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青钞-元钞制作略考

2016-06-28 15:27:45李新龙
人间 2016年17期
关键词:元曲

李新龙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 100000)



鸦青钞-元钞制作略考

李新龙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 100000)

摘要:元代是我国历史,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强制全面通用信用货币——纸币的国家。但是关于元钞制造工艺的研究少有今人论及,或者偶有涉及也主要以文献为主,还没有发现利用科技考古手段对元钞做工艺上的整体分析。本文将以文献研究为背景,结合考古研究的通用方法和先进分析技术,提出关于元钞纸张、染色及印刷的假设和验证方法的讨论。

关键词:元钞;鸦青;元曲;铜版印刷

前言

由于历史上元代经过多次币制改革,元钞种类繁多,中央正规发行流通的(不含地方性货币)纸币包括--中统交钞(即丝钞)、中统元宝钞、至元钞、至大银钞和至正钞(新中统交钞),本文主要参考能见到实物的国博、中国印钞造币博物馆及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和《中国古钞图谱》,从元钞纸张的原料、抄造及染色和印刷工艺两方面进行简单论述,并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对工艺中涉及到的相关技术予以分析及展望。

一、元钞用纸简析

(一)现 有文献分析。

关于元钞造币用纸,史载不多,多见于蒙元时期来华外国人的著述中。法国人鲁布鲁克[1]在他的游记中写道:“通用之钱币为棉纸币,长宽约手掌,其上印有几行字,似蒙哥汗的印玺。”前人分析为忽必烈在京兆所发行的交钞(丝钞)。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游记[2]中记述了:“此币用树皮作之,树即蚕食其叶作丝之桑树。此树甚众,诸城皆满。人取树干及外面粗皮间之白细皮,选一次薄如纸之皮制成黑色,纸即造成,裁为下试”。另据《多桑蒙古史》载:“此种纸币(元钞)捣桑皮制之”[3]。因此,有学者认为元代货币前后所用纸质不同,如彭信威认为:“中统初系用木板,用绵纸印制;至元十三年改用铜板。大概就是这时候改用桑皮纸的”[4];千家驹等[5]也认为:“各钞所用币材,先后不一。初期中统钞以棉质纸印造,边缘饰以绣金绸;后改用桑皮纸印造。这些说法都对棉纸的理解略有偏颇,实则棉纸(或称绵纸)是皮纸的别称,多指桑皮纸。

北京市内今日有一街道辖区名为:白纸坊,依据白纸坊街道志记载,该地自元代开始就开始造纸,并出产了当时抄造纸币用纸。一个有趣的巧合是,今日白纸坊街道也是北京印钞造币有限公司的厂址。

(二)元钞纸张调研。

元钞纸张据所见,均比较均匀、光洁,钱币博物馆藏纸币,在边角处隐约有疑似帘纹,据以上产地及品质特色,元钞纸张应为抄纸法生产的桑皮纸。如果能够对元钞少量取样进行纤维形态分析,应可确认其原材料。

近距离仔细观察,并使用高倍显微镜对元钞纸张空白处进行观察、拍照,可以根据其两面性质不同,及纸张质量,如细小纤维的数量分布不同,应可区分出其使用抄纸及浇纸方法的可能性。

从现存元钞实物观察还发现另一有趣想象,国博及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元钞(包括国博藏明宝钞),纸张本身透出暗青色,且微透出红色迹象,似乎经过了染色处理,而中国印钞造币博物馆藏元钞则更多的显示出本色桑皮纸的淡麻黄色。为何会存在这种现象?该现象的存在是否说明了元钞纸张印刷前进行了染色处理?

二、元钞纸张的特殊染色工艺

(一)元钞纸张颜色分析。

元钞本身应为什么颜色那?元散曲中常称元钞为鸦青钞,如关汉卿[6]曾在一首散曲小令【步步娇】中有如此描写:积趱下三十两通行鸦青钞,买取个大笠子粗麻罩。刘庭信[7]也有小令有如下词句:老卜儿接了鸦青钞,俊苏卿受了金花诰……特别有一首无名氏[8]所作的小令一枝花·盼望则直接用鸦青代指钱钞:我去那海神前告一纸殢雨尤云赦。你想道再相会,再欢悦。折末你到贴鸦青全放赊,也索离别。

同时,全元散曲中有多处提到鸦青钞,那么钞为元钞,鸦青又当何解?如果作颜色解,那么是何颜色?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与分析。

归纳总结据《四库全书》[9]相关记载,鸦青主要做两种解释:

一为颜色名称,如:元袁桷、王厚孙撰《延佑四明志》织染週嵗额办中有--枣红二百二十四段,鸦青二百二十四段,明緑二百二十五段。此处鸦青明显应为某种颜色的锦缎之意。

二为一种宝石,明 施武 有《宝井词》曰:“缅中花落满蛮山,千两鸦青马上还。寒食雨飞防瘴疠,汉人不敢出姚关。”《元明事类钞·珍宝·杂宝》注:鸦青,宝名。 宝井在姚关万里外,贩宝者只於缅中交易。《云南通志》注:鸦青,宝名。時,适有是宝,重一兩三钱,价三十貫。

侯凤仙[10]在《谈中国传统色彩命名的文化内涵》一文中,对鸦青这种颜色进行了较明确的定义,认为可将鸦青归为紫色系间色,并且引用了清 李斗《扬州画肪录》:青有红青,为赤青色,一曰鸦青。

其实,取鸦青的字面意思,类似于乌鸦的羽毛颜色,元钞的纸张应为暗青色无疑。

(二)元钞纸张染料分析。

元末陶宗仪[11]《南村辍耕录》卷十一记载了“凡调合服饰器用颜色者……鸦青,用苏青衬,螺青罩。”所谓苏青,也就是紫苏类植物染料,螺青是植物染料靛蓝,又名青黛。依据浙江理工大学,张殿波[12]在《不同照明条件下靛蓝染色真丝织物的光老化速度及褪色机制分析》一文中的分析:“靛蓝染料成分在光照射下发生分解, 在氧自由基的攻击下生成靛红成分”。这本身很好的解释了,同为元钞,不同博物馆钞纸色却有不同的变化,毕竟600余年的历史,如果流通时间过长,保存不当,植物染料极可能受过量光照而褪色。

三、元钞的印刷工艺

(一)元钞的印刷方法。

元钞的印刷方法,据黄君默[13]先生的考证,初期使用过木刻雕版印刷,主要采用铜板雕印。今日所见元钞,明显金属版雕印特色突出。

据艾俊川[14]先生《文中象外》谈铜版一文,就提出:金属雕版、水性墨印刷(依据钱存训先生《中国纸和印刷史》,中国传统印刷一直使用水性墨汁),易出现不着墨现象“古代朝鲜印书多见花鱼尾,究其原因,最初应该也是为保证铜字版印刷质量采取的技术措施”皆因金属“表面光滑,吸附墨汁能力差,遇到版心黑口象鼻、鱼尾这样面积稍大的图形,就难以保证墨色均匀”。观察通元宝交钞一贯文省图片[15],在中通元宝交钞通栏大字笔画中明显存在留白不着墨现象,左右花卉图案和八思巴蒙古文更是存在大量线条断裂不着墨,可以说整张元钞,普遍存在不着墨现象。

以上可见,元钞可能普遍使用金属雕版,大量翻铸印版,这符合大批量印刷的实际使用需求。国博馆藏钞版及残片也证明,元钞使用金属铜雕版。今日,美元印制,基本技术路线依然是人工雕刻原始印版,压印至钢板上后卷筒大批量印刷。

(二)元钞印料初探。

综合上述研究,元钞的印刷应沿用了传统的水性墨汁。从国博馆藏中统元宝交钞一贯文省及伍佰文来观察,元钞使用黑色墨汁印刷主体字及图案,左上角加印一同色,类似骑缝章印迹,中间部位印朱红色方印。

传统印刷墨汁,应以碳为主体。元钞印朱红方印,经600多年的岁月,红色普遍鲜艳,估计应为传统朱砂或铅丹等矿物红颜料。

在现代先进分析技术中,拉曼光谱技术是印刷颜料结构分析的最有力的手段[16],相信使用拉曼光谱可以对元钞所用印刷染料及纸张染色成分的假设做出分析判断。

总结

中国纸币历史悠久,不论是唐时飞钱还是宋时会子、交子,都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而在这段历史当中,元钞作为一种在元代作为主流甚至是唯一货币流通近百年,也是独一无二的。对它的实物进行详尽的科技考古方法研究是可行的,也是有极大价值的。

本文根据相关文献,简要给出了作者对元钞进行科技考古分析的问题及可行分析方案,特别是利用元散曲这一文学作品对元钞的特别描述—鸦青,结合实物调研,提出了纸张染色的一些思考,未见相关研究。同时,结合相应分析方案考虑到文物的珍贵性,尽可能计划了无损分析方法,增加了研究的具体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英]H·裕尔:《东域纪程录丛》,[法]H·考迪埃修订,张绪山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2][意]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记》,[法]沙海昂注释,冯承钧译,卷2 第95章《大汗用树皮造之纸币通行全国》,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 页

[3]〔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上册)第3卷,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9页

[4]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版,第559页

[5]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3页

[6]隋树森:《全元散曲》

[7]同上

[8]同上

[9]文渊阁《四库全书》

[10]侯凤仙 《谈中国传统色彩命名的文化内涵》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1]《古今图书集成》

[12]张殿波: 《不同照明条件下靛蓝染色真丝织物的光老化速度及褪色机制分析》 蚕业科学, 2011年01期

[13]黄君默: 《元代之纸币制度》,《食货》1939年第6卷1号

[14]艾俊川:《谈铜版》,《文中象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

[15]内蒙古钱币研究会、《中国钱币》编辑部 《中国古钞图谱》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7月第一版 第41页

[16]施继龙等:《民国“烟台西公顺”票帖颜料无损分析》,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0年11月(第2卷) 第462页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50-02

作者简介:李新龙(1976—),男,汉,北京,硕士在读,北京科技大学,研究方向主要为元代纸币。

猜你喜欢
元曲
元曲接受史的文化阐释与理论构造——美国学者夏颂的学术研究述评
戏曲研究(2022年3期)2022-05-10 08:10:22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导读注译版本新近出版
品读元曲
学生天地(2020年16期)2020-08-25 09:27:16
品读元曲
学生天地(2020年10期)2020-08-25 09:14:32
品读元曲
学生天地(2020年27期)2020-06-09 03:09:48
品读元曲
学生天地(2020年30期)2020-06-01 02:25:38
元曲家李好古、白无咎事迹新考
中华戏曲(2018年2期)2018-08-27 10:05:52
宋词元曲宫调浅谈(节选)
中华诗词(2018年4期)2018-08-17 08:04:56
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速读·下旬(2016年12期)2017-05-09 23:16:13
《元曲·折桂令》
中华诗词(2017年9期)2017-04-18 14: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