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效应真的存在?
——来自心理学的证据*

2016-06-28 13:32曹烈冰阮佳蒂李晓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高教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社会地位刻板印象名校

曹烈冰 阮佳蒂 李晓(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名校效应真的存在?
——来自心理学的证据*

曹烈冰阮佳蒂李晓*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摘要:文章研究通过社会地位的划分,从社会声望,社会资源和社会影响力三个角度区分名校与非名校,之后进一步探究个体对名校生是否存在刻板印象。结果显示:1.社会声望,社会资源和社会影响力三个维度都能很好的衡量出名校与非名校的差异。2.个体对名校生热情和道德产生了显著的低估。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将主观社会地位差异引入群体间差异度量,完善了在刻板印象对象群体划分时的边界模糊,对刻板印象研究的推广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刻板印象;社会地位;名校

Abstract:This paper distinguishes elite school and normal school by the social status,comprising the social prestige,the social resource and the social power,and studies whether people have the stereotype of the students in elite school. The result reveals that three parts of social status all measu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ose two kinds of school and people significantly underestimate the warmth and the ethics of those elite students. From the psychological view,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differences of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into the measurements of group differences and improves the vague standard of distinguishing groups with stereotype,which has certain help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ereotype study.

Keywords:stereotype;social status;elite school

引言

自1922年Lippman首次提出刻板印象(Stereotype)这一概念,将其作为解释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的重要操作性构念以来,刻板印象一直都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针对某一群体成员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观念或预期所构成的认知结构以及特定的社会认知图式。”[1]刻板印象会导致个体将相似或相同的特征赋予群体内的全体成员,而忽略成员间的实际差异,因而具有认知上的偏差[2]。所谓“名校效应”就是名校刻板印象在教育领域中的表现,其在内容上通常表现为“名校人才多”的观念认识。例如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种“名校即是好”的现象。人们往往表现出倾向于通过学历、学校等依据评价一个人的能力。然而,目前国内外研究大多从经济学角度着手,通过研究名校生与非名校生在毕业后的就业或收入情况等来研究该效应,而这与大众所认为的社会各界“高估”名校生能力的描述并不一致。

事实上,名校生以及在高中阶段通过了相对公平的能力筛选,并且在更多的社会资源中经过了长久的洗礼,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有理由相信名校生应当比普通高校学生掌握更多的资源,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名校生的优势究竟是来自于他真实具有的特点才能,还是仅仅只是由于人类刻板认知的影响造成的高估?目前的研究仍未回答这个问题。基于以上想法,文章以大学生作为样本,以所属学校作为群体,探讨个体对名校与非名校学生刻板印象的差异,为名校效应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一、理论假设

(一)名校:概念与界定

名校,指享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的高校。也有些观点认为,名校除了享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外,还应当具备较多的政府、企业投入和较为稳定优质的人才培养体制。而根据全球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QS教育组织观点,学校的综合排名应当包括学术领域同行评价、全体员工论文引用数、教师/学生比、全球雇主评价、国际学生比例和国际教师比例六条。从以上对名校的定义和界定不难看出,名校在社会知觉中的核心是社会声望,同时,名校还应该拥有较多的财富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结合韦伯对社会分层的研究,我们将名校定义为:“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大学。这些地位和资源的差异体现在名校的声望、财富(资源)和权力(影响力)三方面。”由此我们提出假设1。

假设1:与普通高校相比,名校应当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

假设1a:与普通高校相比,名校应当具有更高的声望。

假设1b:与普通高校相比,名校应当具有更高的财富。

假设1c:与普通高校相比,名校应当具有更高的权力。

(二)名校效应:理性市场还是刻板效应

从刻板印象的内容出发进行研究,Fiske和Cuddy总结出了刻板印象的内容模型。Fiske认为,刻板印象应当是一个由能力和热情两个基准维度构成的二维坐标--即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CM),刻板印象在这两维坐标上的大部分情况都是稳定的共轭关系。在SCM的基础上,Cuddy等人结合群体情感和行为倾向,在能力与热情之外增加了一个新的道德维度[1]。据此,我们提出假设2。

假设2:个体对名校生的“高估”是名校刻板效应的结果,而非“理性”判断的结果。

假设2a:个体对名校生存在“能力”维度的高估。

假设2b:个体对名校生存在“热情”维度的高估。

假设2c:个体对名校生存在“道德”维度的高估。

二、研究设计

(一)被试

共29名大学生参加了预研究,其中男15人,女14人。平均年龄18.41岁(标准差=0.501)。被试之前未经过任何与刻板印象相关的研究工作,大部分的被试在5分钟之内完成测试。

(二)材料

验证名校刻板效应,首先需要界定什么是名校,根据潘帆的研究及上文对名校社会地位三维度的定义,研究将“211工程”,“985工程”院校定为名校。并从社会地位差异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

社会地位量表改编自社会经济地位量表,结合文章假设1中3个维度,对量表进行修订。问卷采用Likert5点法记录。刻板印象问卷来自管健的刻板印象内容模型中国化问卷,问卷包含6个题项,采用Likert5点法,原始问卷Cronbach's alpha系数大于0.7,刻板印象特质解释率89.99%,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构想效度。

(三)流程

首先向被试轮流展示两份简历,简历仅有姓名、学校、文字顺序的差异以及部分同义词替换。首先要求被试:“依次观察两份简历,并记忆两份简历的重要特征,如姓名,学校,获奖情况等。”每份简历限时30秒,看完后回收,然后发放刻板印象问卷及社会地位问卷要求被试做答。

三、实证分析

(一)名校的社会地位分析

表1 名校社会地位假设检验结果

表2 名校刻板效应假设检验结果

采用SPSS20.0检验社会地位量表信效度,结果显示Cronbach's alpha=0.9,显示问卷具有极佳的内部一致性信度,KMO=0.677,Bartlett球形检验=66.333***,因子解释率达到83.596%,显示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构想效度。进一步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检验结果显示三个题项的t值均显著,这显示在主观上,名校与非名校之间的确存在社会声望,社会资源和社会影响力的差异,结果支持假设1a、假设1b和假设1c。对三者均值的检验也显示,在名校与非名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社会地位差异,支持假设1。

(二)名校刻板效应分析

将6个题项两两合并,得到三个维度,之后对名校刻板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显示,在热情和道德维度,个体对名校生表达出较强的刻板印象,就数据而言,个体对名校生在热情和道德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低估,这正好与假设2b和假设2c相反。而与以往经济类研究不同的是,研究并未发现名校生与普通学生在能力上存在差异,而在总的刻板印象上,个体对名校生与非名校生的差异同样不显著,这就否定了我们之前的假设2和假设2a。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首先对刻板印象所针对的群体进行定义,之后以社会地位作为衡量群体差异的指标,验证了名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存在地位差异,之后,在名校与非名校群体差异显著的情况下,以中国版刻板印象问卷作为材料,探讨了个体对不同社会地位群体刻板印象的差异。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具有以下几点创新。

1.文章继承性的将社会地位引入刻板印象研究,藉由社会地位这一指标,客观地检验了刻板印象所针对的群体是否在主要的维度上存在差异,进而保证了刻板效应的实验“材料”差异显著。这验证了刻板印象内容模型中能力与社会地位具有的一致性。

2.文章在验证名校与非名校存在社会地位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个体对名校光环笼罩的名校生是否存在认知上的结构化。结果与我们预期的相反,在最可能出现差异的能力方面,被试的反应却告诉我们他们并不认为两类群体存在差异。这可能与教育经历有关,有研究显示,随着教育经历的增长,被试会表现出更少的错误估计。此外,与主流价值观相反,数据显示被试对名校生的热情和道德抱有更低水平的估计。这一部分未来可以结合反向歧视进行探讨。

3.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文章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文章的研究样本过小,远远未达到量化研究所要求的大样本数量。其次,文章仅从社会地位角度区分了名校与非名校,事实上,名校与非名校的差距不仅仅在社会地位上,还可能体现在社会距离或者社会流动性上,未来如果可能,可以尝试更多的引入此类概念,从而为区分社会群体提供一套丰富标尺。

参考文献

[1]管健.刻板印象从内容模型到系统模型的发展与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9(4):845-851.

[2]贾磊,罗俊龙,肖宵.刻板印象的认知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0(12):1909-1918.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0-0054-02

*基金项目:2015年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510337021)等项目成果。

*通讯作者:李晓(1981,7-),男,汉族,浙江安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

猜你喜欢
社会地位刻板印象名校
全国名校等差数列拔高卷(A卷)
名校介绍
从《无性别的神》看藏区女性的社会地位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恢复高考至今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变迁研究
污名视域下“屠呦呦获奖事件”解读
浅析《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的爱情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浅析《千只鹤》中女性人物的敬语使用
农民工社会地位变迁影响因素及成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