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歌曲创作中的非正规节奏解读

2016-06-28 08:39徐频频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徐频频

巢湖学院艺术学院,安徽巢湖,238000

通俗歌曲创作中的非正规节奏解读

徐频频

巢湖学院艺术学院,安徽巢湖,238000

摘要:在描述传统的强调自然稳定的节奏处理方法基础上,根据乐理理论,借助谱例,对通俗歌曲中切分节奏、附点节奏、延音节奏、休止节奏和三连音节奏五种非正规节奏处理手法进行了解读,认为切分节奏改变节拍重音,给人以摇摆起伏的感觉;附点节奏延长音值,给人以跳跃、轻松的感觉;三连音节奏打破均衡的时值分配比例,给人以错位和倾向稳定的感觉,有继续不断前进的动力;休止节奏是时值间断的符号,它的运用可实现音乐发展的动静结合,表达出不同的音乐情绪;延音节奏具有音乐抒情性、改变节奏平衡规律。这些非正规节奏处理方法,不仅凸显了当代通俗歌曲创作者的创作风格和作品的特色,而且还体现了歌曲的整体表达效果,丰富了歌曲情感的表达,为观众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体验空间,并带动观众深入到歌曲情境中与创作者达成良好的共鸣,从而感悟作品的中心思想,感受歌曲节奏的律动之美。

关键词:通俗歌曲;切分节奏;附点节奏;延音节奏;休止节奏;三连音节奏

1问题的提出

节奏在音乐中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上是指用强弱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广义上可以理解为整个音乐作品中段落的比例平衡关系[1]。音乐作品中音的长短关系或者段落的平衡关系是根据单位拍划分规律进行分配的,古典音乐中大量采用均衡、稳定的正规节奏。但在近现代爵士乐、摇滚乐乐曲中,曲作者为了情感表达或气氛渲染,有意打破这种长短或平衡关系,于是作品中出现一些“非正规节奏”,且表现出了特有的音乐效果。这里所说的“非正规节奏”就是打破自然而稳定的、音的长短关系的节奏[2]。在整个节奏型系统中,这种“非正规节奏”由于在音乐表现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而被广泛使用,如爵士乐、摇滚乐等现代风的乐曲中广泛使用附点节奏、切分节奏等“非正规节奏”,使音乐呈现出飘逸、滚动的感觉。在我国新疆民歌中,也采用一些“非正规节奏”,给乐曲带来跳跃、摇摆舞蹈性韵律[2]。乐曲中这些稳定因素与非稳定因素的有机结合,既对抗又统一,已成为现代通俗歌曲写作手法中常用的技法之一。然而,我国学术界对这一特殊的创作现象缺乏应有的理论研究,经中国知网检索,仅有周正基《论中国通俗歌曲创作中的非正规节奏》[2]一文。基于此,本文以具体的音乐案例,从切分节奏、附点节奏、延音节奏、休止节奏和三连音节奏五个方面,对非正规节奏在通俗歌曲中的运用作初步探讨,一来丰富非正规节奏的理论研究,二来为非正规节奏的广泛运用提供参考。

2非正规节奏解读

在通俗歌曲创作中,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通常运用以下几种非正规节奏来处理乐曲的节奏,以达到特殊的音乐表现目的。

2.1非正规的切分节奏

在通俗歌曲创作中,运用传统的创作手法,按正规节奏的创作规律,已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有的还是精典之作,为广大听众提供了优质的精神食粮。但是,随着人们音乐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正规的音乐节奏已不能满足听众欣赏的需求,尤其是一些追求新鲜音乐的观众,也就是说,正规节奏对部分听众缺乏新鲜感。于是,当代音乐创作者在遵守通俗歌曲创作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在创作过程中突破正常强弱变化律动的限制,以不稳定的节奏处理手段来彰显歌曲速度、拍子、节奏等特色,并形成良好的表达效果。因此,切分节奏被广泛应用于通俗歌曲的创作中(图1),尤其是创作者突破切分节奏的限制,在切分音位置布置中,自由随意地将其贯穿于整个歌曲,继而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达到最佳的歌曲节奏状态。

图1 切分节奏

此外,通俗歌曲中切分音的位置还在逐步拓展,在一些歌曲中涌现出了跨拍、跨小节等处理方法,以体现歌曲节奏的新鲜感。如通俗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曲作者为了彰显歌曲的特色,在节奏处理过程中运用了跨拍、跨小节等多种节奏切分形式(图2),增强了歌曲新鲜感和现代感,满足了当代观众审美需求。

图2 《让世界充满爱》中跨拍、跨小节节奏

再如,歌曲《今宵情》在“再见,再见,相会在掌声里……”的表达过程中,亦运用了切分节奏处理方法,由此实现了对观众情绪的感染[3]。歌曲《弯弯的月亮》后附点和大切分的结合(图3),也营造出了船儿晃动的感觉,达到了一定的写意效果。

图3 《弯弯的月亮》后附点和大切分

2.2非正规的附点节奏

在通俗歌曲创作中,附点节奏的处理通常是长点在前、短点在后,体现了音乐的基本节奏和韵律,但这一传统节奏处理方法在当代通俗歌曲创作中得到了创新,一些歌曲出现了短点在前、长点在后的转位附点节奏,这种“非正规”节奏创作手段的运用丰富了当前通俗歌曲节奏的处理形式,同时也满足了听众音乐审美需求。例如,作曲家在摇滚歌曲创作中,突破传统创作思维的限制,以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交替的形式来处理节奏,体现了摇滚歌曲的快节奏特征,并赋予乐曲强大的感染力,为观众营造了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此外,附点节奏处理方法的运用亦突破了“强弱力度平分”创作理念的限制。例如,通俗歌曲《走四方》在“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语句表达过程中,运用了附点节奏处理形式,增强了歌曲节奏的推动力(图4)。

图4 《走四方》中附点节奏的处理形式

再如,歌曲《幸福拍手歌》在表达过程中,为了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以附点节奏、休止符相互融合的方法来彰显歌曲的特点,满足了观众心理需求[4]。歌曲《好汉歌》在演唱的衬词中使用附点节奏,体现出了水浒人物的豪放洒脱的性格(图5),塑造出了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形象。

图5 《好汉歌》中的附点节奏

还有作曲家王胜利在《新疆姑娘》创作过程中,广泛搜集维吾尔族音乐素材,在强调“天山的雪莲鲜艳又芬芳……”的表达中,将附点节奏后置,且注重以切分音变化形式来彰显时代气息,最终获取广大群众的喜爱,并体现出了维吾尔族的音乐特点。

2.3非正规的延音节奏

延音节奏是切分音形成的基础,且以跨拍、跨小节等同度音连接手段对延音线进行有效处理。同时,延音节奏的应用还具备强音后移和强音前提等作用。这种非正规的节奏处理方式,在当代通俗歌曲中也得到了应用,并营造出了一种有不稳定感的节奏氛围,从而体现出歌曲特色。例如,通俗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彰显“扑朔迷离”的节奏表现特征,运用了延音节奏处理方法,将多个节奏点放在不正常的位置,增强了歌曲的整体表达效果,即延音节奏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情感表达,还加深了对观众情绪的感染(图6)。

图6 《烛光里的妈妈》中延音节奏的处理

再如,《千千厥歌》“来日纵使千千厥歌……”情感表达中亦恰当地运用了延音节奏的处理方法,实现了创作者与观众间情感层面的共鸣[5]。

2.4非正规的休止节奏

在通俗歌曲创作中,为了体现歌曲节奏的“正规性”,创作者通常将休止符置于句末弱位位置,以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达氛围,从而增强歌曲力度,满足听众的情感体验。但随着通俗歌曲节奏形式的不断发展,部分创作者在歌曲创作过程中开始将“休止节奏”应用于句中、句末强位等位置,以此来制造乐曲的“不稳定感”,即运用非正规的节奏处理方式,增强歌曲的现代意识,满足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例如,通俗歌曲《心愿》在歌曲表达过程中,为了增强情感氛围,将休止节奏置于“当前我大气腰鼓诉说心愿”句末,继而实现空间的腾空、伴奏的增强;同时引导演唱者在歌曲演绎过程中,以“动中取静”的表演方法,让歌曲达到最佳的表达状态,以感染观众,让观众随着音乐调整情绪,享受着音乐带来的愉悦。再如,歌曲《写不完的爱》在演绎过程中,将休止节奏置于句中,以增强歌曲的感染力,并引起观众注意,满足了观众对“爱”的体验。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在通俗歌曲的创作过程中,休止节奏的应用有助于增强歌曲的表达效果,实现对歌曲节奏的把控,因此,当代许多歌曲创作者已开始将其合理地贯穿于整个歌曲中[6]。再如歌曲《鲁冰花》中转调部分“我知道半夜里星星会唱歌,想家的时候它就这样一唱一合”,在强拍的强位上以及弱拍的强位上用八分休止符和十六分休止符改变接节拍重音的逻辑顺序,打破音乐稳定发展的惯性,造成一种情绪的剧烈起伏感,实现音乐转折发展的目的(图7)。

图7 《鲁冰花》中休止节奏

2.5非正规的三连音节奏

一般情况下,音符的时值划分是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依次类推,均等地划分节奏比例。但在通俗歌曲的创作中,经常出现一种特殊的音符均分形式——连音符,如二连音、三连音、四连音、五连音等,其中,运用得最广泛的是三连音。在通俗歌曲创作中,运用三连音节奏组合,给观众以节奏错位和不稳定之感,从而增强歌曲的动感和魅力。同时,乐曲中的三连音节奏还可以使歌曲中的某类连音符更加紧凑,在当代通俗歌曲表达过程中,已开始强化对它的运用,并以“偶尔出现”“连续不断”的表现手法来彰显三连音特色,营造出摇荡感节奏氛围。例如,《再回首》是一首忧伤、感怀的经典通俗歌曲,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实现慢摇滚型节奏,以连续不断三连音的创作手法实现一种摇摆的感觉,在三连音里结合休止符造成音乐的短暂停止与动荡,渲染了对往事的酸涩的回忆(图8)。

图8 《再回首》中三连音节奏

再如,歌曲《无言的结局》在“但我要如何如何能停止再次想你……”表达过程中,合理运用了三连音节奏处理方法,由此增强了歌曲整体的推动感,丰富了表达手段。此外,在稳定的节奏表达中,三连音节奏的运用亦有助于增强歌曲的流动感,为了严格把控歌曲的音乐节奏,在当代通俗歌曲创作过程中,应注重运用三连音节奏及其组合形式,既能感染受众,又能增强歌曲的“变幻莫测”感,从而使歌曲达到良好的表现状态[8]。如歌曲《东方之珠》(图9)中三连音的运用体现了香港作为东西文化交汇中心的音乐

图9 《东方之珠》中三连音

风格。

乐曲中,这种稳定节奏与不稳定节奏的有机结合,促进了音乐创作的发展,让音乐表现出了飘逸之美、舒缓之意。

3结 语

随着通俗歌曲创作的发展和人民群众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当代通俗歌曲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创作,尤其在音乐节奏上采用多样化的处理手法,彰现了音乐的表现特色,即作品风格的别样性。本文借助谱例对其中的非正规的切分节奏、附点节奏、延音节奏、休止节奏和三连音节奏进行了解读,认为这种突破传统稳定节奏处理方法限制的非正规节奏处理方法,不仅凸显了当代通俗歌曲创作者的创作风格和作品的特色,而且体现了歌曲的整体表达效果,丰富了歌曲情感的表达,为观众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体验空间,并带动观众深入到歌曲情境中与创作者达成良好的共鸣,从而感悟作品的中心思想,感受歌曲节奏的律动之美。然而,本文的探讨是浅显的,有关非正规节奏的乐理研究还有待音乐学术界进一步关注,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李重光.基本乐理[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48

[2]周正基.论中国通俗歌曲创作中的非正规节奏[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33(4):125-127

[3]陈斌.刍议“俗音乐”意趣之美:以明清俗曲与当代通俗歌曲比较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3(4):97-98

[4]黄慧敏.台湾通俗歌曲对大学生的影响[J].中国冶金教育,2012,11(4):67-70,73

[5]黄慧敏.浅析台湾通俗歌曲对厦门市大学生的影响和对策[J].咸宁学院学报,2012(8):115-117

[6]郭静舒.论方石歌曲创作的艺术特色[J].音乐创作,2012,14(9):106-108

[7]陈洁.“阳春白雪”们如何唱好通俗歌曲[J].科技视界,2014,42(32):245,271

(责任编辑:刘小阳)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6.05.025

收稿日期:2016-01-23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路庐剧的研究(SK2014A324)。

作者简介:徐频频(1975-),女,安徽巢湖人,艺术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学。

中图分类号:H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6)05-00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