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4工业圈or学术圈?需联合推动产学研发展
人才是产业安全的基石。信息安全行业不但需要高端的开发人才,同时也需实用型和技能型的安全人才。这就使得学校要与信息安全企业进行合作,一方面让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让课堂和实际工作岗位相互动。这样一来,既可以让教学贴近企业实际需求,也可以让学生们清晰了解以后的工作需要。高校的教学培养应与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高校与企业、社会的综合培养,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迅速成长。
高校的教学培养应与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高校与企业、社会的综合培养,提升相关人才的应用能力。
观点
韦韬:工业界和学术界需加强衔接
韦韬百度首席安全科学家,安全实验室负责人
在国内的时候,大家普遍反馈的一个情况就是国内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脱钩情况非常严重。在北大的时候,我的导师是王选,产学研结合最典型的典范就是方正公司,但是让我们大家共同感觉到其实是有巨大的鸿沟,在学校时候希望是工业界能够提供需求。然而工业界对学术的期望,却和学术界追求的完全不一样。来到美国之后,我发现工业界和学术界的衔接做得非常好,学术界的成果应用于工业界,变成非常好的产品。学术圈的人出来创业,这在美国也是非常常见的,并且学校是鼓励老师出去创业的,把老师的知识、聚合人才带入到工业界去。尽管国内的环境和国外有很大不同,但也逐步在改善。
大家对工业界有一个很典型的误解,就是学术界研究的是不是科学的问题。安全首先是工科,其次才是理科,科学只是其中非常小的一块内容。工业界目前对于系统设置的安全问题是一种茫然和漠视的态度,而学术界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空缺,能够发现产品的问题,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学术界的使命就是可以尝试很多东西,最后有一两个得到应用,这一两个应用足够对业界有所贡献。
蒋旭宪:学生需要走出去
蒋旭宪奇虎360无线安全研究院负责人
安全是非常偏重于实际应用产品的,我认为学生需要走出去,跟外面的企业,甚至国外的同行一起交流。我本人有过带十个博士生的经历,其中三个在学术界当老师,其他的就职于工业界。一般博士生以年为期限的话,我是不鼓励学生在前面两年出去做任何的实习。在前两年,他们应该掌握实际的动手能力,包括一些基础核心的课程,包括操作系统、定义、数据库、网络等。在进行课程的时候,我也会有意识地设置有动手能力强的内容。
到了第三年、第四年的时候,我们会帮助学生去各大安全公司实际感受一下企业面临的安全问题,这对他们在进行开题、选题、科研的时候,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样一来,当博士生在第五年临近毕业的时候,不论是留在学校,还是去工业界,之前的经历对他们都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毕业的时候,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就是怎么考核学生是不是可以毕业。在安全领域,我们可能会重点关注四个安全领域的顶级会议。我的要求很简单,更注重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如果一定要有一个量化的指标,那就是在这四个顶级会议上要有一篇文章,这不是绝对的。
此外,安全领域的学生毕业以后,在进入公司培训时,需要在行业道德层面有一个思考。随着安全问题的增多,很多隐私,或者漏洞暴露披露的过程,要有责任,不应该为了企业宣传而走偏。
苏璞睿:要换位思考
苏璞睿中国科学院软件所可信计算与信息保障实验室副主任
现在都在谈产学研结合的问题,我把技术创新链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理论;第二,偏向关键技术或者系统的研发;第三,企业的创新。
我个人也带科研团队,有时候团队内部也有一种声音,就是觉得理论做出来的东西都没有用,做工程的又觉得理论不够深,不够有科学性。其实这是一个社会分工的问题,从事科研工作或者研究关键技术的,其产出就是给企业用的,帮助企业创造价值。有时企业也会找我们合作,大部分是希望能够提供直接的产品,这不是学术界目前能做到的。如果真做到这一步,那么企业可能不需要研发部门,但事实是不可能的。学校应该加强和企业之间的交互。我经常告诉学生要换位思考,对企业提出建议其实也是希望发挥他们的智慧来完善我们的成果。
(来自InForSec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