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民+++黄春蕊+++付春玲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空间观念在俄语、英语、法语和日语中的言语表述方式,找出空间框架制约言语表达的机制与规律,进而得出反映空间观念的语言认知模型在四种语言层面上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实现空间观念的多语言文化分析。
【关键词】观念 空间关系 语言认知 模型
【基金项目】2015年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Q151193。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038-01
空间是一种物质存在形式,它有自己的结构和容量,其内部的元素共同作用在一个系统中。人类对空间问题的理解有两大基本阵营,一是以英国物理学家牛顿为代表的实体论学派,他们认为空间是脱离于人的思维之外的一种客观的物质实体,它好比一个舞台,生活中的人和事情都发生在这个舞台上,假设没有演员,没有戏剧,舞台照样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样的空间我们通常称为物理几何空间。另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物理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Г. В. Лейбниц),他认为空间只不过是客体和过程之间的某种关系,
空间不可能脱离这些客体和过程而独立存在,或者说空间的独立存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种空间观念在语言学界称为符号空间(Хайруллин,1997,с24)。
“观念(концепт)”与“概念(понятие)”的形成都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这两个术语在俄罗斯语言学界做了明确的区分。概念(понятие)是科学的范畴,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例如,心脏的概念是“人和脊椎动物的一个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压力,把血液运行至身体的各个器官”。心脏是一个医学和生物学的概念,它的存活是生命体征的重要标志。人类的不同语言都会对符合心脏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客体给出相应的称名,如鸡心,人心,心底,心碎,心动,心痛等。观念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和心理结构,它反映的是人类认知活动的感知体验和心智结构。上述例词中“心底,心碎,心动,心痛”反映的就是人类内心感情世界的感知体验,因此属于观念范畴。与概念相比,观念未必科学和严谨,它仅是人类对外部世界进行表征的工具和机制。有的观念在语言中能找到对应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通过隐或语法规则等形式表达,有的观念并没有语言表达方式,它仅以知识的形式存储在人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语义(刘佐艳,2013)。
语言学所研究的空间观念实际上是物理空间和符号空间的综合体,具有人类中心范式的典型特征,它结合了牛顿和威廉·莱布尼茨的两种空间模型各自的特点。换言之,语言学的空间观念反映的是作为思维和观察主体的“人”所处的环境和事实,是客体与空间参照物之间的关系。空间观念包含两方面元素:一方面是人类在认知空间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画面,二是符合这些画面的空间符号。因此,语言学领域所研究的空间观念是一种主观的模型,是以“人类的观察和感知”为核心的研究范式。
语言学研究空间观念已框架理论为典型代表。这一理论是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Fillmore提出的。他提出了语言意义研究的场景——框架范式(Scenes?鄄and?鄄Frames Paradigm),其中场景包括现实的视觉场景和从各类经验中提取出来的典型场景,框架是由语言选择组成且与典型场景相关的任何系统,包括词汇的组合,语法规则的选择等。
框架(фрейм)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和思维的方式,是观念的一种结构,它的形成受历史文化和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框架制约着人类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不同语言文化代表者(носитель языка и культуры)语言结构差别的主要原因。例如,同一空间场景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会被“观念化”为不同的空间关系。例如,“工厂里”这一空间情景,用俄语表达式на заводе, 英语说in a factory,法语是dans l'usine,日语与汉语相似说“工場で”。俄语中把工厂观念化为一个平面,因此语言选择用на (在…上)作前置词,而英语,法语,日语都是观念化为“在工厂里”,语言选择前置词in和dans,日语是助词で。俄语与其它语种在选择前置词或者空间场景观念化过程中的差别主要是因为不同语言代表者受不同的空间框架制约。“工厂里”这一空间情景被激活时,工厂在不同的语言中被观念化成了不同的意象图式(образные схемы),因此我们在用不同语言表述同一空间意义时,可能会选择意义不同的前置词。
语言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是人类感知空间在头脑中所形成的画面,具有一定的几何空间模型的特点,是稳定的思维框架模式,它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空间观念的语言学认知模型是人类对空间关系的认知与思考折射在语言符号中的产物,是人们在认知事物、理解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型,由概念及概念之间相对固定的联系构成。
在研究了俄语,英语,法语,日语的空间关系表述后,可以归纳出四种语言共有的语言认知模型为:A+V+r+L或A+V+L+Z(日语模式,其中z为助词)。这其中A是语言中的某客体(人或某物),它的空间关系是通过动词V,前置词r和空间参照物L共同体现的。典型的空间参照物L一般都拥有一定的容积或面积,与前置词连用表示与A相对的空间位置。例如 Я живу в Пекине 我(A)住(V)在(r)北京(L)。我(A)与北京(L)通过前置词r形成了相对的空间关系,即“我”位于北京这座城市里。该语言认知模型受空间框架的制约,如上例句“我住在北京”中,俄语和英语会把北京这座城市观念化为一种容器的形象,因此选择前置词“в”和“in”。而日语和法语对是否为容器的观念化程度不敏感,仅以范围关系来限定空间意义。
因此,语言模型中的语言表述是受空间框架制约的,空间情景在言语表述中将激活说话人的空间框架,使说话人选择不同意义的前置词,这种认知机制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卢植.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J].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5(5):84-88.
[2]马伟林.框架理论与意义识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18-21.
[3]束定芳.语言的认知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J].外国语言文学2003(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