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CSOL中国艺术课程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2016-06-22 05:47孙海平张海云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5期
关键词:书法教学模式

孙海平++张海云

【摘要】以“书法艺术的文化解读”为例,探寻MTCSOL中国艺术文化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从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有益的研究,以期达到通过艺术教学传授中国文化理念、哲学思想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中国艺术 书法 教学模式 文化思想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青岛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为QDY1402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99-02

教学模式是指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准化的教学或学习范式。它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乔伊斯等,2002)。国内学者一般把教学模式理解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黄甫全、王本陆,1998)。

我国学者十分关注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先后提出了汉语速成教学模式(崔永华)、集中识字教学模式(张朋朋)、汉语交际任务教学模式(马箭飞)等极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几年,随着对外汉语向汉语国际教育的转变,文化教学地位日益上升,然而目前关于汉语文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仍是凤毛麟角。

本研究试图探寻MTCSOL(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ther Languages的简称)中国艺术课的有效教学模式,提高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MTCSOL学生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储备和传播能力。本研究关于中国艺术课的教学模式设计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的教学目标

本研究将MTCSOL中国艺术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围绕一种主题性艺术文化事象,了解所涉及的相关历史知识,学习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因而需要明确:

MTCSOL 中国艺术课有别于现有的MTCSOL “中华才艺展示”课程,因为它不是为了传授具体的传统技艺,而是从宏观历史的角度来介绍如书法、中国画、陶瓷等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全面展示中国艺术的风采。

MTCSOL 中国艺术课有别于针对其他专业学生开设的中国艺术史课,它并非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MTCSOL学生学习中国哲学、美学等传统文化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聚焦于中国艺术背后所蕴含的哲学、美学等传统文化思想。

MTCSOL中国艺术文化课,从汉语国际推广的视域加以审视,是观注世界各国艺术与文化的一个平台,展现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间的关联性、差异性,引导学生以“他者的眼光”反观自身文化。

二、合理的教学环节

MTCSOL 背景下的中国艺术课,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MTCSOL学生包括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就目前情况来看,MTCSOL学生中的中国学生本科教育背景复杂多样,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学过历史、文学等课程,不具备应有的中国文化常识,为MTCSOL文化教学带来一定难度。留学生们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影响着他们对中国艺术与文化的理解。但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外国留学生,作为成年人,他们都具有较为成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有的还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因而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中国艺术与中国文化的本质和精髓具有可能性。

鉴于此,本研究试图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力争做到因“材”施教。以“书法艺术的文化解读”这一章节为例,本研究选择以“现象—知识—文化”为主导方法设计教学环节,选取当今生活中的书法现象,由此引导学生进入到该艺术文化事象;进而进入与书法有关的艺术常识、历史知识等学习阶段;最后揭示书法艺术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外国留学生来说,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知识是极为重要的。因而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偏重展示书法艺佳作,自然合理地引入关于中国文化的讲释。对中国研究生来说,拓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拓展文化教学的思路更为重要,因此教学中应偏重中国文化核心内涵的注解及其在现当代生活中的投射与影响。由此,笔者设计了“内外有别”的教学模式。

针对MTCSOL外国学生的教学环节,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你身边的书法。教师首先发问:当今生活中有哪些书法现象?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在中国的见闻回答:触目可见的商号牌匾、过春节时贴的春联、公园里老人用大拖把当笔以大地作纸进行书写兼健身、小孩子上辅导班学书法、旅游看到的崂山石刻、泰山石刻,等等。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书法艺术无处不在!在当今电脑普及的电子时代,人们很少用笔写字的情况下,书法仍然极为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进一步提问:这种独特的艺术,为什么能够如此广泛地得到人们的认可?因为它有深厚的历史根基,由此带入第二部分。

第二步,书法的历史。由现实生活中的书法事象,延伸至书法艺术的历史知识,介绍古代中国书法的角色和地位。如作为书写工具,书法在科举考试中的重要性和馆阁体的发展历程;作为艺术创作手法,历代书法名家对艺术的追求与创新。引导学生了解关于书法的艺术常识和历史知识。

第三步,书法中的文化。以书法史上的名家名作为线索,引领学生赏析佳作,进而学习书法之“艺”所蕴含的中国之“道”。如“书圣”王羲之的“不激不厉、中和之美”,颜真卿的“书如其人”,邓石如“计白当黑”的传统美学思想、傅山“以丑为美”的审美突破等。教师讲解书法艺术的文化本质,并将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进行适当比较,如碑派的兴起在书法史的作用与抽象派在西方美术史上的地位比较。

对于中国学生,由于绝大多数人对书法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并不陌生,教学环节中可做如下尝试:变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参与、以学生为主的讨论式,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和书籍,了解书法的发展历程和其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做好充分的预习。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教学思路,以达到由浅入深、透过“艺术现象”看“文化内涵”的教学目的。endprint

课堂上,师生角色对换,交由学生来主持教学,并分组发起讨论,寻求最佳教学设计。这样既可帮助学生完成书法艺术的学习,拓深对中国文化核心内涵的理解,又使学生有机会进行文化课的教学实践,拓寻解析各种文化现象传播中国文化的思路。

三、灵活的教学手段及完整的评价体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研究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的不同,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

将现代化教学设施引入课堂,利用多媒体辅助艺术教学,是丰富艺术文化课程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视觉、声音、动画等多元化信息的传递,可极大丰富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有效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增强艺术文化课程的吸引力。不仅如此,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还能够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原本较为枯燥乏味的文化理论,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作品赏析、名家介绍、文化解读等环节紧密结合,有效弥补教师自身艺术素养的不足。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本研究结合MTCSOL的专业特点,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一言堂”的讲授方式,增加课堂互动性。利用问题巧妙启发外国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回答,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鼓励中国学生转换角色,大胆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国艺术与文化的理解。

无论以何种形式组织教学,评价检测这一环节是不可忽略的。本研究的评价体系包含三个部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话题讨论中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以此判断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接受程度,做出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环节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学习报告。包括对书法文化的理解、自己国家相关文化事象的介绍。通过学生提交的文字报告,可以了解其对书法文化事象的理解程度,以此来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还可进行自己国家的相应文化事象与书法文化的对比,寻找各国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期末时,设计一份关于中国艺术文化的试卷,进行教学检测。这是通过考试的方法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了解教学方案是否合理有效,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有利于对教学安排、教学方案等进行回顾与反思,改进不足之处。

四、余论

本研究采用“艺术事象—历史知识—文化内涵”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实现了“书法的国际教育就是应该把中国文化理念、哲学思想和书法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的教育理念(李刚田,2010)。作为MTCSOL文化教学的一种新思路,由中国艺术课承担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既可避免现有“中华传统才艺展示”课程的“浅”,又可避免纯粹中国文化理论课程的“深”,大大提高文化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09(3)endprint

猜你喜欢
书法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诗书画苑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