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盈
摘 要: 伴随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热门话题。中学历史教学名师的培养和打造循序渐进,课堂教学实践是中学历史教学名师专业化成长的根基,只有恰到好处地运用教学方法才能上出一堂具有名师水平的历史课。本文以近年来关于名师的研究文献和中学历史教学名师的自述文为参考,得出中学历史教学名师在运用教学方法上的五个特征与启示:立足学生,尊重学生;追求教学方法的更优化,具有强烈的专业化意识;探索历史教学方法个性化;紧跟时代前沿,追求教育理念突破创新。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教学方法 历史名师
一、中学历史教学名师的概念
什么是名师?笔者认为狭义的名师分为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者,如:校长和教务处长;学科教育工作者,即各学科教学一线的知名教师。本文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后者中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一线名师,即中学历史教学名师,指长期扎根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实践的杰出教育工作者,有丰富的历史教育教学经验且教学业绩突出,有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历史教育风格,有很强的历史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并在中学历史教学领域有很强的专业影响力。
根据笔者对名师的研究,名师之名,不在于他自身,而是他的课。可见名师征服人的还在于他在教学上的真功夫。让历史教学名师的课堂充满思维,真正为学生和同行所认可的就必然是历史教学名师在课堂中运用的教学方法。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教师高效实现教学目标,启发学生思考,以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主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而研究中学历史教学名师教学方法则可以为无数正在通往名师之路的教师和未来准备成为名师的学生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历史教学方法概述
在各类历史教育学的文献中关于教学方法的分类众说纷纭,参考之下,笔者采取了日本佐藤正夫在《教学论原理》中的分类,将教学方法总结为三类:提示型教学法、共同解决问题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
提示型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四种形式:示范、呈现、展示、口述。赵利剑老师作为历史教学名师曾在《在路上——一位中学历史教师的行与思》一文中写道,在《美国独立战争》一课中主要采用口述的提示型教学方法,赵老师对独立战争的背景、经过和个人事迹进行细致入微、详略得当的讲述,使学生明确独立战争是世界上一个新兴民族为争取其独立生存与自由发展的权利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实现了教学目标。历史教学名师全仁经老师也善于运用口述法。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一课中,他主要采取讲述的提示型教学法,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独裁,二是卖国,三是割据混战。透过这些知识使学生明白北洋军阀的统治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样的统治不崩溃实在是天理难容,这样的讲解,概括中有提升,叙述中有评论,评论中有理由,让学生在信服中学习历史的方法。
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包括“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两种。教学对话往往通过创设历史学习情境实现。夏辉辉老师在成长感悟中写道:在高中历史必修一古希腊民主政治一课中通过创造雅典农民帕帕迪来创设历史情境,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进行思考和对话,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孙双武老师在《怡心书香·探索守望——一个普通中学历史教师教育生涯之感悟》中归纳教学方法时提到:在讲授鸦片战争时,主要采用林则徐用黄蜂巧妙击退英军的故事和“粪桶将军杨芳”等历史故事和史料创设历史情境与学生进行教学对话。
自主型教学方法指的是:学生独立完成问题探究,教师适当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郭富斌老师曾经设计过一节“文化大革命”的研究性学习课教学中采用了自主型教学方法。在上课前一周,郭老师给学生印发材料,介绍有关书目,先让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包括采访曾经历过“文革”的长辈。学生了解到这些真切强烈的历史之后,带着疑惑和探究的愿望走进课堂,课堂上,学生展示搜集成果,进行课堂讨论。学生1组进行“文革”词语解释,2组展示“文革”图片并讲解,3组讲述“文革”访谈纪实。学生依据所掌握的资料展开丰富激烈的辩论,学生交流学习随感,进行拓展性练习,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主题神话历史进行思考,升华主题认识。
三、历史教学名师教学方法的特征和启示
(一)立足学生,尊重学生。
教育的最终对象是学生,检验老师授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是学生,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的一切行动和教学目标都应该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这是所有历史教学名师的共同点。在具体实施教学环节的过程中要贯彻这一理念,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真正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成学江老师在《杏坛漫记》中谈到他一直用平等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爱。孔子说“有教无类”,用现代的话说,这是教师的学生观。有教无类,平等对待,长善救失,是教师职业素质的特点和性质的反映,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正是由于成老师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因此他的班上总是洋溢着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亲其师,信其道”。由于有了爱,成老师的历史教学工作就一路顺畅,在成老师的历史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认真学习的,由此省去了许多组织教学的环节。同样的道理,郭富斌老师指出其所研究和坚持的大历史观的要诀就是坚持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郭老师的课堂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双向合作的,不是单向灌输的。同学们不仅是郭老师的受教育者,更是他的对话者和合作者。所以,郭老师的课堂教学原则是:平等对话、独立思想。建立在学生基础上的课堂和教育必将最大限度地成就学生和历史教学名师,成就中国历史教育的发展。
(二)追求教学方法的更优化,具有强烈的专业化意识。
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便是同样的课程内容,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也可以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不一样的感觉,在历史教师年复一年的教学生涯中,为了防止因为重复讲课带来的疲劳感和精神倦怠,历史教学名师总是拥有强烈的专业化成长意识,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尝试教学内容,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结合时政前沿和社会热点带领学生走进历史,感悟历史。山东青岛的李付堂老师在学校设计的校本课程“与伟大灵魂的对话”中实现了教学方法的转变,原来只是给学生讲一些历史人物,现在讲这些内容整合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有素材,有活动,有评价。如:两弹元勋郭永怀、海尔: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融合等课题。
(三)探索历史教学方法个性化。
所谓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自主性、创造性的过程。人在社会中的发展一定会伴随个性化。教师也不例外。教师的个性化就是教师根据自己的规律和特点,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塑造属于个性风格和性格特征。每一位历史教师都是从刚开始的模仿到结合自身特点开辟出只适合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历史教学名师成学江老师认为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历史教师要守经答变。历史特级教师孔繁刚老师“志于道,游于艺,识于情”的教学路径,于漪老师以情感人的教学风格,钱梦龙老师精巧见长的教学设计等,他们都是拥有独特教学风格的历史教学名师,至今无人可以复制他们,因为这些教学方法是他们根据自身特长所发掘和打造的。
(四)紧跟时代前沿,追求教育理念突破创新。
国家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山东青岛的李付堂老师就是抓住改革的机会,紧跟课程改革前沿信息,在教学设计中遵循了“两个一”的原则:一次活动,每个教学设计,李老师一定要上一个让学生或自主探究、或谈论辩论、或角色体验等相对开放的学习活动;一次感动,即每个教学设计,李老师一定设计一个激情环节,通过历史人物或历史情节,激发学生的情感,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学校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中学历史教学名师郭富斌老师将教学方法与史学研究方法相结合,追求突破创新,为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视野和角度。郭富斌老师强调的是大历史观。大历史观就是用宏观的、放宽的视野研究历史。大历史观作为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意在通过变换认识历史的角度,对历史事实蕴涵的问题和价值进行再认知,从而发现最具现实感的历史解释。郭富斌老师将这一认识的方法运用到历史教育实践中,认为大历史观不仅是一种史学研究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方法,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发展。
纵观中学历史教学名师的教学方法,可谓是异彩纷呈,每个老师都在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有一套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正是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方法必然会不断更新前进,推动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