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鹏,梁 静
(西北师范大学 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甘肃省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评价因子分析
张学鹏,梁静
(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本文以甘肃省75个贫困区县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人力资源开发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甘肃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并不均衡,并得出了“人力资源质量因子”“人力资源配置因子”“农民人力资源投资因子”和“潜在人力资源因子”四个方面各有优劣的结论,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甘肃;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因子分析方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4.053
人力资源指的是拥有从事社会生产所需要的体能、智能和技能等能力的人口总和。从生产的角度讲,人力资源和其他物质资源一样都是生产性要素,都可以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创造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它还具有其他物质资源所不具备的再生性,这种再生性集中表现为劳动力通过改善其教育水平、身体素质和职业技能而获得的增加财富的能力。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的原因是劳动力赚取收入能力的丧失[1]。就此意义上来讲,贫困地区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来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增收能力是消除贫困和返贫困的根本出路,也是扶贫方式由“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的根本途径。
甘肃省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贫困是其基本省情。据甘肃扶贫办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甘肃全省共有58个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地区贫困县和17个国家片区外插花贫困县,贫困人口共计41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9.9%。贫困是经济、社会、自然等多方面因素发展不协调造成的,其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2]。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上讲,由于各种原因,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不充分,人力资源素质偏低,是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贫困人口难以摆脱贫困的主要原因。
本文就此从人力资源视角,探讨人力资源开发评价体系的构建,以甘肃75个贫困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对75个贫困县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做出客观评价,找出各贫困县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短板,以探寻提升各贫困县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途径,以期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有所助益。
1甘肃贫困地区人力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说明
本文根据人力资源开发的含义,并结合人力资源开发评价的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选取人力资源开发数量、教育水平、生理素质和配置状况四个评价维度,并分别统计已有文献中上述四个维度下的具体指标,最大程度上选取认可度高的指标,建立初步的指标体系,最后查询甘肃县域统计数据,剔除无法获取数据的指标后得出甘肃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指标评价体系(见表1)。
表1 甘肃省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指标评价体系
2甘肃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评价的因子分析
本文基于上述评价体系,依据《中国县域统计数据》(2011)、《甘肃省发展年鉴》(2011)和《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或经过整理计算的数据,利用SPSS19.0对甘肃75个贫困县的15个评价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2.1数据的处理和说明
2.1.1数据标准化和因子分析可行性检验
运用Bartlett检验和KMO检验来检验候选数据是否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检验结果:KMO值为0.741>0.6,Bartlett检验Sig值为0.000<0.05,由此说明所选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1.2确定公因子及其命名
本文用方差最大旋转法进行正交旋转后提取4个公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到85.698%,可以很好地反映原数据信息。根据旋转成分矩阵,F1公因子中,A11、A22、A23、A24、A25、A31和A32有较大的载荷系数,说明F1综合反映这几个方面的变动情况,所以将其命名为“人力资源质量因子”。F2公因子中,A41、A42、A43和A44的载荷系数较大,所以,将其命名为“人力资源配置因子”;F3公因子中,A26和A33载荷较大,反映贫困地区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状况,命名为“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因子”;F4公因子中,A12和A21载荷较大,反映的均是潜在人力资源供给的状况,命名为“潜在人力资源因子”。见表2所示。
表2 旋转成分矩阵
2.1.3综合排名
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写出因子得分函数后计算,F1、F2、F3、F4四个因子得分,最后用F1、F2、F3、F4与相应的贡献率的乘积的和,计算出甘肃75个贫困县2010年的人力资源开发综合得分,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甘肃省各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评价排名
续 表
续 表
2.2因子分析结果
由表3可知,综合排名前十位的贫困区县为:七里河区、凉州区、秦川区、白银区、甘州区、崆峒区、临夏市、西峰区、麦积区和平川区,均属于各市市辖区。综合排名后十位的贫困县为:积石山县、广河县、舟曲县、碌曲县、玛曲县、临潭县、漳县、东乡县、卓尼县和迭部县。说明甘肃贫困地区市辖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要高于县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从F1公因子来看,凉州区、秦州区、七里河区等排名靠前的贫困区县比两当县、碌曲县、合作市等排名靠后的区县在A11、A23、A31等原始数据上都要高,且均远远高出贫困县平均水平,说明排名靠前的区县现存人力资源的数量较大,且质量较高。
从F2公因子来看,排名靠前的七里河区、白银区、临夏市、合作市、平川区与靠后的靖远县、武山县、岷县、民勤县和渭源县相比,排名靠前的贫困地区非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较大,而排名靠后的贫困地区农业人口比重较大,且从业人口大量集中在生产效率较低的农业生产部门。
从F3公因子来看,东乡县、迭部县、成县、临潭县和徽县排名靠后,其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远低于75个贫困县平均水平,反映了这些地区农村人口思想观念落后,忽视个人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的提高,导致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偏低。
从F4公因子来看,广河县、碌曲县、东乡县、玛曲县和迭部县排名最后,它是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和学龄儿童入学率较低的综合反映,说明这些地区人力资源潜在供给控制不力,地区人力资源粗放式增长[3]。
3甘肃贫困地区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建议
(1)政府应将教育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优先任务,以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着力提高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办学质量。实施高等教育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积极争取省内外高校对贫困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努力使贫困地区高考录取率逐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同时要不断加强贫困地区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工作,为其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2)政府部门应积极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健康资本存量。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扩大医院卫生院数量和规模,实现市、县、乡医疗卫生体系全覆盖。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培养,定期对其现有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巩固完善新农合医疗制度,适当扩大新农合受益面积,加强农村重大疾病保障工作,防止“因病返贫”现象发生。
(3)加速甘肃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又好又快地发展第二、三产业,进而优化就业结构,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就第一产业来讲,贫困地区应立足于特色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骨干龙头企业,聚集产业规模,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实现第一产业产业升级,实现农转非人口的有序转移;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提升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同时,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应加大扶持那些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和新兴行业。
(4)甘肃贫困地区应完善计划生育政策,着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现人力资源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健全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积极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等政策。全面实施贫困地区的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在贫困地区建设项目试点,推进优生促进工程。贫困地区要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生殖健康促进、优生咨询、均衡营养等服务,以提高潜在人力资源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志新,宋才发.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及其法律保障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蔡霞.甘肃省扶贫区人力资源开发探析[J].甘肃科技纵横,2014(5):9-11.
[3]赵爱英,杨新科.甘肃陇东南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战略选择[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7):641-651.
[作者简介]张学鹏(1966—),男,甘肃平凉人,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梁静(1988—),女,山西阳泉人,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本文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