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梅,曹彦波,李兆隆,李 敏,郑 川
(云南省地震局,云南 昆明 650224)
地震应急科技保障信息特征分析与分类编码
——以鲁甸地震为例
吴艳梅,曹彦波,李兆隆,李敏,郑川
(云南省地震局,云南 昆明650224)
摘要: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是在地震应急后方处置工作流程中产出、搜集、整理的各类震区基础资料,以及能够提供震情、灾情和辅助决策的相关文档、数据、图件、照片、视频等信息,具有多源性、异构性、海量性、共享性等特点。以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为例,对地震应急过程中的科技保障信息开展了特征分析和研究,建立了一套科技保障信息的分类和编码体系,更好地保障地震应急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分类编码;鲁甸6.5级地震
0引言
地震发生后,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快速响应的主要任务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提供准确全面、科学合理的救援辅助决策信息。国内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10年玉树7.1级地震、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尤其是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之后,在地震应急过程中,政府、公众对于获取救援辅助决策信息的需求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这就对以能提供救援辅助决策的科技保障信息为重要支撑的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近年来,中国地震局及所属各省地震局、直属研究所服务于震后应急指挥决策技术系统的软、硬件已有较快地发展,云南省地震局研发了应急信息推送服务系统来将各类应急科技保障信息进行整合和发布,补充完善了应急指挥决策者对于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灾情信息“黑箱期”的震情灾情及相关辅助决策信息获取的需求。而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具有多源性、异构性、海量性、共享性等特点,不便于分析处理和提取整合,有碍于基于信息的各项应急处置工作的开展。由此对科技保障信息进行定性研究并制定出一套分类和编码的相关标准,在提高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工作效能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分类编码属于标准化的一个领域,现已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且有自身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1]。它是通过对信息命名、描述、分类和编码达到规范化统一,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对于信息注册、信息发布、信息集成、建立数据字典、优化数据结构具有重大意义[2]。近年来,国内地震行业围绕地震信息分类与编码开展了不少相关研究:黄宏生等[3]讨论了地震现场信息共享标准分类与编码体系;付继华等[4]从建立数据库的角度讨论了灾情信息的分类;白仙富等[5]按照信息内容的本质属性对地震应急现场信息进行了分类;曹彦波等[6]在地震现场灾情信息分类的基础上,采用树式结构和链式结构相组合的编码方法,提出了一套灾情信息的编码机制;徐敬海等[7]分析了不同地震灾情获取方法的现状与特点,基于地震灾情的分类原则与方法,研究了多源异构地震的灾情分类与编码;和锐等[8]回顾了我国地震信息分类与编码研究的现状,指出加强地震信息分类与编码体系研究,优先制定基础性地震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的重要性;郑向向等[9]基于现有地震灾情短信代码的研究成果,按照地震烈度表的内容对灾情信息进行了分类,并设计了应用于不同对象的专业人员代码和公众代码;董曼等[10]结合各类灾情信息的特征和地震应急指挥决策的要求,对地震应急灾情信息进行了分类探讨。
云南省作为中国的多震省份,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震级大、分布广、灾害重的区域特点。云南省地震局于2013年规范了后方应急指挥部的运转流程,按工作内容进行了小组分工,汇集了信息源;同时期作为后方应急指挥部所在地的云南地震灾害应急指挥大厅也应用应急信息推送服务系统,将信息化服务加入地震应急处置工作进程中。创新的流程和信息化服务经过“2013年8月28日云南德钦、香格里拉—四川得荣5.1级地震”、“2013年8月31日云南香格里拉、德钦—四川得荣5.9级地震”、“2014年4月5日昭通永善5.3级地震”、“2014年5月24日盈江5.6级地震”和“2014年5月30日盈江6.1级地震”5次5.0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应急处置工作的检验及修正,直至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整个后方指挥部的运转达到了一个较好的状态,因而鲁甸6.5级地震的各类应急科技保障信息资料也较为齐全。
本文以上述研究成果和工作实践为基础,从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辅助决策的需求出发,以云南鲁甸6.5级地震为例,对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开展了特征分析,以更好地服务领导的指挥决策、服务地震应急指挥和抗震救灾为重要目的,根据信息分类编码的原则、方法,充分结合实际需求提出了一套科技保障信息的分类和编码体系。
1科技保障信息特征分析
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是在地震应急后方处置工作流程中产出、搜集、整理的各类震区基础资料,以及能够提供震情、灾情和辅助救援决策的相关文档、数据、图件、照片、视频等信息,主要有多源性、异构性、海量性、共享性4个特点。将一次地震汇集到的所有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与实际发布、使用过的信息进行对比,得出其可靠性分析,可对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有更全面的认识。
1.1特征分析
本文以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为例,对截至应急指挥中心值班结束(8月9日00时00分)汇集整理的信息进行分析如下。
1.1.1多源性
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具有多源性,按其来源可分为政府单位信息、成员单位信息、地震行业信息、新闻媒体信息4个方面。
政府单位信息是震后国家、省级、州市县区级政府单位对其响应工作进行报道的信息,包括各级政府启动响应的情况、国家领导和省领导的指示批示及赶赴灾区部署救灾的进展情况、州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的情况等。
成员单位信息是震后省级抗震救灾成员单位包括民政部门、卫生部门、电力部门、交通部门、通信部门、武警部队、解放军、消防救援队等按时段上报的最新灾情、最新救援情况等信息。
地震行业信息是震后从整个地震行业内产出、汇集、搜集到的信息,有较高的专业性。
新闻媒体信息是通过网络检索,从人民网、新华网、凤凰新闻、腾讯、网易等各大主流新闻媒体网站上搜集的有关震情、灾情、救援的信息。
鲁甸6.5级地震共搜集整理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2 150条,其中,政府单位信息76条,成员单位信息88条,地震行业信息579条,新闻媒体信息1 407条,占比统计如图1所示。
图1 科技保障信息来源占比统计图
根据统计显示,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的来源主要为新闻媒体和地震行业。其中,地震行业信息的来源又可分为工作组产出、现场反馈、州市县局上报、行业辅助4个方面:
1)工作组产出
省级后方地震应急处置工作是在统一的领导下,由各个工作小组协同完成。各个工作小组产出的信息较为丰富,涵盖预报、监测、应急、救援等工作体系,包含快速评估、专题制图、震区概况、响应报道等内容。
2)现场反馈
省局现场工作队出发前往震区,实时将沿途、到达以及考察过程中了解到的有关震情灾情的信息反馈给后方应急指挥中心。
3)州市县局上报
地震发生后,震中所属的以及有震感的州市县地震行业部门通过电话、传真、视频会议等方式快速、实时地将本地震情灾情对省局进行上报。
4)行业辅助
地震发生后,通过行业信息交流QQ群共享文件以及搜索地震行业网站针对本次地震的响应报道,搜集相关信息。
鲁甸6.5级地震共搜集整理到地震行业信息579条,统计如图2所示。
图2 地震行业信息来源统计图
根据统计显示,地震行业信息的来源主要为工作组产出及现场反馈。
综上所述,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的来源主要为新闻媒体和地震行业。其中,地震行业信息的来源主要为工作组产出和现场反馈。
1.1.2异构性
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具有异构性,从材质上可分为纸质版本和电子版本。其中,纸质版本包含各类打印报告、打印图件、文件、函等;电子版本包含文档、幻灯片、图片、照片、视频、音频等,其格式包含doc、pdf、ppt、jpg、mp4、wmv、mkv、rmkv等。
鲁甸6.5级地震共搜集整理到2 150条科技保障信息,按其格式统计如图3所示。
图3 科技保障信息格式统计图
其中,文档格式(doc、pdf)有1881条信息,图片、照片格式(jpg)有134条信息,音视频格式(rmkv、wmv、mkv、mp4)有131条信息,幻灯片格式(ppt)有4条信息。
根据统计显示,搜集整理到的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主要为文档格式,约占总量的88%。按照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的4个来源进行区分,每个来源都会产生文档格式的信息,音视频格式的信息可源自政府单位、成员单位、地震行业的工作组产出以及新闻媒体,图片、照片格式以及幻灯片格式的信息只源自地震行业。其中,文档格式和音视频格式的信息主要源自新闻媒体,图片、照片格式的信息主要源自地震行业的工作组产出和现场反馈。
1.1.3海量性
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具有海量性,鲁甸6.5级地震搜集整理到的信息共有22.95GB。其中,政府单位信息1.81 GB,成员单位信息1.03 GB,地震行业信息7.16 GB,新闻媒体信息12.95 GB(图4)。
图4 科技保障信息容量统计图
根据统计显示,因包含有约74%的音视频,源自新闻媒体的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容量最大。
1.1.4共享性
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在震后通过政府单位、成员单位、地震行业和新闻媒体4个途径汇集科技保障信息,并通过指挥技术系统和信息服务平台将汇集整合到的科技保障信息进行发布,因而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具有共享性,其共享途径如图5所示。
图5 科技保障信息主要共享途径示意图
通过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的共享,提高了地震系统后方应急工作的效率,保障了前方应急工作的顺利开展。
1.2可靠性分析
鲁甸6.5级地震4个来源的科技保障信息的可靠性分析如图6、图7所示。
图6 科技保障信息可靠性分析
图7 科技保障信息可靠性占比
根据统计显示,源自成员单位和地震行业的信息可靠性较高,源自新闻媒体的信息可靠性较低,仅为11.8%。究其原因有三:①多家新闻媒体针对同一内容的报道有重复性,但侧重点、标题可能不同,会导致重复搜集;②新闻媒体的覆盖面太广,虽然搜集到的关于震情灾情和救援的信息很多,但能提供给领导助于辅助决策的信息有限;③源自新闻媒体的音视频无法利用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发布,只能作为工作资料进行保存。
同时,对地震行业信息4个来源的信息进行可靠性分析,如图8、图9所示。
图8 地震行业信息可靠性分析
图9地震行业信息可靠性占比
地震行业的信息可靠性较高,其4个来源的信息可靠性基本接近。因为州市县地震局上报的信息存在没有严格规范的审批流程,所以可靠性稍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要对其特别斟酌,确认无误后再进行发布和使用。
综上,在实际使用中4个来源的科技保障信息可靠性层级如图10所示。
图10 科技保障信息4个来源的可靠性层级示意图
地震行业信息和成员单位信息的可靠性较高,在应急过程中可优先进行使用;政府单位信息可依据需求进行使用;新闻媒体信息的可靠性较低,在应急过程中需进行对比筛选后再进行使用。
2科技保障信息的分类与编码研究
通过分析科技保障信息的特征,对其有了较全面的认识,结合应急处置工作中不便于对其提取、整合及应用管理的实际情况,和亟待提高省级应急指挥中心工作效能的实际需求,基于科技保障信息实际使用过程中源自成员单位和地震行业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的特点,依据一个地震事件中的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的使用途径,以及避免对科技保障信息的来源、种类、格式等进行区分的需求,以增强受众查阅信息的易区分性、提升后台提取和处理数据的便捷性为目的,对科技保障信息进行分类与编码。
2.1科技保障信息分类研究
2.1.1分类原则
信息分类的基本原则有科学性、系统性、可扩延性、兼容性和综合实用性[11]。结合这5个原则,对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分类方案的设计需首先考虑便于使用的功能,分类名称尽量概括所属类别中的内容并简洁易懂,不易混淆和产生异议。
2.1.2分类方法
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有3种:线分类法、面分类法、混合分类法。根据这3种分类方法的特点,结合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的特征分析,采用混合分类法对其进行分类,以确保能较好地反映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且方便实用,既符合手工处理信息的传统习惯,又便于计算机处理。
2.1.3分类结果
结合科技保障信息的应用需求,遵照信息分类的基本原则,采用混合分类法将科技保障信息分为震情信息、灾情信息、评估信息和响应信息4个大类。
震情信息是描述地震本身各类自然特征的参数及信息,包括地震参数、波形信息、余震信息、震源信息、强震信息等。
灾情信息是描述地震直接或间接造成的破坏或损坏信息,包括人员伤亡、房屋破坏、次生灾害、生命线灾情、特殊工程灾情等。
评估信息是震后地震行业为辅助快速决策产出的信息,包括评估报告、烈度评估和专题图件。
响应信息是指能间接辅助开展后方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包括应急响应、救援情况和现场工作会议。
科技保障信息分类的4个大类与其特征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科技保障信息分类与其特征分析结果对比统计表
如表1所示,震情信息主要源自地震行业的工作组产出和行业辅助以及新闻媒体,灾情信息主要源自地震行业、成员单位和新闻媒体,评估信息主要源自地震行业的工作组产出和行业辅助,响应信息主要源自政府部门、地震行业、成员单位和新闻媒体。
科技保障信息分类体系如表2所示。
表2 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分类体系
2.2科技保障信息编码研究
2.2.1编码原则
信息编码的基本原则有唯一性、合理性、可扩充性、简明性、适用性和规范性[11]。结合这6个原则,对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编码方案的设计要考虑与分类体系相适应,代码结构尽量简单,便于人和计算机识别处理。
2.2.2编码方法
信息编码方法应以预定的应用要求和编码对象的性质为基础,综合考虑各种代码的编码规则、优缺点、特征、表现形式等因素,选择适当的代码结构。结合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的特征分析,采用组合码与顺序码混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编码,代码简明,便于赋值,有助于解释和配置。
2.2.3编码结果
针对1个地震事件中的4个分类目录分别进行编码,以地震事件的时间(年月日时分秒)为定义要素,遵照信息编码的基本原则,采用组合码与顺序码混合的方法将分类于4个大类类别目录下的信息按顺序进行编码。编码后,每一条信息代码总长为19位:
前14位代表地震事件,第15~16位代表分类目录,第17~19位代表分类目录下的顺序计数。
1)地震事件
用发震时间的阿拉伯数字表达定义一个地震事件,其基本格式为:
其中,年份用4位数表示,月份、日期分别用2位数表示,时间采用24h格式,且时、分、秒分别用2位数表示,代码总长14位。如代码“20140803163010”表示一个发震时间为2014年8月3日16:30:10的地震事件。
2)分类目录
将震情信息、灾情信息、评估信息和响应信息4个大类分类目录简称为“震情”、“灾信”、“评估”、“响应”,用其简称的拼音首字母组合作为分类目录的代码,如表3所示:
表3 分类目录代码表
将分类目录的代码排在地震事件的代码之后。
3)顺序计数
用从001~999的3位数顺序表示归类于分类目录下的信息计数,第1条信息代码为001,第2条为002,以此类推。
以鲁甸6.5级地震为例,其科技保障信息编码如表4所示:
表4 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编码代码表
3认识与讨论
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的分类编码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数据调研、特征分析、确立原则和方法、进行分类并规范类目名称、进行编码等步骤,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笔者对科技保障信息进行特征分析、分类编码的过程中有以下2点认识:
1)在进行科技保障信息特征分析的过程中,主要以资料较为齐全的云南鲁甸6.5级地震为研究对象,从来源、格式、容量、共享途径、可靠性5个角度开展了特征分析,明确了信息的特征、流转及应用。目前,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应用的兴起,对信息的特征分析也有了更具体的应用化要求,需要充分结合新兴技术条件、实际运用需求以及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料开展信息的特征分析工作。
2)在开展科技保障信息分类编码的研究过程中,采用混合分类法以及组合码与顺序码混合的编码方法,对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进行了分类和编码。对某一具体信息进行分类和编码,一般针对同一个对象,不同的分类、编码原则和方法会有不同的分类、编码结果。本研究成果适当修改后,也可应用于其他行业的应急处置工作中。
本文对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科技保障信息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区域局限性,还有待在今后的应急处置工作中补充完善并对其普适性做进一步探究。同时,若存在需要在编码上进行加密的信息,如何选用操作性强、科学实用的加密方式以及是否需要更改代码总位数等问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骆浩文, 曾志康, 黄樑, 等. 基于网络的农业科技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体系研究与应用[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7, 19(3): 150-154.
[2]李伟. 信息分类编码研究初探[J]. 图书情报工作, 2008(S2): 286-289, 307.
[3]黄宏生, 王晓青, 孙柏涛, 等. 地震现场数据共享标准化研究及其标准起草[J]. 灾害学, 2008, 23(4): 134-138.
[4]付继华, 王建军, 刘晓皙, 等. 灾情数据自动获取的地震灾情信息系统[J]. 数据采集与处理, 2009, 24(S1): 310-314.
[5]白仙富, 李永强, 陈建华, 等. 地震应急现场信息分类初步研究[J]. 地震研究, 2010, 33(1): 111-118.
[6]曹彦波, 李永强, 胡秀玉, 等. 地震现场灾情信息编码研究[J]. 地震研究, 2010, 33(3): 344-348.
[7]徐敬海, 聂高众, 刘伟庆, 等. 多源异构地震灾情分类与编码研究[J]. 灾害学, 2010, 25(S1): 286-290.
[8]和锐, 冯义钧, 张翼. 地震信息分类与编码研究[J]. 中国地震, 2011, 27(3): 327-334.
[9]郑向向, 帅向华. 地震灾情短信编码的初步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 2012, 21(1): 92-100.
[10]董曼, 杨天青. 地震应急灾情信息分类探讨[J]. 震灾防御技术, 2014, 9(4): 938-943.
[11]GB/T 7072-2002, 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12]王琪. 浅析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J]. 经营者管理, 2015(19): 189.
[13]耿庆斋, 王冠华, 张伟兵, 等. 面向信息共享的科研单位信息分类编码体系研究[J]. 水利技术监督, 2014, 22(4): 21-24.
[14]袁长炜, 古发辉. 浅谈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实施[J]. 科技广场, 2010(5): 248-251.
[15]张艳琦. 我国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世界标准信息, 2008(6): 104-107.
[16]古发辉, 李雯, 赖路燕. 面向信息共享的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体系与实施过程研究[J]. 情报杂志, 2008, 27(4): 25-28.
[17]李锡臣, 张建华. 强化信息分类与编码促进信息资源标准化[J]. 电力信息化, 2007, 5(1): 37-40.
[18]李志强, 聂高众, 苏桂武. 数字城市和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J]. 地震地质, 2005, 27(1): 164-171.
[19]刘韶涛, 余金山, 王宁生. 复用驱动的信息分类编码系统关键技术[J]. 华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26(3): 321-324.
[20]刘韶涛, 王宁生. 面向复用的信息分类编码系统开发方法研究[J].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5, 24(9): 1114-1117.
[21]姜立新, 聂高众, 帅向华, 等. 我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体系初探[J]. 自然灾害学报, 2003, 12(2):1-6.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Coding of Scientific Tech-support Information for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Taking the Ludian Earthquake as A Example
WU Yan-mei, CAO Yan-bo, LI Zhao-long, LI Min, ZHENG Chuan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224, China)
Abstract:The scientific tech-support information of provincial earthquake emergency command center is processed and collected and arranged from earthquake emergency rear disposal and contains various types of the earthquake zone’s basic data and can provide earthquake and disaster situation and decision support. It contains documents, date, maps, photos, videos and other types and with multi-source, heterogeneous, numerous and sharing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chnology-support information of the 2014 Ludian MS6.5 earthquake and proposed a set of classification and coding system.
Key words:provincial; earthquake emergency command center; scientific tech-support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coding; Ludian MS6.5 earthquake
收稿日期:2015-12-18
基金项目: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1108013);云南省地震局青年地震科学基金课题(201404)
作者简介:吴艳梅(1990—),女,云南丽江人,中山大学地质学专业学士学位,从事地震应急相关工作.E-mail:1044710105@qq.com
中图分类号:P315.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1375(2016)02-0042-08
doi:10.3969/j.issn.1003-1375.2016.02.008
吴艳梅,曹彦波,李兆隆,等.地震应急科技保障信息特征分析与分类编码——以鲁甸地震为例[J].华北地震科学,2016,34(2):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