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恺
摘要: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已经逐渐发展为当今社会生活的一种主要文化形态,而大众文化中的娱乐性特征更是在这个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现代的人迫切需要一种娱乐范式的解脱,但事实却是不但没有解脱,反而加深了异化的程度,走向了虚无。本文是对娱乐性大众文化的批判,首先指出了这种文化以经济利益至上,随后阐释了这种娱乐性消解了文化的教化功能和加深了对人的异化。最后给全文作了总结,并提出了如何消除文化的异化,就是扬弃异化,恢复文化的教化功能。
关键词:大众文化;娱乐性;教化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6-0075-02
一、 追求经济利益至上
现在的一些大众文化,无疑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物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一切东西都变成了物,变成了可出售的商品,连文化领域也不能幸免,无形的文化被变成了有形的文化商品,只要是有市场有需求的,就会批量的生产,体现出了拜物教的特征。《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是这样说的:“娱乐制造商知道,即使消费者心烦意乱,仍然会消费他们的产品,因为每一个产品都是巨大的经济机器的模型,这些经济机器无论是在工作的时候,还是在闲置的时候,都会像作品那样,为大众提供有力的支持。”[1](P.142)
大众文化本身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工业化和传播媒介的发展之上的,它的传播需要借助于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介,也恰恰是这些媒介使得大众文化有了经济利益。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产品得以批量生产,文化的工业体系为这种批量生产提供了保障和动力,传播媒介又为这些产品迅速的传播和广告宣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种娱乐性的大众文化的经济利益具有自我扩张性,它会不断地向着利益的最大化发展。一项大众文化在一种媒介上的利益可以延伸到其他媒介中,使得其他媒介也获得利益。例如,一本小说出版后得到了畅销,那么在出版和书籍领域中可以获得经济利益。于是,电影行业也想在其中获得经济利益,那么它就可以把小说拍成电影,这样在电影领域也有了经济利益。如此一来,电视行业还可以把它变为电视剧,那么电视领域也有了经济利益。我们可以看到,起初在书籍这种媒介中的经济利益延伸到了电影中,后来又扩大到了电视中,使得多种媒介都获得了这种经济利益。
娱乐性大众文化是在人们工作之余提供给人们的,其目的也在于更好的使人工作,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当人们结束了一天辛苦的工作,身体和心灵自然都是疲惫的,此时娱乐性大众文化的出现无疑为疲惫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感情寄托和宣泄的方式,娱乐性很好的放松了人们的身心,使他们有对未来满怀希望,充满力量,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第二天新的工作中去,这样也就达到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使人继续为利益的最大化操劳着。
这种经济利益至上的娱乐性大众文化导致的危害就是无底限的文化泛滥。文化自身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既包含积极的方面,也包含消极的方面。我们应该做的是倡导积极向上的、好的、优秀的文化,但因为娱乐性的大众文化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就会使得我们只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使得文化产品良莠不齐,甚至是消极的文化比积极的文化更受欢迎,各种低俗、消极的文化充斥我们身边,危害我们的身心。而且当我们面临文化选择的时候,又往往会因为猎奇或辨别能力不高等因素选择了负面的文化。
二、 消解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和长期实践的成果,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教化。文化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又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一定的特殊性,不同地方的文化必然是不同的,虽然也有共性的地方,但还是特殊性多一些,这些特殊性就表现为“文化符号”。文化发展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传承和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用文化教化身边人及后辈,这样才能使文化不至于“断层”,也可以增强自身的力量。
我们借助大众文化,可以很好地去教化大众。通过有趣的小说,我们了解到了我们的文学特征和一定阶段社会的风土人情;通过科学杂志,我们了解到我们的科技成就;通过报纸,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历史上发生的事情;通过电影,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我们的历史建筑……总之,大众文化可以很好的为我们展示出我们长久以来的文明成果,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化大众的重要方式。
在大众文化发达的今天,文化也本应该继续承担这种教化的功能,让今天的人们可以用很小的代价获得汇聚了全部人类文明的文化精髓。但是,娱乐性的大众文化消解了这一功能,使得娱乐变成了大众文化的主题,人们只需要在这中哈哈一乐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增长知识,更别提人类文明的传承了。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大众文化,时刻都在向我们传递着娱乐性。哗众取宠的喜剧电影取代了蕴含深刻道理的电影、逗笑的相声取代了表演技艺的相声、电视里疯癫的画面取代了镇静思考的画面。我们现代人从文化中也就仅仅要求得到一点娱乐性了,而文化创作者们为了迎合这次要的需要,极力创作出只有娱乐没有内涵的产品。一言以蔽之,就是大众文化中的娱乐取代了教化。
我认为有两点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一是现代人普遍活在一种重压、焦虑、空虚的心理状态下,在工作之余人们想有一些轻松的活动,放松自己的身心,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二是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一天中要接收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相对而言娱乐性的信息接收起来要轻松一点,人不可能始终处于一种紧张、忙碌的状态之中。
消解了教化功能的娱乐性大众文化,就会很容易给人造成误导。人们长期的处在这种娱乐性之中,慢慢地就被渗透进了这种娱乐性带来的庸俗和消遣,逐渐会丧失自己的思考和辨别能力,容易走上歧路。另一方面,没有了教化功能,也会造成人的无知。众多的人类文明成果无法通过文化这个载体传播给人们,而人们大多数的时间又都用来谋生存,真正能够学习的机会并不多,这样也就错失了一个学习和传播文化的绝好方式。最极端的情况,文化没有了教化功能,也许会造成我们文化传承的断裂,娱乐性会趁机占领文化的制高点,从而统治文化,改造文化。
三、 加深了人的异化程度
大众文化本有的操作性和统治性在无限娱乐的环境下进一步加强了对人的异化。
首先,艺术的本质特征就是自由,艺术应当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和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艺术的创作体现的就是人的自由本质。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艺术作品都被需求化、标准化和量产化了。艺术的创作不再是自由的发挥,而变成了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和大众需要的标准,可批量重复生产的商品。通过艺术表现出来的个性成为了一种虚假的个性,这种个性不再是独创的、不可复制的了。这种虚假便是现实经济制度对艺术创作者的异化和操纵。
其次,这种异化还表现在娱乐性大众文化对人的不可选择性。大众文化是由特定的人群创造和传播的,他们决定了大多数的人能够看到什么样的节目和产品,换句话说,人们看什么样的文化产品不取决于自己,而取决于提供文化产品的人。虽然现实中我们有着丰富的文化产品,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凭我们的喜好去选择的,但是这种选择是有限的,你无法选择你希望但却不存在的文化产品,这其实是他人操控之下的有限的自由。《启蒙辩证法》是这样论述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民主的听众,都可以独自自主地收到电台发出的同样地节目。但是答辩的仪器尚未开拓出来,私人没有发射的电气设备和自由。群众被局限在由上面特意组织的‘业余爱好者的人为约束的范围内。但是每一个自发地收听公共广播节目的公众,都会受到麦克风,以及各式各样电台设备中传播出来的有才干的人、竞赛者和选拔出来的专业人员的控制,受他们的影响。”[1](P.136)更要紧的是,这种情况我们无法反抗。
最后,这种异化也体现在娱乐性对人的思想的异化上。《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也表述道:“商业和娱乐之间原本就有的亲和性,却表明了娱乐的特殊意涵:即防范社会。快乐意味着点头称是。”[1](P.161)大众文化通过这种娱乐性,给了人们情感上的寄托,放松了人们平日里紧张的神经,但是这样也会麻痹人,使人满足于现状,美化现实,甚至把娱乐性描述的虚幻的、美好的世界当做了现实的世界,消除了人们对现存社会的不满和愤怒,从而达到控制人和统治人的目的。另外,这种思想上的异化也会造成人的无知化和庸俗化,只满足于低级的情感、欲望上的满足,不会再去追求信仰、价值等更高层次的需要,从而使人没有力量去挑战和破坏社会秩序,也因此达到对人的控制和统治。
总之,娱乐性大众文化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化逐渐物化为了市场所需要的、可批量生产的商品,不再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了,只追求经济利益,不注意文化作品的质量,造成了文化的泛滥和垃圾文化的产生;消解了文化教化的功能,使人失去了思考和辨别能力,给人以误导,不能继续承担传承文明的作用,只是简单地给大家一乐,使人变得平庸、无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进一步操纵人和统治人,使人丧失了自由的本性,造成了个性的虚假,不能发挥人的本质力量,加深了人们深层次的异化。
参考文献:
[1]渠敬东、曹卫东译.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8.
[3]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 译出版社,2001.
[4]曹卫东编选.渠东、付德根等译.霍克海默.霍克海默 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5][德]钦文译.阿尔布莱希特·维尔默.论现代和后现 代的辩证法——遵循阿多诺的理性批判[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