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泸燕
摘 要 当前互联网作为涵盖人类社会各领域的基础平台,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互联网+”时代给我们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工作引领方向、营造氛围、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的作用,为促进高校改革创新、实现内涵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和延伸高校宣传思想空间与理念,树立干净规范的互联网言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就需要我们注入新活力、新能量,进一步优化网络宣传平台,创新宣传理念、内容与方式。
关键词 互联网 高校 宣传思想工作 挑战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在2015年两会上正式被纳入国家战略,跨时间、区域、行业的教育信息化服务正逐渐从根本上改变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育人理念、舆论生态和方法路径。互联网作为当前意识形态争论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应当成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有助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干扰、集聚强大正能量,使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切实担负起强战略、铸灵魂、管方向重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着力加强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这为网络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明确了要求、提供了遵循。
1“互联网+”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呈现的新特征
1.1地域全覆盖、信息海量化
2015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学生占比最高,达到24.6%;从覆盖率看,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应用推动下,师生透过视频、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格式获取全球化信息,借助播放、存储媒介的多样性,达到海量信息的共享。高校凭借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拓宽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渠道,为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1.2信息传播及时、互动性强
在新媒体环境下,宣传思想工作借助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地域与时间限制,以低成本、高速度的特征形成新的阵地空间,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户外展架、POP等传统宣传媒介单向传播规则被突破。高校师生借助微博、微信、QQ、论坛、客户端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为信息“插上翅膀”,可以“足不出户”了解认知世界,传播信息内容。新媒体增强了传播者与接收者的互动性,这种双重身份角色使受众可以畅所欲言,及时反馈,宣泄情绪。主客体之间借助互联网平台,随时随地创建各种社群,组织群体性话题进行深度交流。国内外发生的任何重大突发事件,师生都能第一时间在网上看到报道,并将观点和意见反馈在网上。
1.3体现平等、个性、开放
(1)平等化。信息的传播者不再享有信息特权,与受众成为平等交流伙伴,学生用户不仅能平等地发布信息,还可以平等的开展讨论与争论。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平台,从这些网络新媒体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述思想观点,谈论关注的时事热点以及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问题。
(2)个性化。因为技术限制,传统媒体都是大众化,而新媒体却可以做到主题更细,面向个人。个人可以通过媒体定制专属个人的新闻,拥有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利;而宣传思想工作可以根据学生状态、学习情况、学习结果进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指导。
(3)开放性。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教育内容、方法、手段、主客体关系、教育资源等方面体现出更加开放的姿态,学生也从开放、共享、包容的全球化网络空间中发现自我、了解自我、进行自我教育。
2“互联网+”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的挑战
2.1危害集体安全,遮蔽事实真相
在网络身份虚拟和匿名背景下,追责力度不够,人人都是消息的传播者,网络谣言大肆泛滥,为境内外不法分子和敌对势力开展意识形态渗透提供新通道。网络黑客、网络骗子、木马病毒窃取盗用个人核心信息,以致集体或个人信息遭到更改、泄露。此外,大学生对社会接触较少,人生观、价值观亟待成熟,难以对网上信息进行有效判断,极易在不明真相情况下对其评论、传播,从而让事件得以“发酵”,“掩盖”事件真实性。
2.2网络舆论复杂,文化环境差
网络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也加剧了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信息源头与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垃圾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倾泄,为网络淫秽色情、低俗之风、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等不文明现象提供温床,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
2.3主流声音引导滞后
网络空间自由开放,不同思想会交织在一起,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主流声音一旦跟不上发展节奏,正面声音发出不及时,加上意识形态层面主动权弱化、主旋律的话语权不够,杂音、噪音就会掩盖主流声音,乱戴帽子和乱贴标签的舆论暴力行为、站队不站对的现象泛滥。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宣传思想工作,不能等、靠、拖,而要抢夺阵地,占领舆论高地,弘扬主旋律,做好思想引领。
2.4宣传思想内容形式吸引力不强
互联网时代传统机械式、应付式的宣传思想教育早已不是青年学生关注的焦点和重点,网络语言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影响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1)一些高校仍然以机械方式宣传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空洞、说教味浓、精品缺乏;(2)新媒体宣传阵地利用不足,虽有官网、微博、微信等平台,仍然是老套文件式的灌输,缺少新时代的语言与吸引力、感染力;(3)宣传思想工作不“接地气”,没有深入了解学生身心需求,未以学生喜闻乐见话语方式融入宣传教育工作,重复化、简单化、形式化、空洞化现象占据主流。
2.5宣传思想队伍建设步伐落后
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教育工作者以及辅导员队伍是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力军,但是该队伍的思想观念、业务水平无法与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相适宜。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高的教师,网络技术水平偏低,如果单纯引进网络技术人员,又不精通理论政策、思想文化与宣传手段,或者两类人才均缺乏;另一方面,高校缺乏与时俱进的业务岗位培训,导致与社会发展节奏不同步。
3“互联网+”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思考
当前互联网作为涵盖人类社会各领域的基础平台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互联网+”时代为我们提出了挑战、也创造了机遇,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和延伸高校宣传思想空间与理念,注入新活力新能量,需要我们优化网络宣传平台,创新宣传理念、内容与方式。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既要坚定政治立场,也要深刻把握时代环境的变化,创新方式方法,更接地气、更顺应时代、更有成效。
3.1理念创新
善用现代化的理念,提升理论引领水平。新时期校园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1)要立足全球视野,结合中国教育现实,用党的先进理念、先进文化以及全世界优秀精神成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出符合本校特色的现代文化精品,引领校园文化风尚。(2)科学把控信息公开与舆论管理,充分发挥校园“稳定器”作用,构筑以公共利益、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为目标,营造安全、积极向上、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舆论氛围。(3)占领舆论主阵地,构筑共建共享的宣传新平台将“宣传教育”转变为“有效服务”,“宣传思维”为“对话思维”,变被动教育为沟通,变管理为服务,变单向灌输为交流互动。
3.2技术创新
(1)筑牢宣传主阵地。充分利用学校微博、微信、QQ、官网等新媒体平台,大力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能力,建立网络语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在应对安全事件时,处置迅速、报告及时、有效防止事态扩大,完善安全防护、监测预警、灾难恢复、安全认证等功能,构建可信、可控、可查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环境。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互联网+”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不但要具备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还应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素养及计算机操作技能,能熟练掌握新媒体互动交流、网络建设和网页设计等技能,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学习来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全面掌握和运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释疑解惑,不断增强大学生正能量意识。
(3)优质资源共享。高校宣传思想教育工作应充分整合传统优势大学的育德理念,通过网络平台、APP等载体相互借鉴在信息化资源研发和平台研发方面的经验,推崇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共享,通过教育信息化推动宣传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4)巧妙植入法。把主流思想、大众文化和正能量信息等先进思想巧妙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借用“话题性”事件,挖掘正能量信息,并进行正确引导,形成一种有别于传统灌输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
3.3机制创新
(1)完善先进典型激励机制。充分选用微博、微信、QQ群中出现的网络“思想和意见领袖”,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很容易受到这些“思想意见领袖”的影响。高校宣思工作者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领航者”,应该积极占领微博、微信、QQ群这一重要阵地,主动开微博发声正能量,以朋友的姿态与学生“互粉”,在微博内容上抓住重点、难点、热点,唱响宣传思想主旋律。
(2)建立健全网络管理与监督机制。净化高校网络宣传思想空间,需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应急预案,制定相应的监督机制以及处罚措施。形成有章可循、依章办事的规范运行秩序,进一步约束宣传思想工作者以及参与者、接受信息者操作行为。
3.4队伍创新
队伍建设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重品德、重能力、重服务的用人导向,探索建立各级各类分层次多形式教师培养体制、运用网络开展远程培训班,增强培训覆盖面、灵活性与时效性,实现教师培训常态化。缺什么、培训什么;什么有用,培训什么。要遵循信息网络规律,活学活用“网言网语”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着力提升网络运用能力。
互联网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宣传思想工作的活力和生命力需要不断适应形势的变化,将党的要求和社会、学校、家庭的需求有效对接,提供先进的,对路的精神文化产品。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工作统一思想、引领方向、营造氛围、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的作用,巩固发挥高校意识形态阵地,为促进高校改革创新、实现内涵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颜晓峰.探索宣传思想工作的手段创新[N].新华网,2013(9).
[2] 郭秀芝,瞿晓昭,宗继光.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网络阵地建设[J].政工研究动态,2008(15).
[3] 焦瑞强.网络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与创新[J].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 苏明.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5-2-5.
[5] 徐缨.网络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创新[J].政工师指南,2011.
[6] 张静,张春.网络虚拟社会条件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探究[J].成都工业学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