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麟珺 李祖林
【摘 要】本文从学生对行业认识,教学改革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分析了该专业现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将传统的应用于外语教学的“浸入式”教学移入到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来。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在教学课堂上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为学生营造模拟工程实际的学习环境,加强课外文化对专业素养的提升作用,切实寻求校企合作的有效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专业工程领域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引导他们从被动的接受逐渐转变到主动探索,化学习的知识为实践创新的工具和手段,最终达到锻炼和提高各方面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浸入式”教学;应用型本科;工程环境
0 引言
遍布全球的“made in China”曾令国人骄傲,但国际间的竞争压力和以及处于全球产业下游的被动地位,让我国并不满足于此。希望从“制造大国”华丽转身成“制造强国”,而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核心技术的缺乏 。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问题。
我校是2007年新升格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学校定位于为地方经济服务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每年为湖南省输送一批电气信息类工程技术人才,但却存在着“量大质低”的问题。近些年高校毕业生一方面专业知识基础薄弱、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又不能吃苦耐劳、钻劲不足或敬业精神不佳。因此我国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仍然存在一个巨大的缺口。如何提高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专业工程素质以及动手实践创新能力依然值得探索。
1 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缺乏对行业的了解
在“通过高考,考上大学”这个笼统而单一的目标指导下,使得大多数学生自觉或者被迫放弃了自己的个人兴趣,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对专业背景及发展没有深入了解也没有真正从内心和兴趣出发进行选择,因此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茫然性。
1.2 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尽管教学改革持续不断,但一方面,传统的以继承知识为核心的讲解式理论教学模式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触动。教学内容基本依照选定教材上理论讲解,知识复习和检验依然依靠解题和考试。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很不扎实。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仍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时间短、项目固定、形式简单、环节离散,学生难以进行一次系统的接近工程实际的训练。即使到工厂实习也是走马观花、敷衍了事,收效甚微。导致学生很难对这些课程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更难以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1.3 具有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缺乏
目前高校教师以高学历高学位为主,青年教师从校门出直接又从校门入,几乎没有工程实践经验。近几年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教师教学任务都比较重,缺少进企业锻炼的机会。业界精英进学校授课教学的机会也很少。
2 “浸入式”教学概述
浸入式教学起源于加拿大,最早应用于外语教学,使学生在进行基础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始终浸泡在目标语言的环境当中,在长时间的熏陶和感染下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现的是一种快乐的主动学习的思想。该教学法一直被广泛用于外语教学中,但是很少应用到其他专业知识教学。将“浸入”的概念移植到本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依靠我校我院现有条件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专业工程领域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向学生展示专业技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引导他们从被动的接受逐渐转变到主动探索,化学习的知识为实践创新的工具和手段,最终达到锻炼和提高各方面能力的目的
3 “浸入式”教学理念实施
3.1 教学环节改革
3.1.1 课堂上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我国工科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绎式教学法,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形式单一枯燥,教学效果差。因此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的多种教学方法被提出,如案例学习法,提问学习法,探究法,项目学习法等。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法相结合比单纯的演绎法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动性。比如,程控交换课程上,我院依托中兴公司的ZXJ10程控交换机为样例,按照中兴公司培训工程师的模式进行授课。通过组网成局的案例,将程控交换的知识点和工程实际结合起来。
3.1.2 工程情景的建立
“浸入式”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情景建立。比如英语学习果蔬类单词,可以放在点餐,厨房做饭,果树园收获等多种情景模式下教学;法学专业的“模拟法庭”。“卓越工程计划”一再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除了让学生去企业实习体现实际工程环境,在校内也应该建立模拟的工程情景环境。我院电子实习过程中的模仿生产流水线的实习方式;单片机课程设计项目式训练模拟工程师开发产品的形式展开;信息类专业实习环节让学生模拟程控组网,数据传输工程中物理配置,号码管理,用户新业务开通等环节,让他们提前熟悉角色,养成工程操作习惯。
3.2 课外文化与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的配合
“浸入式”的特点正在于长期的环境熏陶和感染。以学科竞赛带动专业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校位于内陆地区三线城市,与外界尤其是国际先进技术接触较少。所以应积极利用电视及网络媒体成为学生“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窗口。应该在课外时间进一步开展多项积极健康和专业相关的活动,并达到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的目的。
我校自主举办的“圆融杯”电子设计大赛,省市级科技创新大赛,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专业教师也应经常在课堂内外与学生分享国内外涉及高新技术思想的节目,如:美国TED的演讲,discovery,CCTV10的我爱发明,网易公开课等。
3.3 切实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
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用人单位是最有发言权的。应让企业参与到学生培养方案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他们能在人才培养方向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给出更加符合实际的意见。一方面,应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给学生上课,深入工程环境,了解产品工艺生产流程,并对企业生产和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另一方面,校内教师应该深入企业锻炼,帮助企业制定产品发展规划,开发新产品和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工程技术问题。甚至可以将企业的大课题分解为几个小课题供学生选择研究。
4 结语
本文仅是对“浸入式”教学在电气与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切实执行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具体的问题,如课时的具体分配、教材建设、课堂的组织形式、课题的选择,校企合作具体方案等。我校已经通过建设示范中心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等项目,逐步摸索电气信息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目前而言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依循,这固然让各高校感到茫然,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各高校也是一个创新的机会。应该抓住这次机会,大胆提出自己的构想,形成自己学校自己专业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杭争翔,徐国建.面向装备制造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30-33.
[2]申华,张阳,周国顺,孙晓凌.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浸入式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18):53-57.
[3]孙月华,刘春生.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归纳式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42-43,51).
[4]陈秋林,王光辉.德国“双元制”对我国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启示[J].价值工程,2012.12(326).
[5]娄平,张小梅.美、德工程师培养模式对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启示[J].人才培养,2012(57,75).
[6]汪金辉,耿淑琴.中美微电子专业高等工程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7(84-86).
[7]瞿福平.通往成功:MIT工学院本科实践机会计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83-84).
[8]周玲.滑铁卢大学创新型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实践与启示[J].化工高等教育,2009.4(3-5).
[9]唐成华,陈智勇,张净,文益民.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项目浸入式教学法实践及促进策略[J].计算机教育,2015.12(23):27-29.
[10]罗鹏,金南顺.加拿大“浸入式”双语教学对我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的启示 [J].大连大学学报,2012.12(145-148).
[责任编辑:王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