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丹巴县委宣传部 降初泽郎
梦想在砥砺奋进中实现丹巴县“十二五”发展成就综述
文/中共丹巴县委宣传部 降初泽郎
五年风雨兼程,五年砥砺奋进。硕果累累的“十二五”胜利收官,振奋人心的“十三五”号角吹响。
回望走过的“十二五”,是丹巴发展进程中风雨兼程、砥砺奋进的五年,是丹巴发展史册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五年来,在面对艰巨繁重的发展稳定任务和“8·9”东谷特大泥石流、“11·22”康定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情况下,县委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战胜了各种挑战,开创了经济较快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9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6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4.75%。
“百舸争流,破浪者领航;千帆竞发,奋勇者当先。”展望“十三五”,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催人奋进,加快发展时不我待。我们将始终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抓好“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大力实施脱贫奔康、依法治县、交通先行、产业富民、城乡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六大战略,围绕县委“12345”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补短板、强产业,确保到2020年与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二五”期间是丹巴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3211亿元,是2010年的1.96倍,年均增长1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7.4162亿元,是2010年的1.14倍,年均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625亿元,是2010年的2.23倍,年均增长17.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0.862亿元,是2010年的1.02倍,年均增长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94.05元,是2010年的1.73倍,年均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24元,是2010年的2.59倍,年均增长21%。
“小时候,家里实在太穷了,家里有三个姐妹,爸妈身体不好,能够养活我们就已很不容易。”桂花讲述着她的童年生活。近年来,因发展旅游,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生活也越来越好。“我们姐妹三人加上三个村民,做饭、烧水、打扫卫生,要从早上6点忙到晚上12点。”说起红火的生意,桂花笑得很开心。如今,“甲居三姐妹”每年接待万余人,纯利润突破60万元。2014年,全村旅游接待户达53户,辐射带动甲居二村、三村等周边兄弟村搞起了旅游民居接待,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解决就业1000余人,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不到600元发展到现在的上万元。如今“甲居三姐妹接待站”这个早已声名远扬的民居接待点品牌,正是丹巴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
五年来,丹巴县紧扣“一心、一廊、五区、一环线”旅游总体布局,打造中国乡村旅游示范县和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准确把握,细化举措,推动全域旅游战略落地。如今,丹巴已编制完成《丹巴县旅游发展规划(2014—2025年)》及党岭、甲居、中路景区详规,甲居创4A景区工作扎实推进。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们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让‘优先发展教育’成为全县人民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为,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和更多的投入,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充分体现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优质的、公平的义务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在全县教育发展大会上,丹巴县委书记陈天康掷地有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五年间,丹巴县共争取和投入各类资金2.7亿元,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75个,新建、改扩建校舍11.1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运动场2.5万平方米,新增教育用地200余亩。“一校一品”“爱国、守法、感恩”教育及高品质的“植入式”校园文化在各学校逐渐形成,学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文化育人水平极大提升。全县15个乡(镇)的学校全面实现光纤到校,计算机教室、RBL教室、电子备课室、LED显示屏、校园安全系统、主播教室、听课教室、远程师培室、校园电视台等走进校园。全县218个教学班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堂堂用。如今,学校越修越漂亮,教学质量越来越好,升学的孩子越来越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圆了入学梦……一项项教育民生工程的逐一建设,一位位受益学子,一张张师生与家长的笑脸,成为丹巴教育民生惠民的一个缩影。
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丹巴坐落在大渡河峡谷中。几代丹巴人矢志不渝、坚持不懈,以愚公移山之势,从大山中、河谷旁开凿出“世外桃源”远行的路,丹巴人交通攻坚,筑梦路上,从未停息。路通则达,路通则顺,路通则兴,交通建设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政府部门的重要使命。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州交通建设三年集中攻坚活动,丹巴交通人以“再筑天路,畅通丹巴”的崭新姿态全力打好一场交通建设“翻身仗”。
“十二五”期间,丹巴强力推进交通集中攻坚行动,省道211线、303线升级为国道,小丹、八丹路完成改造升级,瓦丹路复建工程基本贯通;新建通村通达工程175条、通村通畅工程47条、农村公路桥梁40余座;中路、革什扎通乡公路改造工程加快实施,全县通车里程达到1495公里,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极大改善。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五年来,丹巴县全力落实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健康甘孜2020”发展意见,县医院综合大楼、中藏医院、疾控中心和9个乡镇卫生院、95个村卫生室基本建成;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推进,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2.2%,分级诊疗、疾病防控、妇幼保健、人口计生工作水平明显增强。
如今,丹巴县已基本形成“1个龙头”“2个支撑”“3个纽带”“18个农牧区医疗网点”“40个中心村卫生室”“163个一般村(牧民定居点、社区诊所)卫生室”及“181个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联络站”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全县人民构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如今,老百姓可以轻松上医院。
暴雨肆虐、狂风呼啸,山洪泥石流从东谷乡二卡子沟咆哮而来,瞬间将沟壑两边的民房完全掩埋。当地受灾群众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个时刻——2014年8月9日2 时10分,东谷乡二卡子沟出现由暴雨诱发的特大泥石流灾害,并在此后的两小时内出现了大大小小的17次泥石流。
丹巴县域内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危险性大,暴雨诱发的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问题十分突出。面对如此脆弱的地质环境,面对接踵而至的灾害,正是由于全县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有效联动,创造了让1521名农牧民群众提前转移、成功避险,无一人伤亡的奇迹。
一直以来,丹巴坚持预防为主,工程治理和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思路,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更加完善,完成731处隐患点初步排查,落实监测人员702人;投资1200万元建成防汛抗旱指挥平台,初步建立了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机制;“投资1.96亿元,完成53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治理,避险搬迁群众796户,补助资金1469万元;投资1亿余元,实施25个“11·22”地震灾后重建项目。“8·9”特大泥石流预警避险成为全国同类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典范,全国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工作现场会在该县成功举办。
“十二五”期间,丹巴县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农牧业产业化工作,逐年加大对农牧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和扶持力度,使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牧业产业化原料基地向现代化、特色化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
现如今,丹巴县已初步形成了“一带一品、一沟一品”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布局,建成酿酒葡萄基地4500余亩,优质粮油、特色林果、中藏药材基地8万余亩,畜禽养殖基地61个,扶持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7家,发展专合组织58个,登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个。
“十二五”期间,丹巴县认真落实“全力支持大型、全面参与中型、全域规范小型”的水电开发思路,建成关州、吉牛、国如等中型电站,新增装机52.8万千瓦,在建装机25.5万千瓦,预计实现水电增加值3亿元。磨子沟电站已核准,巴底电站已上报封库令,丹巴电站、二瓦槽电站等11座电站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建成500千伏和汗牛、关州、国如220千伏输变电工程。2015年,水电开发完成投资5.86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68亿元。水电资源开发,不仅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也成为农村电网全覆盖的重要保障。
“对丹巴来说,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是补足农村发展短板,发挥乡村自然生态和旅游要素丰富优势,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确保农村地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十二五”期间,丹巴县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率达到29.08%,较2010年增加8个百分点。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建成嘉绒大桥主体工程、梭坡大桥、巴郎垃圾处理厂、供排水管网改造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旧城风貌改造有序推进,嘉绒新区初具规模,市政建设累计投资超过4亿元。建成牧民定居点7个,349户1523名牧民群众实现定居;完成42个省级新农村成片推进示范村和幸福美丽新村、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改造提升民居3250户;猴子岩电站格宗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完成分散安置39户159人。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展现着“宜居、宜商、宜游、宜业”美丽乡村的广阔前景。
穿行在丹巴县革什扎河、小金河畔的山村乡间,随处可见乡村道路两侧那一道道排列整齐的绿色长廊,还有那清澈见底的河水绕山穿行,仿佛步入人间仙境。
“十二五”期间,丹巴县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落实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1.2亿元,巩固退耕还林7.9万亩、封山育林1万余亩,新增森林面积3.2万亩,草原植被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83.7%和60.02%。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卫片执法严格落实,污水处理、河道采砂等环境问题整治力度不断加强,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到98%。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主要污染物排放基本达标,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建设,对打造旅游精品、实现旅游全域化的贡献率正在显现。
“十二五”期间,丹巴县各项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发放各类补助资金2亿元以上。新增就业223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五险”参保36199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9%、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7%,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高龄津贴制度全面实施,顺利通过“全省第四轮敬老模范县”省级验收。建成廉租房198套、农村危房改造7584户、藏区新居建设600户;完成安心工程286套、棚户区改造517套;完成灾后重建城乡住房24户,维修加固1018户。慈善、残联、红十字会等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募集善款750万元。
民生工程为全县各族群众带来了实惠。“党和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舒服”“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争取多活十几年”,这是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共同心声。
“十二五”期间,丹巴县大力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积极参加“西博会”“农博会”“非遗节”等对外交流、推介促销活动,丹巴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招商引资项目库优化充实,引进水电、旅游开发重点项目9个,到位资金37.3亿元。成都市成华区、青白江区,国土资源厅等省级部门,广东对口支援和东西扶贫协作成效明显,对口帮扶援助资金累计达1.13亿元,挂职培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316人次。
按照“强基础、立支柱、调结构、建基地、兴龙头、推科技、增效益”的扶贫思路,结合县情实际和州委“三化”联动发展路径,丹巴县摸清贫困村“家底”,把脉贫困原因,了解贫困户意愿,逐村逐户登记造册,制定《扶贫开发实施方案》。坚持把扶贫开发与新村建设、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相结合,投入5.73亿元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搬迁等重点项目139个、易地扶贫搬迁637户,9222名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27%下降到2015年的13.3%。完成54个贫困村、9286名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和复核工作。为推进“精准扶贫”重大战略部署,选派的“第一村支部书记”在全县181个行政村走马上任,带去了未来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喜讯……
(责任编辑/吕文锦 设计/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