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6月27日文章,原题:中国是下一个日本吗? 尽管对中国经济的担忧日益加深,但这个国家并非正在走向日本“失去的几十年”。
当我的学生们的研究论文试图评估哪个国家可能成为下一个日本时,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中国。但今年春季学期结束后到中国进行的几次短暂旅行改变了我的看法。在与中国官员、商界领袖、学者和投资者进行广泛探讨后,我发现(他们)极其关注日本的教训和可能对中国的难题产生何种影响。
有关债务的说法曾甚嚣尘上。中国的非金融债务占GDP的比重已从2008年的150%增至目前的255%。在评估债务密集型增长的风险时,以日本为对比尤具说服力。2015年,日本的总债务相当于GDP的390%,比中国高出140个百分点。但由于日本拥有很高的储蓄率,所以基本上都是内债。这意味着日本不容易遭受通常引发危机的外国投资者资本外逃的影响。鉴于中国2007年以来的储蓄率一直两倍于日本,上述结论完全更适用于中国债务密集型的经济。(因此)2016年初对中国的恐慌——源自对资本外逃和汇率风险的不知所措——纯粹是不得要领。所谓中国债务危机引发的硬着陆恐慌是严重夸大其词。
作为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首个“失去的10年”期间的关键因素,为僵尸企业提供持续不断的贷款最终导致日本银行体系崩溃。至关重要的是,僵尸企业和僵尸银行的有害相互作用阻塞了实体经济的大动脉,导致日本的生产率骤降且至今尚未恢复。但在最近的公开讲话中,中国领导层明确提及僵尸国企。这与在近10年内否认该问题存在的日本截然不同,中国政府已采取相对迅速的行动抑制两大关键产业的过剩产能。
这就触及到中日比较的核心问题。改革是决定性的区分因素。未能实施结构性改革是(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明显印记,也是制约当前“安倍经济学”复苏项目的严重障碍。相比之下,中国的战略强调结构性改革和再平衡的艰巨任务。最终,(改革的)成败将取决于中国领导人的意志。▲(作者斯蒂芬·罗奇,丁雨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