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反应
王可求助时,准备了大量的资料,在初次访谈的一小时中,他一股脑地诉说着,生怕有半点的遗漏。
他说,他有种强迫思维模式,跟伙伴在一起时,总担心伙伴会怀疑自己。然后,在这样的幻想中,他会越来越窘迫,甚至无法再跟别人呆下去,于是开始回避跟人交往。这造成了他人际关系很被动,很孤僻。
王可叙述了一次印象很深的经历。他在学校时,班级里一个跟他关系较好的女生的手机不见了。女生报告了老师,这件事在班级里反应激烈。他当时非常窘迫,不知道自己内心发生了什么,甚至表达不出任何想法,更不知道该怎么办。直到现在他向我诉说当年的故事时,仍然显得激动而语无伦次。
在他的焦躁与不安中,我听出他的强烈需要被关注被理解的渴望。
显然,他的过度准备,也是为了唤醒他人来关注他理解他。他运用了过度的唤醒,所以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反应。
我一直小心翼翼地倾听着,谨慎地帮他澄清一些内在的感受及思绪,以安抚他恐慌的心情,从而跟他建立内心的连接感。
事实上,并不是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于是,我让他跟我讲出一些话语:我十分讨厌偷拿别人的东西,我是不会做出那样的事情来的。可是我担心人们会怀疑我拿了,这让我解释不清。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让我十分窘迫。
王可在跟随我说出以上话语后,显得比刚来时轻松了许多。显然,能够有人理解他并且替他讲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这是他真正渴望和想要的。
恐慌不安
王可第一次咨询后允诺,要通过咨询让自己得到彻底改变,对咨询也表现出特别的热情,甚至夸我跟别的咨询师完全不一样。
但是,接下来的咨询,并没有预期那么顺利。
在咨询的间隔期里,王可不时地通过微信给我发消息,告诉我他所有的事情,为的是让我对他的情况详细地了解。而当我没有做出回应时,他就显得恼火,先是乞求,然后发出取消咨询的警告。
显然,王可因为内心的过度不安,无法跟人保持界限和距离,他需要的是时时被关注,跟人腻在一起,才能感到安全。
王可采用的策略,首先是讨好。在讨好的过程中,把需要交往的人理想化。他善于理解他人的处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他这样做的强大目的,其实是为了受到关注。
在他不停向我发送信息以让我了解他的过程中,声称十分能够理解咨询师为了收费才做咨询等等。但是,我并没有回应,他就渐渐受不了了。在受伤的感觉当中,作为咨询师的我成了他贬低化的对象。
从理想化对方到贬低化对方,是不安全依恋的人习惯性的模式。他们经常游弋在两个极端,而且常常伴随着剧烈的内心情绪反应。
安住内在
不安全依恋模式,起源于早年的养育关系,而且在成年的人际交往中产生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对于不安全依恋的人来说,安住于内心,才能清晰自己内心反应对于人际交往的影响,从而做出由内而外的改变。
对于每一个生命来说,在最初的养育关系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渴望,就是被高度关注,自己是最重要的。为此,婴儿似乎会产生一种无所不能的全能感,并且自发形成一些策略,以让自己获得充分的关注。
但是,养育者并不能恰当地回应婴儿的需要。不同的挫败就会让婴儿产生不同的安全感。不安全依恋的婴儿往往产生过度的不安与恐慌,于是常常动用过度反应来吸引养育者的关注。这样的策略模式化后就一直影响到成年的人际关系中。
过度反应,跟激烈的情绪反应如影随形,这恰恰又为人际交往设置了阻碍。同时,过度反应还常常伴随被拒绝的预期。在剧烈的情绪反应中,不安全依恋的人会感觉到天塌地陷,没有人管他们了,于是自动隔绝跟他人的交往,形成回避型人际模式,而且还怪罪他人拒绝了自己。而其实,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发生在自己内心的一种幻想而已。
明白了这些内心的幻想,就把它们安住下来,容纳并且稳定一下自己的情绪,调节一下自己的过度反应,也许能够看清事实真相。并不是没有人理解关注到,而是自己迫不及待,在迫不及待的懊丧中拒绝了关注。学会延迟满足,学会等待,或许能够得到更好的。(王金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