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战勇
(滑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河南 安阳 456400)
谈谈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
——以湘教版八年级“中国的民族”为例
徐战勇
(滑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河南 安阳 456400)
摘要: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特点,综合思维又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恰当地渗透相关学科知识,做到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既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又能展现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地理教师的无穷魅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地理学科;学科融合教学;湘教版;中国的民族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五大特征。尤其是它的综合性特征,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渗透更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做到上晓天文,下知地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把一切有用的课程资源拿来为我所用,在课堂上做到地理学科教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历史、品德、语文等的深度融合,才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通过一节课为例,谈谈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教学的几点体会。
“中国的民族”这节课,就其内容而言,与历史有很大的关联性。地理学科关注的是空间维度的分析与思考,着重从各民族的位置、分布地区来分析分布特点及原因;而历史学科则更加关注时间维度的变迁与观察,着重于古今民族的变迁与发展。在学习各民族的分布时,汉族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等边疆地区,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就引申到历史上的大汉族主义,进行精讲提升。
“汉族在中央,少数民族在边疆,这样的分布格局合理吗?原来,中国历史上曾一度出现过大汉族主义,歧视少数民族,连名字都起得古怪,像蛮夷、匈奴、胡等,‘胡说’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指胡人说的话。‘维吾尔’也有不友好的意思。这反映了民族间的不平等,也造成了严重的恶果。红军长征时过彝族区就遭遇了许多困难,以至于刘伯承和彝族首领小叶单结拜为兄弟才得以顺利通过。建国后,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倡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各民族在大家庭中和睦相处,展现出和谐发展的最炫民族风。”
通过今昔对比,学生更加理解了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渊源。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1、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2、收集并交流反映我国的一些民族的风格、服饰图片和文字资料;描述讲解这些民族的风土人情。
教材内容虽没有专门提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但渗透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思想,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通过西部开发、援疆、援藏等实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思想性特征。
由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地理教师更要注重语言的运用。地理教师是“杂家”,是专与博的统一体,必须拥有“专家”和“博士”两顶桂冠。在最后的结课中,笔者就化用了毛主席的一句诗词,“我们常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我们还要说:民族风情同样多娇,引无数游人掏腰包。”
同时,还引用黄巢的一首诗:我们开封有七朝古都的文化底蕴,有坚忍不拔的铁塔精神,有刚正不阿的包拯官场文化,有傲霜不败的菊花品格,初到开封,我就想到一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开封,满城尽带黄金甲”。作为一个开封人,真好;作为一个河南人,更好。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今我们要再创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需要我们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家,这个家的名字叫中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散文诗一般的语言,确实打动了学生,为课堂增色不少。
讲这节课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刚刚播出了《舌尖上的中国》,一时间,许多人谈论这部片子,许多文章也在评论这部片子,把热点搬进课堂,必定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因此,在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最炫民族风”时,笔者就设计了几个小标题,借助多媒体,从六个反面反映民族风情:
服饰上的中国——民族服装,如朝鲜族的筒裙
舌尖上的中国——民族食品,如手把肉
民居上的中国——民居,如傣家竹楼
文字上的中国——民族文字
节日里的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如藏族展佛节
指尖上的中国——民族乐器,如马头琴、冬不拉
通过不同的侧面来展示不同的民族风情,也让《舌尖上的中国》赚足了眼球。
地理教学与音乐的融合太多了,可用于地理教学的音乐资源不胜其数,因此,精选合适的媒体资源尤为重要。最后结课时的《爱我中华》便是本课的点睛之笔。
每一个地区都有独特的乡土风情,如果应用得当,肯定会收到强烈的共鸣。当时讲这节课时,开封市正在举办客家人恳切大会和菊花花会。把这些内容引进课堂,同样起到了轰动效应。
参考文献:
[1] 闫萍.史地跨学科“交互协同”教学模式专访[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5.
附录:
“中国的民族”教学课例及教学反思
1.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2.收集并交流反映我国的一些民族的风格、服饰图片和文字资料;描述讲解这些民族的风土人情。
1.了解我国民族的数量、人数最多的民族和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民族的分布及特点。
3.由服饰等方面了解民族,进而描述其民族风情。
我国民族构成特点、民族分布特点。
对学生收集、归纳资料能力的培养。
读图、自主探究、讲授、讨论。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扎西德勒,请坐。“扎西德勒”是哪个民族的常用问候语,什么意思?
(生)藏族,吉祥如意。
(师)老师再送你一句话——“亚克西”,很棒。伴随着这两句问候语,我们学习今天的课程“中国的民族”。
(二)展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民族的数量、人数最多的民族和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民族的分布及特点。
3.由服饰等方面了解民族,进而描述其民族风情。
(生)齐读目标,自学。
(三)学生自学、老师画板图
(四)学生展示——民族大家庭
1.自学检测(任务驱动、学后检测)
(1)我国共有________ 个民族,________ 个少数民族。
(2)少数民族占我国人口总数的________ 。
(3)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________ 。
(1)却这女儿心性有些蹊跷,描眉画眼,傅粉施朱,梳个纵鬓头儿,着件叩身衫子,做张做势,乔模乔样。(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
2.填图练习
学生上讲台填图——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
3.教师点评(略)
(五)教师精讲提升
汉族在中央,少数民族在边疆,这样的分布格局合理吗?原来,中国历史上曾一度出现过大汉族主义,歧视少数民族,连名字都起得古怪,像蛮夷、匈奴、胡等,“胡说”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指胡人说的话。“维吾尔”也有不友好的意思。这反映了民族间的不平等,也造成了严重的恶果。红军长征时过彝族区就遭遇了许多困难,以至于刘伯承和彝族首领小叶单结拜为兄弟才得以顺利通过。建国后,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倡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各民族在大家庭中和睦相处,展现出和谐发展的最炫民族风。
(六)了解、欣赏民族风情——最炫民族风
借助多媒体,从六个反面反映民族风情:
服饰上的中国——民族服装,如朝鲜族的筒裙
舌尖上的中国——民族食品,如手把肉
民居上的中国——民居,如傣家竹楼
文字上的中国——民族文字
节日里的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如藏族展佛节
指尖上的中国——民族乐器,如马头琴、冬不拉
(七)小结
各民族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差异,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这些民族风情又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我们常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我们还要说:民族风情同样多娇,引无数游人掏腰包。如果大家不信,我马上就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开封菊花花会和客家恳亲大会。我们开封有七朝古都的文化底蕴,有坚忍不拔的铁塔精神,有刚正不阿的包拯官场文化,有傲霜不败的菊花品格,初到开封,我就想到一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开封,满城尽带黄金甲”。作为一个开封人,真好;作为一个河南人,更好。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今我们要再创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需要我们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家,这个家的名字叫中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音乐起,师生共唱《爱我中华》结束。
本节课是笔者在河南大学参加国培时在开封十四中做的一节公开课。
总结这一节课,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借鉴:
1.课标目标化,目标习题化
把一节课的课标要求细化、解读为教学目标,同时再把这些目标以习题的形式展现出来,实行任务驱动,让学生通过自学,然后去展示,教师再做点评,从而实现课堂高效。
2.知识体现“专”与“博”,实现了多学科融合
从导入语“扎西德勒”“亚克西”,到历史上的大汉族主义,再联系开封当时的菊花花会和客家恳亲大会,既做到了精讲,又给学生补充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上晓天文,下知地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理念。同时,知识丰富、语言美也成了这节课的一大亮点,体现了地理教师应具有的真功夫。
3.教学流程合理
整节课以民族大家庭和最炫民族风两个板块展开,给人的感觉是思路清晰。
4.板书艺术化
一个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备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其中,掌握三板艺术更是必备的专业素质。地理教学由于其学科的特点,需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地理空间概念,因此,读图、填图在教学、练习中必不可少。在课堂上,教师的板图也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它是地理教师的硬功夫。
本节课上,笔者采用了春联式板书,即中间是板图——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分布;两边是两个标题——民族大家庭、最炫民族风,给人的印象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有艺术美。
同时,在这节课上,也暴露出笔者在教学中的许多缺点,应该引起注意。
1.对历史科目的专业知识了解不够深入
对于有些知识只是大致知道,不精确,引用时容易出现破绽,贻笑大方。如对“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的引用就是通过纠正才改过来的。
2.多学科融合的痕迹还有待消除
由于课堂渗透了许多相关学科知识,在引用、过渡时难免会有生硬之感,如何做到天衣无缝,值得仔细研究。
通过这次课,发现了自己的长处,也了解了自己的不足。的确,正像一位国培学友所说:地理教师就是要展现自己的硬功夫、真功夫,要上出地理课的味道来。
上课容易,上好课不易,我们且行且努力。
(责任编校:方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