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卡夫卡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荒诞与现实并存的艺术世界。以《变形记》为代表的作品,很好地体现了卡夫卡的小说荒诞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现实,透过小说“人变甲虫”的荒诞情节表面,我们可以发现比“人的异化”等一般结论更为深刻和本质的东西。我们在作者创造的“假定的现实”之中,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冷漠的、纯粹利益的关系,以及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和痛苦的精神境遇。卡夫卡的小说在荒诞的象征性图像里,真正地反映了广泛的人间的普遍现实。
关键词:卡夫卡;变形记;荒诞;现实
一、“假定之中的现实”
作为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卡夫卡不同于传统文学,他对现实的关照不是客观地摹写、再现现实,而是借助象征、譬喻、变形等手段为我们创造出一个荒诞不经的情节故事和变形扭曲的人物,在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里,卡夫卡用写实的手法来描述违反客观规律的事件,在荒诞的情节构架里,遵循已经设定的那种逻辑前提,用写实的手法来描绘细节和环境,最终创造出一种“假定之中的现实”。
在《变形记》中,卡夫卡用写实的手法描写格里高尔变为甲虫这一违反客观规律的事件,全篇小说,除了人变甲虫这一情节具有荒诞性以外,作者几乎是用近似于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来描写主人公变形之后的各种遭遇和内心活动,这使得小说的细节呈现出一种真实可信的状态。这就是余匡复曾指出的卡夫卡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即“总体情节构建上的荒诞和象征,具体细节上的极为现实主义的真实细腻”, 正是运用这样的方法,作者在《变形记》中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假定的现实。
首先,小说一开始就将主人公置于“人变甲虫”这样的无妄之灾的困境之中,相对整个故事而言,这一荒诞的情节只是一个逻辑前提和背景。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了甲虫,除了形体变异,他还是格里高尔,他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还是从前那样。遵循这样的逻辑前提,作者完全用写实的手法来描绘细节,这些真实的细节渗透到小说的始终。从一开始,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作者便用极其精确的细节描绘了他的外形和状态:“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这一细节非常真切地展现了格里高尔变形之后的状态,使人感觉那坚硬的甲壳仿佛就长在自己身上,动弹不得。到后来,格里高尔作为甲虫,他是怎样翻身挪动自己,挣扎着起床去开门,以及开门之后怎样被父亲驱赶等等,作者无不采用同样真实的细节来描写这些动作。除此之外,整个小说围绕着格里高尔怎样逐渐适应虫的身体和习性;家人以及其他人对格里高尔的鄙弃态度;格里高尔从变为甲虫的那一刻起到死时,他的内心感受这三个方面展开,在精确细致的描绘中,作者把人物的一言一行与心理变化都刻画得非常真实,读者会感到,格里高尔的所思所感和一举一动“都是身陷于如此境况中的任何一个人所作的必然反应”。 作者将这一切写得与一般现实主义并无异处,真实得足够引起读者的共鸣。由此,小说在一种整体荒诞的故事框架里,遵循了现实主义的细节描绘,在人变成虫这一假定的情境中,写出了格里高尔变为甲虫之后遭人鄙弃的境遇和孤独无助、恐惧绝望的真实内心体验,这就构成了一种“假定之中的现实”。卡夫卡这种“假定之中的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比一般的现实主义更为真实。连对西方现代主义持否定态度的评论家卢卡契都对卡夫卡赞不绝口:“恐怕很少有作家能像他那样,在把握和反映世界的时候,把原本的东西和基本的东西,把对前所未有的事物的惊异,表现得如此强烈……卡夫卡似乎可以列入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
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以《变形记》为代表的作品,很好地体现了卡夫卡小说寓荒诞于现实之中的特点。卡夫卡的许多小说,荒诞的故事情节是发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之中的,是一种荒诞事件与真实环境的有机结合。在《变形记》中,就格里高尔这个甲虫式的人而言,总的来说是荒诞的,但就他所生活的环境而言,就他周围的社会关系而言,则又都是现实的,是一定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尽管卡夫卡的小说,作者有意隐去了故事发生的确定时间、地点、背景以及前因后果,然而我们仍然能够在超越时空的故事情节之中看到某种同我们当下社会环境相同的本质的东西,那就是人与人之间那种真实的关系。
在《变形记》中,作者用真实的细节为我们展示了主人公所生活的环境,的确与我们现实社会并无二致。小说一共有十多处明确地写到了身边的人对变形之后的格里高尔的反应和态度。当人们第一次见到甲虫格里高尔时,秘书主人在惊恐之中飞快地逃走了;他的母亲随即晕倒在地上;他的父亲“紧握拳头,一副恶狠狠的样子,仿佛要把格里高尔打回到房间里去”。 后来,家人对他越来越冷漠甚至残酷,父亲把他往房间里赶,“从后面使劲地推了他一把……使他一直跌进了房间中央,汩汩地流着血”,最后用苹果狂轰滥炸地把他打伤;就连最善良的妹妹也开始厌恶他,“对他又是挥拳又是瞪眼”,甚至最后想要除掉他:“对着这个怪物,我没法开口叫他哥哥,所以我的意思是:我们一定得把他弄走”。 最后,格里高尔在绝望中悄然死去,一家人终于感到了解脱,“仿佛卸掉了一个负担似的”,口里念叨着“让我们感谢上帝”,在欢乐的氛围中,一家人乘车去城外郊游。
从小说的描述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连最为亲近的家人,对待变形的格里高尔都是那样的冷漠、自私、残酷。曾经的格里高尔一个人努力地工作,支撑起整个家庭的生计,然而随着他变为甲虫,整个家顿时失去了经济支柱,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这时的格里高尔对整个家庭来讲,只不过是一只毫无用处、令人鄙弃的虫子,没人理会这个儿子和哥哥曾经为了支撑起整个家庭而付出了多少努力;没人去顾及格里高尔的心里到底怎么想;没人对他的悲惨遭遇表示真正的同情;身边的人不仅不给与帮助,甚至还对他踏上一脚,让他雪上加霜。在人变甲虫的特定情境里,卡夫卡赋予了主人公一双看清世界的眼睛,同时也让读者冷眼旁观了人类自身的悲哀: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冷漠的、自我中心的、纯粹利益的关系,“人一旦不能给他人带来利益,甚至不能自食其力,就犹如甲虫,遭人厌弃”,即便是最为亲近的家人也一样。《变形记》在真实的环境里,为我们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冷漠自私、纯粹利益的关系尽管在某些人看来太悲观消极,但它却揭示了人的本质和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极具现实意义。
三、“内在的现实”
在卡夫卡的小说里,荒诞、变异只是作者的一种表现手段,而不是目的;正是凭借这样一种手段,作者将我们推入一个非现实化的情境之中,这些荒诞离奇的故事构架从一开始就排除了人们想要弄清作者的写作动机、读懂作者所描绘的事件的那种可能性;它排除了人们已经习惯的文学出路,通过一种虚拟的荒诞世界,在极端的情形下,更好地探索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现实。他所表现的那种社会的本质以及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是现实的、写实的,人在荒诞情境下的那种内心感受和精神状态正是现代社会中的人精神境遇的一种集中体现。卡夫卡的小说在荒诞的情境之中,突出表现的是一种“内在的现实”,即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尤其是表现小说主人公那种孤独、焦虑、恐惧、挣扎、无能为力的绝望感受和精神境遇,真实得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变形记》中,作者通过扭曲人的外部形态将主人公变成一条大甲虫,这种扭曲变异使作者所要强调的那种人的主观思想和心灵世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小说围绕着格里高尔变形之后的遭遇,详细地描写了他的内心活动和孤独、绝望的精神体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虫,但他的一切思想、情感动机仍然与常人一样。变形之后,格里高尔还在努力地挣扎着起床,一心想着恢复工作能力、怎样保住自己的职位,供养自己的父母和妹妹 。然而,他的良好意图并无人知晓,身边的人并不把他当作人而当作虫来对待,他完全被孤立了,于是:孤独、无人理解、担忧、恐惧、绝望便接踵而至了。
一到深夜,在“一种不可言喻的恐惧”中,格里高尔一想到自己影响了家庭的平静幸福生活,他便“羞愧与焦虑得心中如焚”,他为一家人的生计和前途“沉浸在担忧和渺茫的希望中”,他想“用忍耐和极度的体谅来协助家庭克服他在目前的情况下必然会给他们造成的不方便”。然而他这一切的良好的意图不为任何人所理解,家人完全无法体会他那细腻的感情,他越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家人的负担,越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就像陷入泥潭,越挣扎越绝望。于是,格里高尔一出房门,就会遭到父亲粗暴的驱赶和击打,对此他内心充满了恐惧,“他很害怕,心里算准这样极度紧张的局势随时都会导致对他发起总攻击”。 终于,格里高尔在绝望之中悄然地死去,在临死之前他还“怀着温柔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强烈”。 至此,作者何其真实地描绘了一个身陷困境中的人所遭遇的种种痛苦的精神境遇,格里高尔的孤独、恐惧、焦虑、绝望和挣扎正是现代社会中的人的痛苦精神境遇的真实写照;这些痛苦的体验从本质上反映了人在世界中的绝对孤独的处境。“卡夫卡站在哲学的高度用荒诞的形式对人的生存境遇作了哲学的关照和审视。这种审视的结论具有极大的现实性与普遍性”。总之,以《变形记》为代表的作品,体现了卡夫卡的小说荒诞背后所揭示的“内在的现实”。
注释:
卡夫卡:《卡夫卡荒诞小说》,李文俊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同①,第16页。
胡志明:《卡夫卡现象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95页。
叶廷芳:《论卡夫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39页。
卡夫卡:《卡夫卡荒诞小说》,李文俊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同①,第34页。
同①,第67页。
王璐等:《卡夫卡<变形记>——荒诞的故事与生活的真实》,载《名作欣赏》2014年第15期,第55页。
卡夫卡:《卡夫卡荒诞小说》,李文俊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同①,第67页。
卡夫卡:《卡夫卡荒诞小说》,李文俊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年版,第70页。
同①,第2页。
参考文献:
[1]叶廷芳.卡夫卡及其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2][奥]卡夫卡.卡夫卡精选集[M]. 高中甫,编选.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3][奥]卡夫卡.卡夫卡荒诞小说[M]. 余匡复,编选.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
[4]胡志明.卡夫卡现象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5]叶廷芳.论卡夫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 王璐,乔阳,张哲.卡夫卡《变形记》——荒诞的故事与生活的真实[J].名作欣赏,2014(15):55-56.
[7]汪汉年.试论卡夫卡小说中的表现主义特征[J].外国文学研究,1997(02):27-29.
[8]王惠娟.卡夫卡小说中蕴含的荒诞表现方式[J].语文建设,2014(12):36-37.
作者简介:杨梅琳(1992–),女,汉族,四川通江人,西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