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133-02
在现代化教育手段迅速普及的今天,“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育形式已显得落后。现代化课程建设已经迈向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领域、多媒体进入课堂,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它信息量大,转换迅速,节约时间,还有声有色,直观、可感,能从视、听等角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积极性,让语文课活起来,将学生“乐学”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在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直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可谓得益匪浅。
首先,用多媒体创设恰当的语文教学情景,可以让学生从视、听诸方面接受与课文相关的教学信息,增加对课文的学习兴致,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直接动力,是发展智力的活跃因素。学生有了内在兴趣,可以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美的秋景图,组织学生欣赏,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因为它能撩拨起文人们无限的情思。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我们读出了杜甫的悲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中我们感受到了刘禹锡的昂扬。今天,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入郁达夫的心灵的世界,看看他通过对秋天的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这样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秋景的教学图片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欲望,为下一步师生共同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历史画面,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正能量。
学校正是培养学生思想品质的重要基地,在授课过程中恰当地给学生灌输德育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那些富有爱国情感的课文,恰到好处地播放音乐、影片、图画、文字,可以再现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感悟到教材中的人格力量,让学生得到道德上的感化。学习《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时,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借助多媒体的影音效果展示相关的历史画面,让学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激发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热情。
再次,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领悟图中意蕴。例如: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土地上制定的惨无人道的画面,其中有老人、小孩、妇女等。一张张画面向下翻滚,一声声感叹油然而生。这时,老师问:看到这些画面,同学们有何感受?学生讨论回答:它展示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它增强了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影音视听中感受教学内容的妙处,一篇课文的朗读,往往能让听者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情感的交融,思想的共鸣。例如《我爱这土地》是一首抒情诗,要读出其中感情。先让学生听听示范录音,学生们听后会意识到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这首小诗?哪些地方要重读?哪些地方要低沉,要放慢速度?哪些地方要高昂,要愤怒?教师再范读,学生再试读,这样对该首诗歌的理解就深刻得多了。
此外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轻松理解教材及课文重难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运用的感觉器管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那么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课文时,学生很多没有见过荔枝,单靠文字的描述来了解荔枝的壳、膜、果肉、核等特点就显得陌生,所以在讲解课文时,借助于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荔枝的壳、膜、果肉、核、花、荔枝林等图片,让学生由荔枝的图片想象荔枝的味道,不少学生流露出垂涎欲滴的神情,这样学生亲眼看到了荔枝,产生了直观感觉,消除了陌生感,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对诸如此类的课型采用多媒体教学确实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恰当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综上所述,灵活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思想,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培养各种能力。从而使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消除学生因不理解而产生的厌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