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成果转化与推广制约因素与对策*

2016-06-28 15:59李司单张玉先何飞舟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23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科技成果成果

李司单,张玉先,何飞舟,袁 媛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大庆 163000;2.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大庆 163000)

农业高校成果转化与推广制约因素与对策*

李司单1,张玉先1,何飞舟1,袁 媛2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大庆 163000;2.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大庆 163000)

文章列举了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推广困难大等现实问题,并分析了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与推广难的诸多因素,如农业科技成果结构失衡、质量差,科研资金投入不足、缺乏长效规划,农业高校与涉农企业各自为政,农村落后、农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等。从而提出改革农业科研立项,完善中介机构与二次立项,重视中试阶段资金投入,完善与发挥大学科技园区与示范基地的功能,强化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等对策。

农业高校 科技成果 转化 推广

一直以来,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农技服务。然而,高校科研成果推广与转化工作在理念与体制机制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力度。针对目前出现的问题,实行苦心钻研教科推一体化的社会服务新模式,加大农业成果产出的质效结合,是当前农业高校的必经之路。

1 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现状

目前,农业科研工作者或农业成果相关文章中频繁提到,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每年有6 000多项省部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奖,但转化率只有30%~40%,也就是说,还有60%~70%的科研成果因种种原因没有得到转化[1]。纵观我国农业和农村现状,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落后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加之成果的反复实践、论证、矫正、完善过程的复杂与长期性,使农业科研成果在农业推广中困难重重,不但制约着农业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也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目标的实现。

2 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推广难的问题分析

2.1 农业科技成果结构失衡、质量不高等,是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重要因素

在科研选题与生产结合方面,两者结合不紧密,容易偏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求,导致成果较多,但转化和推广困难或无法转化与推广,只能作为项目结题的必要材料。农业科技成果结构不够合理也是制约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原因。由于产前、产后出现的成果比较少,产中成果比较多的实际问题,成果数量多但质量却较差,单项成果虽然偏多,但可以转换成现实生产力、综合配套的成果不足,一般性成果偏多而突破性成果却偏少,导致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2 科研投入缺乏长效的激励制度

科研本身需要资金的大量、长期投入,且结果却有着不确定性。目前的农业课题经费投入,多数停留在初始研究阶段,结题年限弹性不足。农业科研有实验室、中试阶段等科研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性。由于农业投产与农业成果自身、气候、土地、人为因素等诸多不确定性,导致农业科研风险增加,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尤其在北方等地,农业周期较长,一般每年才能有1次投产推广机会,在资金投入不够充裕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一些优秀的农业成果最终以流产告终。

2.3 涉农企业研发外包热情不高

国内市场长期缺乏创新意识的驱动,加之国家扶持力度和政策引导倾向性问题,导致多数中小企业不愿或无力承担产品升级转型的风险。据统计,全国中小企业占到全部企业总数的99.8%[2]。而资金雄厚的大企业又具备自身的科研团队,研究目的性较强,能够直接买进国外成熟的技术,使农业高校与涉农企业间联系不够紧密,研发外包等合作甚少,产学研合作短期化,导致最新的农业成果缺少进入市场化的有利途径。

2.4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严重滞后

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步伐,农业农村虽然进步显著,但相对城市经济、文明程度发展,仍然差距明显。农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接受新鲜事物热情普遍较低,主动学习的意识甚少,导致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等目标的好政策实施困难,并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成立的各种农业合作社,虽然参加的农民人数较多,但真正参与或合作的少,把合作社制度和具体任务实施落到实处很困难;一些地区农机合作社的大型机械化设备被闲置;土地流转难以大范围、大面积实施;农户土地之间界线明显,深翻造成界线打乱,带来丈量土地的繁琐与矛盾,深翻难以实行;由于不能深翻,作物秸秆即使粉碎,仍难以深埋地下。所以,多数选择焚烧秸秆,造成雾霾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3 对策与建议

3.1 改革科研立项,搭建成果转化平台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大多属于跟踪模仿,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较多,很少在基础领域中有重大成果,国内基础研究性机构不到总数的2%,薄弱的基础研究会影响农业发展的后劲[3]。在科研立项上,应以企业、地方政府迫切需求的技术为指南,引导基础研究课题与推广性课题的立项,一方面避免产出成果多数脱离市场现象;另一方面扭转基础理论研究少,开发性课题研究多或不够彻底深入的局面。对公益性科研成果,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和推动作用,一方面搭建公益性成果信息交流平台;另一方面重视公益性成果的长远影响和社会效益,避免短期效益和急功近利。建议政府搭建和完善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信息平台,解决企业和高校之间信息不畅的问题,增强校企之间的交流。

3.2 健全完善技术市场,重视中试阶段资金投入

政府应重视技术市场,并扶持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技中介机构,使之成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成果转化枢纽。对无力承担中试风险的中小企业,应由科技中介去完成,并发布权威性论断与报告。通过以股权形式使高校与企业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对质量较佳、转化几率较大或推广性较强的科研成果,建议2次立项。加强在中试阶段的资金投放力度,完善资金投入机制,解决中试阶段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重视企业与高校之间的研发外包工作。完善并实施相关奖励激励政策,增强科研人员的实战经验。

3.3 重视大学科技园区与综合示范基地建设

大学科技园区可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并获得经济收益。同时,促进学科建设,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4]。因此,要重视高校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功能完善工作,进一步推动农业高校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1)加大入园企业的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中小企业入园孵化,提升与高校科技成果的对接几率,逐渐扭转高校科研与产业开发脱节的现象;(2)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强化科技园区的示范功能和创新人才培育功能。

基地是科研与产业链相结合、科技创新与技术示范、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职业培训与创业孵化、增强服务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完成“试验田”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到“生产田”间的搬迁,加快技术由“试验田”到“生产田”的应用进程;便于科研人员对生产问题开展集中攻关,最大程度减少重复性研究;以利益保障和再分配,调动高校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后续示范项目建设。具体运作:当示范项目完成后,可采取承包经营、竞标等方式转让经营,并通过合同形式明确各方责、权、利,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在经营承包人、科技人员和农民之间形成了稳定合理的生产合作与利益分配关系。同时,通过对技术、资金、人才等有效整合,形成全新的运行机制。

3.4 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注重信息反馈

农村是现代化农业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主阵地”。通过科技培训,强化农民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摈弃小农意识,促进农业成果的转化与推广。通过增强农民的现代化思想意识,提升他们的科技化认知程度,逐渐缩小与现代化、数字化、机械化时代要求的差距,就能在未来的合作社建设、城镇化建设、样板村建设等现代化建设中产生积极的连锁反应,极大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推广进度。

培训形式上,应普通培训和重点培训结合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与法规政策培训结合开展,不仅能够提升农民科技素养,而且对农民整体素养提升也起到积极作用。培训内容上,既传授现代农业技术的理论知识,又重点讲解和分析主导产业主推的技术和品种。在培训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解答相结合,通过专题课程的学习和观摩考察,增强学员的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开拓创新意识。要充分发挥人才的带动作用,提高农村干部和农业带头人的自身素质,迅速扩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承接、应用和转化能力。

[1]靳玲品,李双群.提高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10,2,(2):40~41

[2]夏玮,刘晓海.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使用情况分析与政策建议—从中小企业创新现状、分类与模式的角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06):148~152

[3]徐家洪.加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政策方向和对策建议.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11):668~672

[4]莫甲凤.大学科技园如何在中国制度化(1978-2014年)—基于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视角.中国高教研究,2014,(08):67~73

校内培育课题资助计划(XRW2014-2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成、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计划(No. XYB 2015-10)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科技成果成果
科研成果转化
验收成果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工大成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