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雪莲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近代以来以绿洲为载体的河西城镇分布变迁
盛雪莲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730030)
摘要:由丝绸之路闻名于世的河西走廊,漫长的发展变迁中,形成以城镇为重点规划内容的发展战略。面对新世纪,蕴藏着更多发展机会,对于将绿洲城镇为目标的河西城镇规划非常关键。本文基于此,对近代以来以绿洲为载体的河西城镇的分布变迁情况加以阐述说明,以便提供给相关部门及人员更多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绿洲城镇;河西走廊;分布变迁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中的形成产物,和地域自然环境条件紧密相关,对一个城镇历史发展变迁的整个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并由此涉及到地域经济的进步。绿洲属于一种天然的有利条件,是历史变革的结果,所以,深入探究以绿洲为载体的河西城镇的分布变迁情况很有必要,有助于地域经济和城镇建设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西绿洲城镇的兴衰变化
(一)大气候变化与沙漠化。
天气干旱导致河西区域荒漠的形成。鉴于内陆的地理条件以及高山与高原的障碍,让海洋中水汽无法获得,使降水稀少。不过百年以来的天气变化较小,但自然环境却形成巨大改变,沙漠化的严重对土地生产力加以降低,威胁到绿洲城镇。
(二)自然灾害与交通状况。
主要涵盖了山洪、地震、泥石流以及风沙等众多自然灾害。在清初期毁于洪水的敦煌城被建立在党河东岸上,而在1979年遇到洪水灾害后,再次获得构建。而伴随航海领域与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渐让航海运输开始替代陆地“丝绸之路”,给河西区域绿洲城镇的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同时新亚欧大陆桥的形成,为沿线城市的进步提供了机遇。
二、河西绿洲城镇的分布变迁发展情况
(一)城址的显著性变动。
城镇的形成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而城址元素又是其获得长远发展的关键条件之一。鉴于从前的人关于自然周围环境状况了解不足,所以导致城镇的选址并不稳定,而是伴随人们针对自然环境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将城镇迁移到更有益于发展的地域而改变。而当时的人们根本无法抵抗一些自然灾害、疾病以及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人们不得不频繁、经常性的改变城址。由于河西绿洲城镇的生存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再加上人们的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绿洲城镇所依托的绿洲的退化,城址变动更加明显。
汉武帝所置河西四郡及所属35个县,现在只有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安西、渊泉、山丹等几个留下了名字,但这并不能说明当时的城镇多数已经彻底消亡,或者说现在的城镇与它们毫无关系。汉武帝所置河西四郡及所属35县并不是凭空建造,而是充分利用了当时匈奴已有的多座城池,在它们的基础上扩建而成。这可以从城镇的名称上看出来,当时的名字多为匈奴语的音译。只不过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历史上的城镇的名字现在多数已经发生了变化。可以想象,只有城镇依托的绿洲彻底衰亡,绿洲城镇才会彻底灭亡;否则,它还会选择更合适的位置顽强地生存下来,只不过现在来看有的已经不是原来的建制。这也被今天某些城镇附近的古城遗址所证明,如古浪大靖镇、土门镇皆有汉县遗址。武威市东河乡王景寨村古城址当为汉置张掖县址。
古绿洲的衰亡固然可以从古代郡县治所的衰亡得到佐证,但这些治所毕竟不是绿洲本身,更普遍的情况是,郡县治所衰亡了,其所辖绿洲却繁荣如故或者只是位置偏移、面积缩小。汉代河西四郡35县中敦煌6县只有龙勒县(敦煌寿昌县)和冥安县(安西锁阳城)两治所完全废弃。但龙勒县所在的南胡绿洲依靠泉水灌溉,至今犹存。冥安县所在绿洲大部废弃,但显然属其辖地的踏实一桥子绿洲依然存在。酒泉郡9县中只有表是县(今骆驼城)及其绿洲彻底消亡。张掖郡10县中只有位于黑河下游的居延县及其绿洲彻底消亡了。武威郡10县中则几乎没有彻底消亡的古绿洲。
(二)核心城镇位置相对稳定。
绿洲城镇特别是流域核心城镇的城址一般经历了由河流下游向中上游移动的过程,并最终基本稳定在冲积扇的中上部。这一过程是随着绿洲的演变而发生的。一般来说,绿洲都经历了由沿河流呈长条状分布的天然绿洲阶段到靠人工引水而形成的近团状的人工绿洲阶段的演化过程,而绿洲的这种演变实际上是对流域水资源的再分配。在水的总量没有多大变化的前提下,不同区域的用水量的变化必然引起绿洲在不同区域的兴衰,进而影响到绿洲城镇的地域分布。
这是绿洲城镇对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的选择,是人类由利用天然的草场植被到引水灌溉和利用地下水的整个过程的表现,反映了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同时,这也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因为这样联系较为方便,整体效益较高。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镇这一演化过程非常典型,但河西绿洲城镇特别是核心城镇(河西四郡)的位置是相对稳定的。河西绿洲城镇没有象塔里木盆地的城镇那样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而是在人类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对自然有了比较全面深刻时的认识时(汉武帝时)才作出的选择。即便从匈奴建造城镇算起,当时应当已经进入奴隶社会。
总之,特殊的形成发展过程、建城目的和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使得河西绿洲城镇特别是其核心城镇并未发生从河流下游向上游大规模迁移。当然,下游城镇的衰亡和中上游城镇的兴旺还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其下游的古居延城早已灭亡,而今的额济纳绿洲及其城镇也在死亡的边沿苦苦挣扎。
三、总结
总之,由于水利开发的进程逐渐加快,使得河西地区的绿洲化与荒漠化形成了交替演变的发展情形,对民众的正常生产与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基于河西城镇发展分布变迁的规律与具体状况,结合绿洲天然的条件优势,回顾与阐述以往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经验,对以绿洲为载体的河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情况加以全面认知和深入了解,以便获得有效的借鉴和参考,从而给如今的河西地区发展带来更好的启发。
参考文献:
[1]王东升.河西走廊绿洲城镇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2]陈志强.甘肃省河西走廊城镇体系发展条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