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正华
【摘 要】《汉英语对比纲要》是潘文国先生在汉英对比上的力作,其对汉英比较与对比及其哲学基础、汉语与英语简史及其研究史、汉英语法特征、汉英基本结构的对比、汉英句子宏观对比以及汉英语序的微、宏观对比,汉英虚词对比,以及汉英语法组织对比及心理对比做了详实的论述,并对汉英对比100年的研究历程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汉英对比;宏观对比;微观对比
0 引言
比较与对比是语言接触、文化接触后人对语言、文化的一种认知方式。赵元任也曾说过:“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引自潘文国,1997)语言中的比较,可以在同一语言中进行,也可以在不同语言中进行;可以是共时的,也可以是历时的。对比语言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可以上诉到19世纪上半叶的洪堡特,但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以后形成。其有着欧洲与美国两个源头。汉英语作为两种不同语系中的语言,都拥有众多母语说话者。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语言接触不可避免。因此,语言比较不可避免。也正是因为比较,产生了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马氏文通》以及黎锦熙的《新著国文语法》、《中国文法要略》、赵元任的《中国话的文法》和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及《中国语法理论》(连淑能,1993)。汉英对比研究可以“……促进人们对所对比语言的研究,并为语际翻译、语言教学和双语词典的编撰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潘文国,1997)潘先生的《汉英语对比纲要》尽管不是新书,但是对其做一评介,让读者了解汉英语的异同是不无益处的。
1 该书主要内容
全书从什么是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开始。“比较语言学”也叫“比较语法”,“它的主要职责是进行历时的研究,为一些亲属语言建立一个共同的母语”;而“对比语言学则更多的被称作对比分析……,它进行的主要是共时的研究,通过比较不同语言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等方面的异同,来寻求语言的变换、对应及干扰等关系,为语言教学、语际翻译及本族语的研究服务。”紧接着,潘先生就进行对比研究的原因及意义做了分析,并指出了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及途径:“一个中心,两种途径,三种角度,四项条件”。
在第二章中,潘先生探求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并在本章结尾明示了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对对比研究的意义。
人们都说不懂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不懂历史的研究者是茫然的研究者,他的研究是没希望的。潘先生在接下来的两章内介绍了汉英语的历史及汉英语的研究历史。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以后,推行“书同文”政策,统一了语言文字,促进语言的规范化。之后,汉语经历了三次大的语言融合,大致分为四个时期:上古期(南北朝以前)、中古期(南北朝—宋)、近古期(金、元—清)、现代期(“五· 四” 以后)。而英语及其民族的形成与其被侵略的历史紧密相连,大致可以分为:古英语时期(500-1066)、中古英语时期(1066-1500)、现代英语时期(1500-)。由于它们自身的历史原因,在发展中汉语表现出独立性与稳定性,而英语则表现出开放性和剧变性。我们也不难看出,汉语的历史比英语的历史悠久得多。但是在语法研究上,汉语远远滞后于英语。潘先生在书中把英语语法的研究分为五个时期。而中国的真正的语法研究是从1898年的《马氏文通》开始,比1568年第一部英语语法书晚了几百年,而且中国的语法研究一直没有脱离西方语法研究的框框,受到了西方语法的束缚。
什么是特征?潘先生在下面的第五章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特征是比较出来的,是一个相对概念,必须从本质着手。通过对比汉英两种语言,他把汉英语的特征概括为两条:汉语语法是隐性的,英语语法是显性;汉语语法是柔性的,英语语法是刚性的。原因大概是汉语是语义型语言而英语是形态型语言;汉语是音足型语言,而英语是形足型语言。
如果前面几个章节是对汉英语言进行宏观上分析,潘先生在第六、七、八、九、十章中便是从微观处着眼来观察了。当然我这里谈及的宏观与微观与其在书中提到的略有不同。
在讨论汉英语法的基本单位的时候,潘先生首先提及了音韵,区分了语音学与音韵学的不同,认为语音学重生理性和物理性,是人类的共性,而音韵学是为民族所特有的,并且比较了汉英两种语言在音韵上的不同。同时,潘先生也把汉英文字进行了对比,认为“拼音文字走的是一条间接的道路,从概念先到语音再到文字,因此语音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在这种体系里,文字只能是‘符号的符号;而汉字走的是另一条道路,以形写意,从概念直接到文字。在这种体系里,文字就是语言的符号,文字的研究就是语言学的研究。”另外,汉英两种语言到底何为“本位”的问题也在书中得到了阐述:汉语的字本位与英语的词本位。
在讨论了汉英语法的基本结构后,潘先生又从宏观的角度来讨论汉英句子。首先,什么是句子?潘先生对比了对汉英句子的不同理解。我国古人有音句、义句的区别。英语是树式结构语言而汉语是竹式结构语言。英语是主语—谓语型语言,汉语是话题—说明型语言。
在宏观讨论完句子后,潘先生又分别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讨论语序。在微观角度方面,他又从构词法层面、短语层面、小句层面、句子层面方面做了一定的对比,但是他也意识到微观研究的不足:1)很难形成真正的对比,2)容易忽视动态的比较,3)前提的未经证明性。微观的语序对比尽管有意义,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对两种语言语序的认识。因为汉语是一种语义型语言,音足型语言,而英语是一种形态型语言,形足型语言,在宏观上,汉语与英语受到一些规律的支配。汉语重逻辑,英语重形态。汉语遵守音韵律,英语遵守贴近律。逻辑律包括时间上的先后律,空间上的大小律,心理上的轻重律,事理上的因果律。他也强调说汉语重逻辑律并不是说其他语言不重视逻辑,英语也重视逻辑,只不过以形态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另外,汉语的语序也是灵活的,有时并不一定和逻辑顺序一致。如果说打破英语逻辑顺序的是形态,那打破汉语的逻辑顺序的便是汉语的音韵和节奏特点。而影响英语语序的除了形态之外,还有“临近原则”。
随着语言的发展,英语越来越由综合型语言演变成分析型语言,这样英语在形态上变得越来越简单。为了弥补这个损失,英语借助了虚词,因此在虚词的使用上也表现出刚性。而汉语是语义型语言,虚词的使用则是语义虚化的产物和填补语义空缺的语音手段,因此在使用上也表现出弹性和柔性。不过在进一步讨论虚词之前,潘先生首先明确了各时期对虚词的界定,也出现了不同的术语,因此在这些术语的使用上是值得注意的,不能混用,不然会贻笑大方。同时,他也指出了汉语虚词另外的表现形式—格式。
如果说上面的是从字、词、短语、小句、句子的角度来讨论,那么第十一章,潘先生上升到篇章的角度来谈论汉英对比。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当然两者有时可以倒过来,这里谈论的仅仅是大部分情况。
在第十二章,潘先生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角度来解释汉英的不同。汉语是语义型语言,重悟性,英语是形态型语言,重理性推理。而悟性的特点是参与意识,理性是距离意识。这样就有了汉英两种语言的主题意识与客体意识的差别。另外,汉英的区别也有整体意识和个体意识的差别。
在第十三章中,潘先生对汉英对比一百年历史做了一个梳理,也是对全书的总结。
总之,要对比汉英两种语言,必须抓住一点的是:汉语是语义型语言而英语是形态型语言;汉语是音足型语言,而英语是形足型语言。把握了这点,也就把握住了基本。
2 评价
《汉英语对比纲要》的正如其书名那样,对汉英的异同进行了提纲挈领,从较高的层面来看待语言的同与异,好比一台摄像机,往前推,能看到每一个景物的点点滴滴,往后拉,能看到事物的全景。这样看待事物就会更空灵,会更理性,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既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拿捏。全书章节的安排首先从宏观上对汉英对比进行阐述,使读者对汉英语有整体的把握,然后按照语法单位的大小进行微观观察,宏观里面也有微观,微观里面也有宏观,逻辑紧密,浑然一体。
全书既有对前人理论的继承,也有独到的见解。潘先生认为,在语言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上,宏观更为重要。这为后来研究指明了一个方向,特别是对普通语言学研究。现在的年轻学者在做语言学研究的时候,往往只会抓住某种语言现象进行研究,从而给出某种程度上的解释,但脱离于语言系统大框架的解释是牵强的,甚至与整个语言系统是相抵触的。当然,这个不是说微观研究不重要甚至要不得,而是说我们应该重视宏观研究。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中国缺乏像乔姆斯基、韩礼德等这样的语言大家,就是我们缺乏这种对语言的宏观把握和宏观构造,结果导致我们对语言的微观研究都是在西方语法体系下的零碎研究,对汉语的研究也是在西方语法体系下的附会。从1898年中国第一部汉语语法书《马氏文通》到现在,汉语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语法解读,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打破陈规一切重来的勇气去宏观构造一个新的语法体系。因此,在我们的日常语言研究中,我们要重视语言的宏观研究。潘先生从哲学的发展角度来看待语言其实也是为了达到这种登高望远的效果。潘先生认为语言是一种世界观的观点也与其哲学、语言心理学是一致的,也是对语言的一种宏观把握。另外,将音韵和文字的对比提高到十分重要的高度是潘先生的贡献。
《汉英语对比纲要》着重论述的是汉英语的不同。汉英语中其实存在大量的共性的东西,这个应该是汉英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研究成果对普通语言学的理论研究以及语言教学过程中的正迁移应该是有益处的。因此,除了宏观上把握语言的相异之处外,我们还可以从共性方面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