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鹰
【摘要】高中新课程物理教科书中,学生实验探究方法的多方案,体现了探究、合作、创新的新课改特点,浅文是在新课改实践中的经验点滴,力求达到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和提高效果,让物理实验课堂更高效有趣。
【关键词】物理实验 兴趣 效果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088-01
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更加重视了实验探究的编写,与原教科书相比,有两个突破,一是让学生探究的内容增加了,二是分组的实验方案多了,三是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编写减少了,这种编写目的就是为了突出源于实践探究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但是,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转变,还是按照老方法进行教学,就会感到迷茫,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是新课改形势下遇到的困难。我认为,在学生实验教学课堂中,提高学生实验的实效,一是要挖掘激发学生实验趣味性的教材潜力,二是要设法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能力。下面结合我在实验教学中的经验,谈谈实验教学中激发实验兴趣和提高实验效果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实验兴趣点滴
要激发高中生的实验兴趣,必须进行探索,不同的内容,在激励兴趣中也值得研究,激发兴趣要恰到好处,要充分挖掘教材潜力,下面举两例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兴趣的过程。
例一,在探索力的合成与分解规律时,我在一根绳子的中间系上重物,让两个学生各持一端水平用力拉,他们发现无论用多大的力都不能将绳子拉水平,我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立刻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对本节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以较高的热情参与到学习实践的活动之中,不仅在非常热烈的气氛中进行实验研究,还能带着问题在“求合力的方法探究”实验中自己设置问题开展研究,例如,把两个弹簧测力计用更大的力对称地拉橡皮条,夹角越大用的的力就越大,验证了课前看到的现象,有的学生还能讨论出为什么不能把绳子拉水平的原因来,让实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例二,用数码照相机可以更精确地研究平抛运动实验,在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14页(2010年4月第3版)中,研究平抛物体的实验,给出了几种描绘平抛物体轨迹的方法,其中的方案三并不是重点,但我仍然布置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课外以研究小组为单位,各准备两张4开大小的白纸,用水彩笔画出2厘米的方格坐标纸,在分组实验课堂中,尝试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平抛运动实验,方法是:把其中一张坐标纸张贴在竖直木板上作为拍摄背景,对方案一中的平抛运动实验摄像,现场选择并拷贝一组学生的的摄像片段,通过计算机投影在屏幕上,在慢速播放图像基础上,暂停每一帧图像,结果更准确地找到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的不同位置,比方案一(小球碰笔尖)找点更精准快捷,学生很快在另一张同样规格坐标纸上把每一帧对应的小球位置在坐标纸上确定出来,并最终作出轨迹,顺利进行了平抛运动初速度测定和研究。由于实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用到了数码科技,用现代数码技术和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完成普通的物理实验,不仅精确度提高了,学生尝到了甜头,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实验兴趣更高。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一旦对实验感兴趣,就会主动去研究它,变被动为主动,就会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甚至在课外的生活中也会注意到与物理有关的现象,以科学探究的态度去研究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提高实验效果的目的。
二、提高学生分组实验效果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学生分组实验则是学生参与实践的重要平台。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内容对分组实验只有几句简短文字内容,没有原理和实验步骤,若学生只按照教科书提供的实验方案做,仅记几组数据,很难有多大收获。要真正提高学生扑捉知识的能力,达到实验探究目的,我认为在分组实验教学中应该特别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1.明确分组实验的目的:因为实验方法的设计是从具体的目的出发的,因此要通过创设分组实验情景,引导学生清楚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让分组学生通过阅读后提出本实验应该达到的目的,提出具体的方案,确定进行步骤,避免学生实验的盲目性。
2.强化基本功训练,自主设计实验:新课程不再提倡给学生写出完整的实验方案、步骤、结论,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要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研究得到。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扩展其探究空间。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主得到实验原理,自己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包括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等等,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讨论确定最佳方案后再实施,以达到让学生为主体,使实验探究的效果增加。例如,在“研究平抛运动”实验中,可鼓励学生参考教学辅导资料后提出与教材不同的方案,实验步骤如何排列,再让学生讨论所有的方案的优劣势,以此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和严谨作风,养成从多角度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法。
熟练使用物理仪器,设计表格记录入数据,观察、读数、整理数据,怎样得出结论,怎样对实验结果作出解释,怎样排除在实验中出现的简单故障,怎样认真处理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让学生自主发表看法,积极讨论实验过程中的相关细节,结合新旧知识形成结论,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等等,是必须适时训练的基本功。
3.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实验操作:养成了解各种仪器的功能、使用条件、量度范围、精密度和使用规范的习惯;钻研仪器的设计原理,怎样正确使用仪器,面对原理相似的新仪器,怎样通过知识迁移认识他;养成科学探究的实验作风,让分组实验规范操作,小组同学协调配合,正是自主与合作学习的体现,也是实验能否达到效果的保证。
总之,在实验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课题,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提高他们动手能力,借学生实验的平台,只有通过有效的实验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真正提高,有效提高物理实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2010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2010.(3): 62.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2010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研究平抛运动, 2010.(4):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