代的大众喜好已经不像以前,出现了更具影响力的舆论导向。通过媒介可以更大范围以及更深层次又便捷地让受众了解淮剧。淮安地区在淮剧的推广上一直不够用心,当然物质财力不够,政府重视度不足等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是在响应国家文化建设的今天,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得到政府以及社会的重视,淮安地区的文化局政府也逐渐意识到这个情况,因此,淮剧的推广在淮安来说也并没有那么不可能。淮安市以及下面的县级单位,完全可以利用电视、广播平台拍摄专题片、宣传片音频等。同时,现在接受群更多的互联网、手机软件的使用更是可以利用的手段。例如微博、微信等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提供了更加便捷快速、受众更广泛的信息预览手段,这些都可以使用到淮安淮剧的推广宣传上去。通过这些手段,至少可以扩大影响范围,增加接受者的数量。但是欣赏者的数量的增加并不是最终的目的,不同的欣赏者的接受程度受其自身修养以及审美水平的限制,不可能一致,对于淮剧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以使大众能在其中找到共鸣,这才是吸引以及留住这些接受者的根源。所以淮安地区淮剧团在学校都有展示厅,这足以证明淮安的淮剧保护者已经在往这种理想状态努力了。想达到这种境界,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但是我相信,努力总是有结果的,也许淮剧最终还是会消失在淮安的发展史里,但我们惟愿这个期限能在我们的努力中无限拉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