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如何提高公民素质,如何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公民教育日益成为一个时代课题,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
【关键词】公民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249-01
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新形势下的公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大学完成其使命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公民教育。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开展可以为国家、为驻地培养合格的大学生公民。高校开展公民教育可以促进社会公民文化的成熟。传统公民教育中只重视公民道德的灌输式培养而忽视公民参与能力和责任意识的培养的理念,产生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薄弱的情况。传统只强调公民道德意识灌输的公民教育方式己经不再适应现代公民社会的需要。要求学校改变教育模式,在传统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来参加社会服务,并对学生的社会服务进行有效的理论指导,促进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公民教育的研究也有很丰富的研究成果,从功能上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类:一、基础性研究,主要是哲学领域、社会学领域、心理学领域的学者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出发,分别研究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思想基础、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二、关于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的研究,以法学为基础的高校公民观为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提供了核心概念和高校公民教育民主法制的内容。以伦理学为基础的高校公民教育观,通过厘清道德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和异同确定了公民教育的定位,提供了高校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以政治学为基础的高校公民教育研究,提出了高校公民教育在传授大学生公民知识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大学生公民技能的培养。
一、加强高校对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重要性认识。
公民教育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教育让公民具有现代公民知识和技能,培育公民的公民意识和道德意识。公民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新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培养合格公民成为时代的主题。大学生是社会精英团体,其社会角色定位决定了大学生在民族文化传承、经济社会建设、社会风气引领等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加强公民教育,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具有重要意义。借鉴新加坡公民教育经验,想要在高校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首先或者说最重要的就是争取学校领导以及相关部门对大学生公民教育活动的支持。所以在实践途径开展探索的同时,我们加强了对大学生公民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希望引起学校对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重视和支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争取经费投入。
二、增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服务意识。
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积极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责任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目前在国内一些高校中已经开始成立“学生工作委员会”探索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新机制,学工委的成立不断提高了学生教育与管理科学化水平和工作效率,有效整合了教学、管理、服务等资源形成了学生工作合力,切实促进了学生融入学校民主管理,提升了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能力。在现行的学工委组织中,学校通过学生委员“提案权”、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项和决策均需听取学生意见、旁听“双代会”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热情,畅通信息渠道,取得了一定效果,值得我们借鉴。
同时,在学校的其他方面,我们也可以进行有益尝试。比如在教学管理方面,应该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利。学生的本职是学习,而教学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学到知识。让大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中,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更好的监督与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优缺点,让教师更好的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授课。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学的民主化、透明化,同时也减少了教学工作者负担。在后勤管理方面,对于涉及大学生自身利益的管理事务应该多参与。按照霍伊和米斯克尔提出的利益相关原则和能力原则,“当管理内容涉及某一群体的利益时,该群体应当参与”。每个人对于与自己紧密联系的事务都有非常大的热情和好奇心,很多大学生都愿意参与和自己有关联的管理事务,因此在与大学生相关联的事务例如食堂的监督、图书馆管理、宿舍管理、安全保障等应该多让学生参与。大学生对这些事务了解相对比较少,但是他们充满着热情,希望能够有发言权,如果学校信任他们,那么大学生的参与应该是广泛的。
通过参与学校管理,使大学生认识到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性,体会参与学校管理不仅对学校而且对个人的成长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从而积极投入学校管理中来,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深化对参与管理的认识,淡化学生与学校管理的对立冲突,引导学生将自我发展的“小我”与学校和国家发展的“大我”融合在一起,从实际行动中强化大学生公民教育效果。
三、因地制宜,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实践。
在节假日及各种革命纪念日和重大活动的契机,利用组织学生参观新乡市重要历史文化古迹、博物馆及地方特色乡土文化、解放军驻地等形式抓好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增强学生归属感、荣誉感、自豪感,自觉接受公民教育,践行公民道德规范。结合学生社团活动,使走访活动常态化,成为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部分。在寒暑假期间,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年轻人在实践中感悟奉献的力量,在跋涉中体会责任的神圣。在各高校原有社会实践基础上,关注传统文化现状、发展,关注弱势群体生活现状和情感诉求。
四、加强“志愿者”活动指导,实现“志愿者”活动常态化。
加强对学生“志愿者”活动指导,使之与社区服务结合在一起。社区服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大学生可以参与的多为志愿者服务。高校结合大学生的所学知识、学业特点,提供社区需要的服务。如大学生任居委会主任助理、大学生支教、扶贫帮困、社区家教等活动。使社区服务的过程成为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和技能(包括所学的一切知识和技能)得以发挥的过程,成为他们熟悉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过程,是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学习如何与相关部门、人员的协作沟通,学习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通过服务活动可以使社区珍视大学生,把他们看作是有价值的资源,是社区的积极贡献者。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感到被他人和社会所需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孔月霞.论公民教育在中国的发展趋势[J].理论与现代化,2009,(1).
[2]吴佩章.浅议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教育的方法创新[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3]王啸.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王炜烨(1982-),男,辽宁辽阳人,硕士,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