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家志++++王艳梅
摘 要: 爱孩子是父母的修行,正确的“爱”会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反之,学生则会出现偏激,则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所以,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要用“正确的爱”、“科学的爱”促使学生获得健康成长。
关键词: 爱 科学 家长
对孩子每位家长都是关爱有加,然而正确科学地爱护孩子却是众多家长忽视或者迷茫的一个问题,课题组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在我地区家庭教育中存在这样几种错误的爱的模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完善人格的塑造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一、“危险的爱”,怕孩子吃亏,给孩子灌输一些错误的人际交往方法。
我们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几乎所有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呵护有加,简直是放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上学后,总怕孩子受到别人的欺负而吃亏。因此,一些家长也就有了一些偏激的教育方式。比如:“把别人打伤了没关系,赔些钱就好了,千万不能让别人打了。”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会形成“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意识,根本不利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再加上,现在某些孩子攻击性非常强,稍有问题就大打出手,而且手段非常残暴,这与家长偏激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如此发展孩子将来很容易出现暴力倾向,这种爱就是一种纵容、一种伤害。
二、“糊涂的爱”,父母的溺爱缩小了孩子的成长空间,造就了一批温室里的花朵。
不让孩子参加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包括各种公益劳动),生怕孩子受到一点伤害。这位女孩的短跑能力很强,体育老师让她参加体育队训练,她母亲知道后,向体育老师撒了个谎,说她女儿的体质不好,医生说不能参加剧烈的运动而退出了体育队的训练。即使家离学校很近,可家长每天都要接送孩子上、下学,从不让她独自上学和放学回家。
正是由于家长的过渡关心与呵护,没有把孩子当做是一个有独立学习和生活能力的人,剥夺了孩子在锻炼中成长的环境,孩子变成了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甚至一些独立性都没有,什么事情都选择依赖家长,都希望家长帮忙解决,甚至认为家长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严重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而且,有很多独生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一旦环境改变了,他们就会水土不服。据调查,在大学中有一部分学生退学或不敢报离家远的学校的原因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差。专家说:只有解放孩子的手脚,孩子才会独立行走;只有解放孩子的心灵,孩子才能创造奇迹。
三、“偏颇的爱”过分关注分数,忽略了人格与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们都看到了这一点,生怕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被淘汰。有些父母还跟孩子做这样的想象推理:“你在班上要争不了前三名,就考不上重点中学,考不上重点中学,就进不了重点大学,就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得不到高收入;得不到高收入,就过不了幸福生活……”在孩子的生活中,只要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做是好孩子。只要考出好成绩,什么要求都答应,什么愿望都满足,什么承诺都兑现。品德低下都不被关注,有些孩子说谎、自私、冷漠、孤独、缺乏爱心与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对孩子这种方式的爱令人忧虑。比如:有的学生会因为压力过大,或者是担心自己考不到理想的成绩而选择伤害自己学习好的学生等。可事实上,学习成绩不是孩子的综合能力,也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它只是孩子生命之树上冒出的一个枝杈,并不是孩子的全部枝叶。
根据学术研究和成功家长的经验,“家庭教育研究课题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培养孩子的爱心。在生活中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爱心,在我们身边,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在大声地指责他的父母。试问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你能奢望他会爱别人吗?心中没有爱,他还会关心别人,替别人着想吗?
第二,培养良好的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从小就让她学会做好自己的事情。也就是说,家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中掌握能力,提高社会竞争力。
第三,让孩子快乐地生活。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对于孩子不感兴趣的东西,我不是强迫他学,而是尽量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教育家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认为爱孩子更是一种艺术,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向孩子传输一种正向的情感,是引领孩子成为未来社会中的一名合格公民,而不是一种自私的爱、变质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他们。”教师把爱装进学生的口袋,口头的、书面的、言语的、行动的,让一个学生生活在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我坚信教师职业的美只发生在那些钟情于这一职业的教师身上,唯有他们才会从职业中体验到心醉神迷、物我同一的强烈感受,也唯有他们才会在这种心旷神怡的愉悦中领悟班主任生命的创造。
愿我们的爱不是束缚孩子成长的锁链,而是孩子展翅高飞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玉录.对学生实施“爱的教育”[J].青海教育,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