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磊++金园园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自媒体等新生媒体的出现,县乡级电视媒体的生存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的整体素质,成为了提升竞争能力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县乡级;电视媒体;信息传播;新闻采编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42-01
新闻报道是最能广泛反映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发展现状和最新成果的信息产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自媒体等新生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日益激烈,各媒体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发挥各自的优势,有四两拨千金的发力精神。
纵观当下传播业中的各媒体,都有其自身优势,其中电视媒体因其生动、直观、亲和力强,发挥着无以比拟的优势。电视观众能更直接、有效地感知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而极具逻辑性的编辑思想更能体现出电视的优势。同一个新闻事件,观众往往是在看到电视媒体上播出后,才会更加确信它的真实性,这也更加提高了观众对电视媒体的心理依赖性。县乡级电视媒体因为其地域特点、人口分布状况,更容易受到电视媒体的舆论影响,而电视媒体要想发挥其特有的优势,电视新闻采编人员才是提升的关键。
一、编辑是电视新闻的“指挥棒”
编辑思想决定了电视新闻的主旨和走向,编辑的责任事关重大。电视新闻编辑与报刊、广播编辑以及电视专题、文艺编辑相比,有其独特的工作方式,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高度的准确性和强烈的时效性,因而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是决定新闻报道成败与否的关键。在编辑工作中,如果未能发现并及时改正原稿中的知识性错误和伪科学成分,报道出去将贻害无穷。时代呼唤学者型的电视新闻编辑,呼唤能给广大观众带去真理和知识的电视新闻编辑。
二、记者是电视新闻的“灵魂塑造者”
有内涵、有棱角的新闻才有个性,才能站得住、叫得响、鹤立鸡群、抓人眼球、影响深远。这样的新闻报道体现了记者对新闻事件的独特见解和观点、敏锐的观察和思考、独特的视角和见地,体现了记者过硬的新闻素养、深厚的采访功底、对大局和政策的掌握能力。
在日常的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中,有个性、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闻凤毛麟角,大多充满匠气、缺少朝气和灵气,采访缺少“捉活鱼”的意识,新闻语言呆板乏味、公式化痕迹较重,记者的思想难得一见、立场模糊难辨、读之味同嚼蜡。就拿新闻标题来说,冗长空泛、字数过多、文不对题等现象屡禁不止,没有体现“眼”活文生色,“题”好胜千文的思想,个性更无从谈起,观众扫一眼标题就失去了观看新闻的兴趣。2010年8月,在莫尔道嘎林业局召开的东北内蒙古四大重点国有林区年会上,现场很多媒体只对会议召开情况进行了常规报道且内容千篇一律、缺少新意,唯有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独辟蹊径、视角独特、立意高远、从会中挖掘新闻亮点,从国家实施“天保工程”的角度看林业,刊发了有深度、有个性的独家报道。
三、后期制作是电视新闻的“加工厂”
后期制作对整个新闻的播出质量和收视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熟练使用多种编辑制作手法,做好新闻包装,提升新闻质量。目前,县乡级电视媒体使用的多为edius、大洋、苹果等制作软件,而且制作版本较低,所以包装能力有限,因此提高这一级别电视媒体的后期制作能力至关重要,制作人员的能力提高将会对整个电视新闻的收视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四、新闻采编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是电视新闻的“基础”
政治素养在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起着领跑的作用,同时,政治理论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创作水平,电视新闻除了各传媒的传播功能外,其本质上就是党的喉舌,为国家的改革发展鼓与呼。新闻媒体不但应注重记者个性化的培养,给记者最大限度的创造自由和工作空间,让其“自然”成长,而且要保护和激发新闻采编人员的个性发挥,不能按统一的模子、机关化的管理方式去要求和约束记者。然而目前为止,电视传媒尤其是县乡级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并不令人满意,由于新闻采编人员政治素养欠缺、编辑文化功能理论素养不高,一些县乡级电视台的新闻采访报道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政治导向上的错误,也存在一些宣传报道缺乏深度,不能及时反映时代特点的现象,收视的效果往往不好。
当前的电视新闻包括其他媒体的新闻普遍存在着“三贴近”不够、报道内容离领导很近、离百姓较远等问题,就林区新闻来说,部分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生活、思维乃至宣传方式逐渐形成了定式,多年不变的“四季歌”让记者的新闻神经有些麻木、新闻视野受到局限、宣传兴奋点逐渐减少,导致有棱角、站得住、叫得响的新闻少之又少。记者如果缺失个性和气质,报道的内容会千人一面,时间长了就会思想僵化、产生惰性、报道公式化,甚至连最基本的采访能力都会逐渐退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闻媒体的异军突起,有棱角的新闻才有市场、才有竞争力、才能抓住观众或读者的眼球。
作者简介:
邱 磊(1973-),男,汉族,内蒙古牙克石市,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编;
金园园(1979-),女,汉族,内蒙古牙克石市,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