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探究,亲手尝试

2016-06-24 13:30蔡媛
考试周刊 2016年45期
关键词:生活情境教学应用小学数学

蔡媛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要增强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力。采用并创设恰当的生活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发现数学、获得数学的体验。生活情境的创设,简单来说就是将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数学用于生活又来源于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生活。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本文以如何更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为主要内容,进行相应的探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活情境 教学应用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极易产生疲倦和枯燥感。生活情境的引入恰好帮助教师改变了这一教学现状,通过列举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例子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学,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生动化,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将生活经历引入课堂,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为了让生活情境更具真实感和熟悉感,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利用生活中的原型和真实经历,并以此作为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数学问题情境的基础。当然,真正的生活问题情境是不能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上的,但是,因为学生在平时生活中都有所触及和经历,这就使得教师可以在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时,根据学生的实际经历,有选择地将问题情境模拟出来。例如,在进行“利用三步计算小数应用题”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创造性地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结合在一起,为数学教学“配置”关于购物的生活实例,并借助购物发票的形式,将小数应用题呈现出来。第一,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收银员,开出“顾客”购买商品的购物发票。第二,进过多次探究计算,归纳出相应的数学公式,即“总金额=甲单价×数量+乙单价×数量”。第三,增加教学难度,让学生猜一张被弄脏了的购物发票上的某一数量,让学生借助整体把握“两积之和”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最后进行练习巩固,由购物过渡到与时间、路程等有关的具有生活气息的“两积求和”的数学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有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联想能力等。

二、将理论与生活相结合,设计生活化的数学练习

日常生活是数学的重要来源,而对于数学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将其运用到生活中,为此,教师应当积极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以此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真正学以致用。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但是其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发挥,为此,教师就可以将数学课堂延伸到课外,开展一些具有生活气息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运用数学。例如,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千克与克的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物品进行体重上的估算,并根据克与千克的性质,分辨一下哪些物品重,哪些物品轻,以此加深对千克与克的理解、运用程度;在做“人民币的认知”这一课的练习时,教师就可以布置相关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帮助父母买东西的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交易过程中掌握角、元之间的关系,还能切实锻炼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就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练习、发现、分析、合作、解题、创新,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升。

三、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

引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为数学教学进行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在生活情境中发散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进行循环小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通过教师播放的视频观看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变化,通过四季的周而复始让学生对循环有初步了解。然后,教师就可以进行适当提问,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思考:“你们还能举出与循环有关的例子吗?”有的学生说:“太阳的东升西落。”最后,教师适当地引入,问道:“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关于循环的现象呢?”进而让学生通过探究计算掌握循环小数的意义。像这样,先由生活中的现象将学生带入“循环”的世界,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获取相应的理解,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化,进而再由生活想象转入数学,进一步将学生引入教学中,再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和提问,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表现出明显提升,进而实现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生活情境对数学教学的真正价值。

四、通过情境教学,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题是一个主要部分,分为数学应用和实际应用。无论是数学应用还是实际应用都是要解决一些数学或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重要作用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活动解决实际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将情境与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例如:(1)体育组买了4个足球和20根跳绳,共用去238.4元,每根跳绳2.8元。每个足球多少元?(2)奶奶买了4袋牛奶和2个面包,付给售货员20元,找回5.2元,每个面包5.4元,每袋牛奶多少元?(3)张老师买了25本练习本和16支钢笔,共花去86元,已知每本练习本1.2元,每支钢笔多少钱?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有时很难理解,但若老师将问题情境化,使问题赋予生活的含义,这样就能将繁琐的问题简单化。通过这样的生活情境教学法,还能提高并锻炼学生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把数学和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

总而言之,生活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探索、交流,进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数学的应用中享受人生。

参考文献:

[1]赵明.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2]李本芳.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

猜你喜欢
生活情境教学应用小学数学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