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德
当兵第一仗
□李福德
1944年初,18岁的李永纲,在村里早已是一个年轻的“老民兵”了,跟一帮年纪稍长的“铁哥们”在村里站岗放哨。
春节过后,天长县蒲东乡发布了征兵动员令。李永纲和村里几个小青年跑到布告前一看,只见征兵处热闹非凡,人头攒动。李永纲和同村的李连德、李永章当即挤上前去,毫不犹豫报了名。
当时和李永纲一起被批准当兵的,仅蒲东乡就有40多人,先是全部编入“天长支队”,不久“支队”改成“东方区特务营”。部队驻防在天长便益乡西面的枣树村近一年。当年年底,部队又改成了“新四军淮南独立团”,李永纲依然在特务营特务连当战士。
在我们老家西南方向不远处有一座大桥,当地人习惯于称之为“护城桥”。这座“护城桥”,“护”的就是天长这座“城”。护城河有五、六十米宽,河水也有四、五米深。“护城桥”就是天长县城北侧的一个天然屏障。如果有人在大桥南侧的战壕或者碉堡里坚守,那么,大桥北面的人插翅也难飞到大桥的南面。正是因为“护城桥”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属于天长县境内南北交通战略要地,所以日本鬼子有一个排的兵力常年驻守在“护城桥”的南侧。
1944年底,天气冷得出奇。李永纲所在的部队接到了攻打“护城桥”的战斗任务。一听说要打小鬼子,战士们一个个摩拳擦掌,磨刀擦枪,那股高兴劲就别提了。要知道:当兵已经快有一年时间了,天天练习射击、刺杀、投弹,为的就是要等到这一天。就在这节骨眼上,李永纲却得了疟疾,寝食不香,浑身无力,更不用说负重行军、扛枪打仗了。部队即将投入战斗的关键时刻,李永纲的舅舅得到外甥病重的消息,专程从十多里以外赶到部队的营房,硬是把李永纲连拖带拽地带回了家,让他在舅舅的家里安心养病。
“打鬼子,打鬼子,我要打鬼子!”李永纲的倔强脾气上来了,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第三天,他就偷偷跑回部队,赶上了当兵以后第一次参加打鬼子的战斗。
战斗前的黎明静悄悄的,李永纲和战友们睁大两眼专注地观察着河对岸,手指早已搭在了扳机上。毕竟是第一次参加战斗,呼吸也比平常急促了许多。就在大伙急不可待想早点儿扣动扳机的当儿,指挥员一声令下,李永纲的病随着爆豆似的枪声的响起顿时跑得没了踪影,精神头也上来了。他平心静气瞄准、射击,一颗颗带着家仇国恨的愤怒的子弹,打得小鬼子哇哇乱叫,没死没伤的小鬼子则龟缩在战壕、碉堡里拼命地进行抵抗。
“护城桥”的那场战斗,因为新四军部队的武器过于陈旧落后,再加上我方战场是一片无法隐蔽的开阔地,为减少人员伤亡和战斗损失,指挥员及时、果断的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当兵以后参加的第一场战斗,尽管部队没有完全攻占“护城桥”,也没有彻底消灭掉守桥的敌人,但还是狠狠教训了小鬼子,打掉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同时也用事实证明:就在日本鬼子的眼皮底下,还活跃着一支敢于碰硬不怕死的新四军抗日队伍!从那以后,桥南碉堡里的小鬼子老实多了,再也不敢大摇大摆窜到桥北去袭扰老百姓了。
(本栏编辑陶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