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不懂外语的“译界之王”

2016-06-30 10:59马楠
中老年健康 2016年6期
关键词:译著易卜生茶花女

马楠

林纾,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号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系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小说翻译家,以依照他人口述又不失原著风貌翻译西方名著而著称于世。

林纾自青年时代起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若要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进入中年后,他“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然而,林纾涉入译界却是极为偶然的事,他的译作如此畅销也在意料之外。

林纾翻译小说始于1897年,当时恰逢他的母亲和妻子接连去世。魏翰、王寿昌等几位好友为帮助他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译书。林纾起先再三推脱,最后才接受了这一请求,与留法回国的船政学堂毕业生王寿昌合译法国作家小仲马所著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林纾在翻译时,并非是机械地记下王寿昌的口译,而是运笔写出“信、达、雅”的文言。这本妙语连珠,富于情感的译著于1899年1月在福州刊行,为中国首部西洋小说译著,一时风行全国,有“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之誉。

《巴黎茶花女遗事》使中国人的耳目为之一新,它适应了当时西方开启民智的时代潮流,划破闭关自守的厚雾,使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的瑰宝。据林纾后人统计,他一生共译著西方文学作品206种,被外国人誉为“不懂外文的最佳翻译家”,名扬中外。

由于林纾并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因此只能“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并且常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他翻译得很快,“耳受手追,声已笔止”,口译者话音才落,他的译文也写完了。

《巴黎茶花女遗事》得到国人相当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激励着林纾沿着翻译文学作品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后来,他接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外国小说,其中以英国小说为最多,此外包括美国、法国、俄国、日本、西班牙、希腊等十多个国家的文学作品。世界许多著名作家,如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法国的雨果、巴尔扎克、挪威的易卜生、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等,都是林纾第一次介绍到中国来的。林纾一生著译小说达180余部,为中国近代译界所罕见,曾被誉为“译界之王”。

林纾译介西方文学,客观上培养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代巨匠。据许寿裳回忆,对于林译小说,鲁迅每本必读,郭沫若也自称受很大影响。鲁迅在日本读林纾译《黑奴吁天录》时说:“乃大喜欢,穷日读之,竟毕。”郭沫若读林译小说后说:“然而在幼时印入脑中,就好像车辙的古道一般,很不容易磨灭。”钱钟书说:“我发现自己宁可读林纾的译本,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理由很简单,林纾的文笔比哈葛德的英文文笔高明得多……”

林纾的翻译作品偶现一些疵误,如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但他大体上是一位“忠实的译者”,重要的译作都能保持原文的情调,力求表达原著的风格。同时他凭着自己良好的文学素养,用来填补某些原作的不足,使译著更加适应中国读者的欣赏口味。

他翻译小说,不光把外国小说艺术技巧介绍到中国来,更要把他的爱国热诚,通过译书感动读者,惊醒同胞,促使人们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知识。他通常在译著的序言或后记中,对原作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同时借题发挥,表达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常常带有政治或启蒙色彩。他翻译《茶花女》,表达自己对封建制度的不满情绪;翻译《汤姆叔叔的小屋》,希望唤醒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意识。

猜你喜欢
译著易卜生茶花女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茶花女
王古鲁译著《中国近世戏曲史》修订补充手稿辑录
伦理困境与易卜生晚期戏剧的经典性
一本迟到的译著——评《德奥名人论音乐和音乐美》中译本
歌剧《茶花女》剧照
茶花女柳依依
晚清科技译著《测候丛谈》社会背景研究
易卜生长诗《在高原》的自然意象
科学译著《测候丛谈》的名词术语翻译和传播
寻找被忽视的那个易卜生——评《易卜生诗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