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苏闽
披肝沥胆功卓著鞠躬尽瘁为人民
——纪念陈丕显同志百年诞辰
□刘苏闽
今年3月20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丕显同志100周年诞辰。缅怀他的光辉战斗历程,传承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对于深入研究宣传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光荣历史,弘扬党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陈丕显(1916年~1995年)福建上杭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共青团中央儿童局书记、少共赣南省委书记、中共东南分局青年部长、青委书记,苏中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政委,华中南线后勤司令部政委,华中指挥部、苏北兵团、苏北军区政委,苏南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兼警备区第一政委,云南省委书记,湖北省委第一书记兼武汉军区政委,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在长达66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亊业奋斗不息。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的光辉业绩永垂青史,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集中体现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和传承。
陈丕显同志
陈丕显同志13岁参加革命,15岁转为中国共产党员,是有名的"红小鬼"。从参加革命的那一天起,他就把一切交给了党。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始终以党的事业为重,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面对艰难困苦、挫折失败、流血牺牲,有的人贪生怕死、贪图享乐,有的人悲观消极、动摇逃跑,甚至一些身居高位的领导人也叛变投敌,而他始终坚信党的领导,坚持革命必胜的信念,义无反顾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由于党内的错误倾向等原因,使一些同志蒙冤受屈,受到错误的打击和不公正的处理,这对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信念,也是一种严峻考验。1931年初,闽西地区发生了肃反扩大化,错误地开展了所谓"肃清社会民主党“运动,陈丕显被关押审查,后被上级领导及时解救。这一事件虽然给他带来了痛苦,但没有动摇他对革命的信念。
“文化大革命”初,他受诬陷和迫害,被囚禁八年之久,身处逆境,革命信念毫无动摇。在被关押期间,他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坚持党性原则,与林彪、江青及其在上海的党羽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质。
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红军游击队面对着几十倍之敌的日夜搜剿,烧杀抢掠,风餐露宿、饥寒交迫,而且随时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陈丕显曾多次遇险,他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化险为夷。1935年3月,他与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等率部队从赣南突围,出发时1800多人,冲出敌人的重重包围,最后到油山会合时只剰下300余人,大部分都壮烈牺牲或被打散了。1937年5月,由于叛徒出卖,他与项英、杨尚奎等被300多名敌人包围在只有几百平方米的小山头上,陷入了绝境。因林深草密,敌人反复搜寻,没有发现他们,因此就放火烧山,想把他们烧死。幸亏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才免于一难。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伪军疯狂残酷的“扫荡”“清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多次进攻,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黄桥战役时,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自恃兵多弹足,调集3万多人马围攻只有7000余人的新四军部队。他冒着枪林弹雨,积极组织支前保障,在距敌几百米的三纵队指挥所,他和亲临一线指挥的粟裕同志相见。当粟裕同志向他介绍陶勇同志亲率突击队在东门英勇反击敌人的情况时,突然几颗炮弹在附近连续爆炸,震耳欲聋,气浪把玻璃窗震得“嘎嘎”响,整个木质小楼都晃动起来,他们却毫不畏惧。
1942年初,他带领苏中党政机关住在泰东县张家灶。一天清晨,突然被数倍于己的日伪军包围。当时,他身边只有一个连的兵力,由两个排阻击敌人,一个排掩护领导和机关转移。担负阻击任务的同志全部英勇牺牲。这一次次履险如夷的传奇,充分体现了他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无论是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是执掌政权的和平时期,陈丕显同志都坚持敬业奉献、呕心沥血、夙夜在公,为党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红军时期,他参与领导了赣粤边游击战争,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为保留党在南方的革命火种和战略支点发挥了积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离敌人心脏最近、对敌人威胁最大的苏中地区坚持斗争,参与领导广大军民粉碎了敌人多次“扫荡”“清乡”,建立了2万多平方公里、800多万人口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苏中地区军民积极支援配合主力部队内线歼敌和外线作战,并孕育和锻造出我军4个纵队的主力部队。淮海战役中,他领导的华中地区共动员了107万民工支前。其中,随军民工22.5万人,担架1.5万副,小车8万辆,军粮1.1亿斤,为淮海战役胜利和全国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他注重学习、勤政为民、开拓进取,每到一处总能较快地开创新局面。建国初期,他主持苏南党政工作,领导土地改革,恢复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苏南区党委执行中央指示坚决,发动群众充分,政策掌握得好。毛主席给予高度评价,曾指示:各地的镇反应以苏南为法。中央向全国批转了他的报告。
1952年他调任上海工作后,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协助陈毅等领导同志,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釆取有效措施,荡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在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建设快速发展,支援全国重点建设和边疆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使上海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地。这些,都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和智慧。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他坚决拥护和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开展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积极消除“左”的影响,坚决平反冤假错案,使湖北20多万人的历史遗留问题很快得到正确解决。同时,迅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湖北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在中央书记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期间,他在党的建设、公安政法、保障国家安全、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他晚年仍十分关心党和国家的健康发展,不顾年老体弱,坚持到全国各地深入调研,主持写出了《广东改革开放中应重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振兴闽西赣南老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关于上海进一歩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若干问题》等报告,为中央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他注重总结历史经验,传承革命精神,撰写出版了多本回忆录,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几十年来,陈丕显同志始终保持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保持了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无论在什么地区,处在哪一个领导岗位,面对什么样环境,他都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他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日夜操劳,经常深入基层和一线,千方百计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他工作认真负责,敢于揭露矛盾,勇于攻坚克难,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进取,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他十分关心群众,体察民情,对革命老区更是情有独钟。1960年,他到福建考察,发现龙岩家乡的浮夸风造成人民群众生活艰难,心情很不平静,彻夜难眠,迅速向党组织作了报告。由于及时釆取措施,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同时,他不顾个人风险,将真实情况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书面报告中央。周恩来总理看了报告后,表扬他为闽西人民办了一件好事,并说:“中央很重视你的报告,已要求各地领导干部深入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努力搞好生产自救。”
他始终认为,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一切以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为重,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老老实实干事。他严守党的纪律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公道正派、作风民主、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他生活简朴、公私分明、淸正廉洁、不搞特殊。他不仅以身作则,而且严格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和家属子女,具有良好的家风。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对培养革命接班人有一番著名的谈话。陈丕显对市委机关干部子弟传达了讲话精神,希望他们按毛主席教导,经风雨,见世面,在大风大浪中成长。这充分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年一代的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