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胡乔木在指导《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的写作过程中,多次发表指导性意见。其中,两次提及历史学家张荫麟。
在《党史研究中的两个重要理论问题》中,为强调写好历史人物的重要性,胡乔木提到了张荫麟:“他说一九三二年中国最好的一篇历史文章是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这句话,确如研究者所言,表述不够准确。张荫麟并未说《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九三二年中国最好的一篇历史文章”,而是称赞此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过,张荫麟也强调,“一个时代的性质,可用其中感觉敏锐的青年的遭遇来量度”。这一点,与胡乔木强调撰写党史时要认真写好历史人物,确有相通之处。
胡乔木第二次谈及张荫麟,是在《党史要清楚历史脉络》一文中。从这篇谈话的上下文来看,胡乔木强调撰写党史要有引人入胜的叙事,应该注意征引“有价值的生动的史料”。他说:“过去有个史学家张荫麟,说鲁迅写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文章的确是把国民党时期专制的历史记下来了。找不到一篇文章看了以后可以像这篇文章那样让人相信,那样吸引人们的同情。”胡乔木的这段回忆,与张荫麟的原意并无多大出入,意在强调党史著作应注重描写历史人物,通过历史人物来展示社会的变迁。
(晓政摘自《党的文献》2015年第6期,李卫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