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摘要: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全面放缓,已经进入一个大的调整期,政策以及各方面的经济运行也都在稳定发展。这些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有目共睹,坚持改革开放的总体目标不变,而且现在看来我们的改革深度依然不够,有鉴于此,我们党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目标要求,将改革成果的进一步巩固、深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的联系起来,需要通过全国各界对改革的支持,领导机构对深化改革的决心,来持续的推进改革,以解决目前凸显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增添力量。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发展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6-0036-02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以来,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光辉历程,这三十多年来,我们国家从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向着发达国家大步迈进。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党的领导下总结和发展出了全新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社会主义理论的本体内涵和我国的发展观相联结,吸收消化国外成功经验,并坚持以我为主的自立精神,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宝贵财富。
一、改革开放,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在上世纪末苏联解体,东欧发生重大改变,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遭受重创的历史背景下,我党领导人勇敢肩负起历史使命,坚韧不拔、改革创新、奋力前进,在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上,开拓出一条康庄大道,把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创造出了“中国奇迹”。
生产力的发展意义重大,是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职责。把目前情况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与发展,同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的成长相结合起来,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施的首要任务。这基本解决了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制度相互结合、相互指导的历史性难题。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尚存在不小的差距,在认识和确立这一事实的基础上,我们依然是要把经济建设作为重点,围绕这个重点,加强社会主义体制改革,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体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给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通过这些年的改革,我国焕发出巨大的经济活力和崭新的精神面貌。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发展和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增强战略定力,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通过这一段论断,我们明确了对深化改革的坚定信念,这还不足以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对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无比的信心和决心。
历史证明,坚定的信念决定所选择的路途,而路途则决定未来的命运。在上世纪末社会主义遭受重创,其原因就在于信念的垮塌,信仰的丧失,在西方国家的战略性策略的引导下,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没能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而坚持走自己道路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的过程中虽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危机,却仍然取得了成功,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目标,不固步自封,也没有另投他途,从而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目前,我国国内外矛盾数量愈发增多,同时,各方势力纷纷涌现,不断地影响着改革的发展方向。“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在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药方,没有很强的战略定力是不行的。” 我党从十八大之后,习总书记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判断:我国今后的改革必须要有方向、立场和原则,而且要符合中国国情,根据实际进行改革,而不是盲目的进行变革。
党中央在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措施的同时,也在践行“坚持以我国国情为主导的改革”的要求。对于如何确保“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
三、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和自觉
保障因素是制度。在目前的历史起点之上,要对中国特色的国情进行分析,继而推动社会主义的建设,完善我国的特色制度,加强民众对于国家的满意度,对此以下关系要做到妥善的处理:
1.发展和改革。我国发展的关键转折点是改革开放,这也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基石,是我国复兴的基础。在面对目前的新形势的同时,要对改革进行全面化和深入化的改变,将重点放在我国将要面临的一系列的突出矛盾上,要对现有制度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构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寻找重点,对于关键部分要做到加大改革力度,这样才能在我国国情之下发挥最好的优势。2.注意落实。不能空喊口号,要将策略落到实处。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详细地提出了各项策略,并且对于执行的期限有了详细地规定,这就要求各部门必须真正的去落实这些方案,并做到全面的监督检查,努力对这些方案进行完善。
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且深入的改革目标是对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构建和发展,要加强我国治理方面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之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进行了革命性变革。正因如此,我们要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方面的自信。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优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该制度已经达到十全十美的程度。邓小平对于此类情况早有预见,他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指出了这一事实,我国形成一套健全、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的时间大约需要三十年。与此同时,我国各个领域的一些制度规定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出现了各种漏洞,同时这些漏洞也阻碍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如抑制社会的创造活力等。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此类情况指出:“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十八届三中全会曾经提出关于这一方面的改革计划和战略布局,指出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时候,制度体系应相应的到达相同高度,制度体系应该具备有效性、科学性和完善性,彻底清除社会发展道路上的重重阻碍,坚决不能错过社会发展上千载难逢的机会,以便更好的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证国家治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适合我国和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实际,我们可以从国家管理社会经济的成果来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可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里添加新的顺应时代的内容,也同样是我党实施执政治国思想的前进标志,以及加速我国达到现代化的目的。促进我国管理体制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实质就是推动整个国家达到具有现代化的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治理。国家管理体制规定在制度方面上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健全的目标是指,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增加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体制规定,而且还要把那些阻挡社会发展的不利规定进行减除,同样这个过程实质上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相一致,这个改革的过程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改革发展的稳固进行、政治实务以及治理各种党政等行为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它是指在处理社会各项事务时通过国家体制的手段进行实施,这种能力同时也是制度能不能高效执行的表现。制度建设是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建设治理能力的先决因素和根本点,但又是制度能否达到高效执行的条件之一。国家治理能力要想达到高标准,必须让其包含的所有主体都提高治理能力,这样才能使制度体系高效率地治理社会。
综上所述,推动国家实现治理体制和能力达到现代化水准并不会阻挡国家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进,这两方面的实施是可以齐头并进甚至还能互相助力,原因就是两者的建设都与社会主义实践有关。从一个角度来看,以上两个方面并没有超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范围,均在制度内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使国家的运转有秩序的进行,并且为整个国家的治理体制和能力指引正确方向和根本理念。换个角度来讲,国家在实现治理体制和能力的现代化道路上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添新鲜血液,健全完善整个制度内容。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现今的时代性,我们就应大力发展国家治理体制和能力,实现现代化目标,并且要增强社会公正性,为公民群众谋得福利。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