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自在场头”

2016-06-24 00:00:00
莫愁·时代人物 2016年7期

出镜人:苏倩

90后白领

苏倩从中央财经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后留在北京,顺利地进入了银行工作,和大多数白领一样,做着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

假期的时候,她喜欢出去游玩。一次,她去上海,在网络平台上订了一家上海特色的骑楼住,浴室里有全开放式的浴缸,边上摆放着蜡烛、花瓣。苏倩觉得这个老房子既保留了传统的美感,同时营造了现代化的生活。与身为设计师的房东接触下来,她感觉房东很有生活情调,人情味十足。房东告诉她,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不少颇有故事的80后、90后都市白领阶层都辞职经营民宿了,越是有创意的民宿,吸引的住客就越多。

这次上海的特别体验后,苏倩觉得这样一种活法挺适合自己,她想起了读大学时,经常和朋友到胡同里到处窜,很喜欢北京的四合院,斑驳的木头门,胡同里慵懒的生活方式,可以慢慢静下心来。将这种四合院改造成民宿,算是圆自己的梦。当她决定辞职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当时是有些不安,但心里更多的是雀跃。

2013年,苏倩在家人支持下租下来第一套四合院,花费了不少工夫和房主协商,让房主允许她对四合院进行小型改造,取名为“自在场头”民宿。

上百年历史的石狮子、进院子的如意门、房间的门窗、雕花的椽子,门楼、门墩、照壁、花坊都浸透着时间的磨砺,含蓄隽永,古朴从容。除了对年久失修的屋顶、受潮腐烂的木柱子进行重修,苏倩尽可能保存大部分老北京四合院原有的建筑格局,尤其是院子里清代时期的砖,全部都还原保护起来。苏倩认为古宅本身是有生命力的,它承载了家族的梦想、地方的文化和乡土的历史,如果空置着或随着时间流逝废弃掉,就太浪费太可惜了。

第二年,她又租了第二套四合院,改造时更是别出心裁,将四合院的一半保留原先残破的样子,另一半还原古宅主人耕读传家的书香氛围。住客可以在天井听雨,在后堂品茶,在书房挥毫,也可以在柴火灶边学做饺子。与其说她在经营民宿四合院,倒不如说她在分享老北京的文化和原生态的生活。

苏倩认为民宿是家,应该有能碰面的主人,有烟火人气,让客人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她每天有个习惯,就是要去每套院子跑一圈,看看住客就好。虽然聘请了管家,但苏倩总是很积极地给游客推荐路线,带他们体验当地文化。她常常叫上客人一起,从前门的院子出发,骑行到地安门,然后到后海喝个下午茶。有时她也亲自下厨,做各地美食给住客吃。

在苏倩看来,自己做的事情不是简单意义上提供一个住的地方,而是经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开民宿的这几年,她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一对情侣是在“自在场头”里订的婚,苏倩和新娘成了闺蜜,无话不谈。

有一个法国女孩叫安妮,来中国旅游时住在“自在场头”,苏倩带她去酒吧,品咖啡,爬长城,一起做饭,体会中国人轻松的生活方式,安妮就这样喜欢上了北京。有一天她给安妮发短信说:“我要来中国工作,我想你了!”结果一个月后,安妮就真的参加了法国驻中国大使馆的面试,并且顺利被录用。

特色民宿也可以带动周围的消费和就业。苏倩定期为客人举办培训班,请来院子周围的大爷大妈教他们包饺子,教外国游客学中文,扩展了再就业渠道。另外,她也会偶尔开办传统文化相关的免费展览,邀请艺术家朋友过来,这样不仅四合院变成一个结合民宿和文化空间于一体的小院,还可以丰富周边居民的业余生活。

有了四合院民宿,苏倩的生活分成了两部分:一半交给院子,一半用来旅行学习,开眼界,长见识。三年时间,她先后去往西安的古城、上海的洋楼、海南的民居,还有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泰国、越南等地,在那里认识了许多同类经营者,吸收了不少新的理念。2016年3月底,她还去了一趟韩国,再带两个员工一起去民宿的典范台南学习。苏倩说她是以工作的心态来旅游,乐在其中。

苏倩希望能开发更多文化特色鲜明的古宅民宿,“自在场头”将成为一个连锁的民宿品牌,下一步的计划也许是上海的洋楼、成都的老街温馨屋,或是西安的古城民居。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