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馆并行情境下馆藏调整的读者决策机制

2016-06-28 10:14杨斌张琪昌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6年6期

杨斌 张琪昌

关键词:多馆并行;馆藏调整;读者决策

摘要:文章对比当前高校多校区图书馆纸质图书流通模式的现状,提出读者决策的馆藏动态调整模式,分析该模式的可行性、优缺点以及对图书馆纸质图书借阅服务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6-0099-02

1 高校多校区图书馆通借通还的现状

当前,多校区图书馆的文献借还服务状况大致分为三种方式,或者说处于三个阶段:①借还同地。即各校区读者可以在任意校区的分馆借书,但必须还至借得该书的分馆。②借还异地。即各校区读者可以在任意校区的分馆借书,只需就近还书即可。③就近借还。即各分馆提供充足的复本或者足够迅捷的物流,保障读者就近借还。

这三种方式对读者的服务层次和水平是依次提升的,相应的运营成本和管理难度也是依次提升。由于多校区运行而使馆藏资源和读者的空间间隔加大,或者给读者造成借还的不便,或者给图书馆的借还服务带来负担,各高校图书馆应该尽量减少跨校区借还情况的发生。

2 异地借还的控制

针对方便读者与服务成本这一矛盾,图书馆应想方设法,尽量避免跨校区借还的情况发生,多校区馆藏复本如何分配成为多馆址运营的高校图书馆必须解决的难题。为减少异地借还的发生,实现分馆资源分布与分校区读者的需求分布尽量统一,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①细化图书分类。尽可能将专业图书分类号与读者专业课程相匹配,保证所分配的图书分类恰好能覆盖某一专业的读者,这样可以增加复本分配的精确度。②调研读者的空间位置、专业分布,在复本方面向需求集中的校区倾斜。图书馆应仔细分析各专业的学生读者的校址分布状况,并据此将馆藏复本向读者分布集中的分馆倾斜。对于各校区学科有交叉内容的类别,则应根据读者群分布的占比,同时提供保障并实时关注各分馆复本的利用情况,定期微调以平衡各馆读者的需要;对于非专业图书,可以按照各分校区读者数量粗略分配,考察各分馆借阅情况,定期调整馆藏。

3 读者决策的馆藏动态调整模式

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士尼乐园,在确定公园小路的路线方案时,只是给施工部发了封电报:撒上草种,提前开放。施工部按要求在乐园撒下草种。没多久,小草长出来了,整个乐园的空地被绿草所覆盖。在迪士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道,这些踩出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第二年,格罗培斯让工人按这些踩出的小道铺设了人行道。1971年,迪士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受这个故事启发,图书馆应设想一种既能尽量减少读者异地借书,同时又能减小各分馆之间物流压力的复本分配管理模式:遇到需要从其他分馆借取的图书时,以预约后自取或者付出其他成本(等待时间、物流费用等)的方式借得图书,使用完毕直接就近还至读者本人所在校区的分馆,该分馆将图书库位调整至本馆相应阅览室。这种模式可以称为“读者决策的馆藏动态调整模式”。

使用这种模式即代表每次异地借取都带来了馆藏的微调整,最直观的影响就是馆藏复本会因为读者的异地借还行为得到最优化的分配。这种分配针对性极强,因为远程借取比就近借取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读者会根据对图书需求的迫切程度来选择要不要进行异地借取。而任何一次异地借取对各分馆藏书复本分配的合理性都是一次正向影响。这种模式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在极准确地微调了多分馆藏书复本分配的同时,将分馆之间的物流总量减半,而读者为了借到一本异地图书所付出的成本也有了最直接的正向反馈:这本书变成自己分校区图书馆的馆藏,以后借阅更加方便了。

当然有一部分图书的受欢迎程度在多个校区都超出了该分馆分到的复本数,造成一本书的多次异地借取。事实上,这种“往返借阅”同样是读者参与馆藏建设的重要部分:“往返借阅”代表该时间段读者对某品种的图书需求普遍高于图书馆提供的复本数,应该适当补充复本。图书馆应该定期通过自动化系统的报表分析功能,及时将有“往返借阅”现象的图书统计出来,集中补充复本以满足各分校区读者的需求。

图书馆在保障读者借阅本校区分馆图书优先权限的同时,要尽量满足异地需求的读者。需要明确的是图书馆应通过控制异地借取时读者需要付出的成本来调控这种行为,而不是一味地通过提升响应速度和物流频率,无休止地追求将异地借阅的成本与本地借还的成本趋同。笔者认为这种不计成本的过度响应会直接导致异地申请数据失真:即不是特别需要的书,部分读者也会提交异地借取申请,这样一来,就失去了读者决策馆藏调整的意义。在实际操作中,读者想要异地借书,目标分馆若是距离比较远,则图书馆应该尽量高效地完成预约手续,方便读者及时拿到想要的图书;若分馆距离较近,图书馆可以人为增加中间环节,使借取行为不那么容易地实现,可以有效阻止盲目的异地借阅行为,使读者能够真正通过借还行为完成对图书馆各分校区图书馆复本分配的决策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采取馆藏动态调整模式对各复本的初始馆藏地分配合理性也能提供非常有针对性的参考数据。图书在流通过程中由于初始馆藏地分配与读者需求分布不相契合的断层会因为大量的异地借阅而逐渐弥合,但若图书馆不能充分利用新的馆藏地分布变化这一信息的反馈作用来典藏新进馆图书,那么这种图书和读者之间的分布断层将持续存在。图书馆应根据一段时间积累的异地借阅数据来重新决策复本初始馆藏地的分配方案,并持续维护修订该分配方案,尽可能减少异地借阅的发生。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就近获取想看的图书是多馆运行状态下图书馆员的服务目标。

4 读者决策的馆藏动态调整的优缺点

4.1 优点

读者决策的馆藏动态调整的优点:①复本分配更精确。由于是读者自己通过借还行为完成的馆藏调整,每一次异地借还都是对各分馆资源的一次微调整,这种调整指向性强、目标集中,对馆藏的冲击小且没有冗余量,大大提升通借通还服务的效果。②馆藏调整更及时。一本书的位置不合理,被读者异地借取,阅毕归还时即完成了对这本书库位的调整,相比图书馆通过以半年甚至一年为周期的借阅统计来宏观调整来得更加及时高效。③流通成本更低。异地借取,就近归还。与目前的异地借取相比较,借取地归还的模式节约了一半的物流成本。④增加读者参与感。读者由被动的检索借阅转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一本书的藏书地,这会给读者更多身为决策者的参与感,为增加读者对图书馆的黏性会起到增进作用。⑤异地借阅数据对初始馆藏地分配方案的修正有很高效的指导作用。

4.2 缺点

读者决策的馆藏动态调整的缺点:①分馆馆藏独立性降低。各高校分馆建设的情况不同,对一些合并形成的多校区高校,可能分校区的图书馆仍是资产独立的,这就不适用这种动态馆藏调整模式,或者使用这种模式会造成资产核算的额外负担,也会大大降低某一分馆资源建设的特色。这种模式比较适合新建校区,或馆藏资源的购置和管理相对统一的高校。②馆藏系统化和相关性降低。某一专业的图书,可能在某一分馆保存了相当系统的馆藏,由于被读者异地借取了其中的几本,使得该分馆这个专业的图书系统性被破坏,可能造成新生读者在浏览书架时看不到一些书;或者一套连续出版物被异地借取了其中几本,导致该系列图书被分置多地的情况。这些情况在一些学生专业分布于多个校区的高校可能会造成不便。③对各分馆的预留架位需求较高。各分馆若采取“读者决策馆藏调整”模式,除了需要预留本馆新增复本的空架位以外,还须考虑来自异地借取后归还本馆的图书所占架位,提高了馆舍和书架的投入成本。④馆藏容易受到院系搬迁等读者大批迁移的冲击。部分读者的学习生涯是分段的,会在中途搬至其他校区,在搬迁后的一段时间可能会形成突发性异地借阅高峰,对图书馆整架管理的消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5 图书馆应注意的一些方面

图书馆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初期充分调研,将各类图书尽量按照读者的需求安排复本分配。图书馆要频繁通过报表数据,提取“往返借阅”图书的册数和次数,有针对性地、高优先级地补充这些种类图书的复本;同时,应按照最新复本分配的统计数据及时调整各分馆新书上架的复本比例。②圈定一些不适宜动态管理的特色馆藏,使之处于不可异地归还或者不可借的状态,尽量在保证服务读者的前提下保护分馆资源的系统性,连续性。③各个分馆做好预留架位,并及时调整架位空间,保证图书入库的空间。④做好对读者的宣传工作,让读者充分理解异地借取、就近归还模式的意义,帮助读者更高效地使用图书馆。

6 发展前景与展望

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型向服务建设型转变是必然的趋势。如何将读者真正视为朋友,增加与他们之间的互动,甚至让读者参与图书馆建设的一些决策成为新的课题。相信读者决策的动态馆藏,配合读者决策采购等新型服务模式的深入发展,电子阅读、数据库整合建设、科技情报服务等新兴业务的开展,高校图书馆会更好地服务读者,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郭文霞.高校多校区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模式研究[J].晋图学刊,2007(3):22-24,34.

[2]陈几香,赵庆龄,李新.多校区高校提升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效果的措施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8):16-18.

[3]张志广.合并高校校区职能模式变革与分图书馆资源整合共享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9):90-91.

[4]汤罡辉,刘洪辉.高校校区布局变化对图书馆馆藏的影响[J].图书馆论坛,2010(1):77-79.

(编校: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