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时节天最长

2016-06-29 19:15刘汉杰
百科知识 2016年10期
关键词:日影古人

刘汉杰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之中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的一天。因此,古人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民间俗语也说:“夏至时节天最长,南坡北洼农夫忙。”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夏至时节,人们除了顺应节候安排农事活动之外,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

夏至节候

在古人的观念中,夏天是万物长大的季节,“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夏至这一时间节点的确立,源于古人对日影的观测:在平地上竖一根竿子,在竿子长度和置放地点不变的情况下,每天中午观察,人们会发现,一年之中,竿影(日影)的长度每天都在变化;其中,夏季的一天竿影最短,冬季的一天竿影最长,古人称这两天为“日至”。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已有关于“日至”的记录。

发展到后来,古人用圭表测日影。圭是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表是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用圭表测日影,人们发现:暑天日影短而日在南,寒天日影长而日在北。“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影最短者为“日南至”,又称“夏至”;日影最长者为“日北至”,也称“冬至”。至迟在公元前7世纪,古人就已经确定了“二分二至”的时间节点。

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夏至有三候:“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在古人看来,五月是阳气盛、阴气生的月份。鹿为阳兽,居于山林,感阴而鹿角脱落。蜩即蝉,阴生始鸣,因此二候为“蜩始鸣”。《诗·豳风·七月》中就有“五月鸣蜩”的诗句。半夏,因生在夏季之半而得名,阳盛始生,因此三候则为“半夏生”。

唐人元稹《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诗中描述:“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龙潜渌水坑,火助太阳宫。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诗的大意是:夏至时节,天气炎热,蝉鸣声声,水满坑池,偶有雷电阵雨,伴有行云彩虹;五月一过,阴阳二气此消彼长。古人以音律与月令相配,谓之“律应”。蕤宾是古乐十二律之第七律,位于午,在五月,故以蕤宾代指五月。

夏至习俗

夏至祭祀

古人又以夏至为节日,称之为“夏节”“夏至节”,自古而今就有一些特定的习俗。

先秦时,天子夏至日要祭祀“地祇物魅”。地祇即地神,包括土地、社稷、山岳、河海等诸神;物魅,物之老而为精怪者。人们祭祀地神和物魅,是为了祛除国家和民众的灾荒和瘟疫。

西汉时,视夏至为禁忌日,人们用五色桃木印装饰门户,以止恶气侵入。东汉时,夏至又是四时祭祀夏季的祭祖日。据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夏至之日,要到祖庙献祭麦、鱼;第二天,还要到祖先的墓地祭祀。”

宋代夏至日,百官要放假三天。

明清时期,皇帝夏至日这天要在地坛举行盛大的祭地仪式。

后世民间延续了夏至日祭祖的传统。在浙江,特别是在绍兴地区,人们不分贫富,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绍兴地区龙舟竞渡因气候原因,明清以来多不在端午节,而在夏至,此风俗至今尚存。在江西,家家户户在夏至日这天要做麦糊烧祭祖。麦糊烧是一种家常点心,它以面粉为主料,配以鸡蛋、葱花、葫芦、南瓜等辅料,在锅里平摊煎制而成。祭过祖先,人们才能食用。

夏至也是传统农事活动的重要节点。《四民月令》中讲,夏至前后可种黍、禾及牡麻。牡麻,又称“枲麻”,是大麻的雄株。据沈括《梦溪笔谈·药议》记载:“有实为苴麻;无实为枲(麻),又曰牡麻。”

事实上,各地农事活动的内容并不一样。在浙江,夏至日插秧,谓之“开秧阡”。农家重视夏至后的“三时”:夏至后三日为头时,再过五日为中时,最后七日为末时,凡十五日。“三时”之中,头时插秧为上,末时为下。

夏至日,人们也占验天气和农事。明人徐光启《农政全书·占候》记录了江南地区的占候经验:“夏至日雨落,谓淋时雨,主久雨,其年必丰。夏至有云三伏热。如吹西南风,急吹急没,慢吹慢没。”在北方的天津,以夏至日东风为水征,谚语说:“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在山东的北部,夏至如果在农历五月初,主雨水调,谚云:“夏至端午前,坐了种田年。”若端午日逢夏至,主米昂贵。

除此之外,民众也用数九的方式记录夏至后的天气变化。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中的“夏至九九歌”脍炙人口:“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头戴桃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夏至饮食

人们对夏至的重视,也体现在夏至饮食上。

夏至节气,北方人多食冷面。据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述:夏至这一天,京师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在山东,各地在夏至日也要吃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莱阳一带夏至日要荐新麦,黄县(今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除了食面,此时也是大蒜成熟的季节,北方人家多腌制糖蒜。

在湖南,夏至这天要吃醮坨。醮坨,又名“圆糊醮”,由米粉加韭菜等佐料制作而成。谚云:“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旧时,农户往往用竹签串起醮坨,插于水田流水处,燃香祭祀,以祈丰收。小孩子更是盼望此日的到来,届时他们可以取食醮坨,趁机饱餐一顿。

在江浙一带,夏至这天要吃馄饨。当地俗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又说“夏至吃馄饨,热天不疰夏”。

在广东阳江,夏至这天要吃狗肉。俗语说“夏至狗,没啶走(无处藏身)”“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强壮身体)。民间传说此俗起源于春秋时的秦国。秦德公即位的第二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时人认为热毒恶气会产生蛊,需要用狗血禳除。秦德公命令官民杀狗,将狗的肢体悬挂在城邑的四门,用来驱厉鬼、避邪祟。此后,夏至杀狗的习俗一直传承了下来。

在陕西澄城,农历五月麦熟,出嫁的女儿要用新麦蒸食送给娘家的父母,曰“女看娘”,谚曰“麦上场,女看娘”。而夫婿这一天不需随往,只在家守候,谓之“歇凉”。有些地区,夏至这一天,未成年的孩子要到娘舅家去吃饭,舅家必以苋菜和葫芦做菜,俗信“孩子吃了苋菜不发痧,吃了葫芦腿有力气”。

过水面

有一种说法,古人造字,“夏”字取象于蝉。蝉,初为幼虫,再为蝉蛹,终为飞虫。蝉的这一羽化过程给古人留下了无限的联想空间。“生以为佩,死以为含”:古人佩戴玉蝉,以示高洁;置玉蝉于死者口中,希望逝去的人们得以重生。夏至是五月的节气,五月又是古人心目中的“毒月”“恶月”。古人以蜩(蝉)为夏至表征,又祭献祖灵,也讲究饮食……这诸多的行为,是否有人们如蝉般饮露不食、再生复活的期许,我们不敢妄下结论;但其中传递着人们避毒避恶、健康平安的美好希冀却是可以肯定的。

【责任编辑】王 凯

猜你喜欢
日影古人
一天中日影方向变化的判读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农民工之七夕节
十月节令行乐之制寒衣 灰飞葭管一阳通 彩线徐添日影中
再访杨山河
隆冬将至,看古人如何优雅过冬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好玩的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