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玥
[关键词]新闻报道;创新;重要性;方法
创新是电视新闻时代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本身的特性,广播电视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视新闻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因此,求“新”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发展的基础,是新闻永远不变的追求,是电视新闻节目永葆活力的“法宝”。当前,电视新闻的常态宣传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在创建良好经济发展环境、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如何使电视新闻宣传做到更加有的放矢、观点明晰,增强电视新闻的引导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就需要在创新报道形式上多下功夫。
首先要创造性地加强分析解读,体现新闻服务性。在日常的主旋律新闻报道,特别是经济报道中,往往多是展示成就、介绍经验,但对相关政策、经济现象的深度解读还有待加强。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要增加对主题报道的分析解读,不仅要展现“怎样好”,还要分析“为何好”和“如何更好”。采用组合式报道方式,以点+线+面结构,不仅呈现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和变化,还要将视角提升到全省、全国的高度。深入浅出,给观众详细解释某些专业性较强的经济问题,在全社会创造时不我待、只有争朝夕、全民关注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可以选择适当主题,做成“新闻+背景+访谈”的“经济新闻套餐”方式,将多种电视手段融入报道当中。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在重点报道中,就充分发挥十佳主持人、金话筒主播李莉的品牌效应,将《李莉专访》这一专栏常态化,打造成了龙视主旋律报道的一张名片。通过“名主持人专访名专家”的高端访谈,加强了对重大经济报道的深层次解读。
其次要创造性地推进“走转改”活动,体现新闻贴近性。多年的电视新闻宣传报道实践证明,用“走转改”的方式,能迅速有效地提升报道含金量,提升宣传影响力。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在日常报道中实现了经济报道要出新,用对比反映发展新变化。通过记者深入一线,切实展现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突破、新亮点,表现黑龙江省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百姓的生活因为大项目的逐一落成而获得改善。所有报道更加注重从小视角切入,以百姓故事为线索,展现项目建设为民服务、惠及民生的方方面面。在报道中记者寻找大项目、大工程当中的建设者、受益者,用人物的经历和故事展现建设成就。《新闻联播》中的民生报道都要见人,用故事反映生活百姓新幸福。农民种地时遇到哪些困难?政府帮助市民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些都需要记者深入一线,到田间地头、厂矿社区,去选取代表人物,挖掘真实故事,通过这些来展现黑龙江省社会全面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社会更加和谐的大背景。在创新报道方式上,还可创造性地尝试以记者的主观视角为切入点,以电视日记的方式跟踪记录事件的发生发展,强调影像的叙事,大量采用现场纪实来讲述新闻故事。让记者站在报道对象的角度去感受新闻事实,抓住关键细节讲故事,以小见大。真实、自然、亲切、现场感强、感染力强、可看性强。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让画面动起来,多拍摄人物眼神动作、展现情绪的变化。适当选题采用连续报道模式,突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故事做深做透,设置悬念,编后语为第二天的报道埋下伏笔。
第三,创新电视新闻报道方式还要创造性地实行项目制管理,体现联动宣传效果。当前,我们的电视新闻宣传报道还存在不同节目宣传口径差异性大,各节目组各自为战的情况。这就需要通过完善项目制管理的方法,整合报道资源,形成舆论强势。在重点报道中,发挥各节目不同优势特点,共同组成一个项目组,科学组织、分工合作。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新闻联播》节目发挥权威性、严肃性和战线协调力强的特点,统一宣传口径,发布最重要的官方信息、全面把握报道导向、确保省委最关注、地位最重要的新闻在《新闻联播》中主要位置播发,同时为其他节目提供正确宣传导向和权威部门声音;《新华视点》、《经济正前方》等节目发挥采访层次高、专业性强等特点,在重点报道中加强分析解读评论,提升报道主题的深度。新闻频道、都市频道各档民生新闻节目,发挥贴近性、可视性强的特色,将主题报道民生化、典型报道故事化、成就报道人物化,扩大了新闻传播效果。
最后,在当今新旧媒体融合时代,做好电视新闻的创新还要更好地提升电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深入调查类报道和强化新闻评论是将提高新闻节目收视的最有效办法。要鼓励记者进行调查性报道。深入调查是电视新闻确保权威性的重要前提。网络具有快捷迅速、碎片化、零散的特点,而传统媒体可以做到深入调查,深度解析。要在分配机制上对参与调查类报道的记者予以倾斜,因为其难度更大,面临的环境也更严峻,希望这些举措能更好地调动记者参与调查类报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强化新闻评论的力量。通过表达意见占据话语制高点,提高电视新闻的锐度,是电视新闻彰显权威性的需要。在即时互动和便捷沟通不及新媒体的情况下,电视评论的作用日显重要,独家的意见表达正日益成为传媒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