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分权、市场分割与碳排放

2016-06-22 20:10陆远权张德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年6期
关键词:碳排放

陆远权 张德钢

摘要中国有着庞大的环境管理队伍以及巨大的国内市场, 科学的环境管理制度以及高度一体化的国内市场将深刻改变碳排放格局,然而,已有研究对于这些影响碳排放的体制性因素既缺乏足够的理论分析也缺乏实证检验。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环境分权和市场分割影响碳排放的理论机理,并提出了三个理论假设,进一步地,本文以环境管理人员在不同层级政府的配置衡量环境分权度,以相对价格法衡量市场分割程度,基于1995-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从实证层面检验了环境分权和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环境分权和市场分割都显著地加剧了碳排放,原因在于分权的环境管理体制安排扭曲了激励,无法对碳排放形成真实有效的约束,而市场分割则恶化了碳排放在区域间的配置效率。同时,环境分权与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共同影响作用上存在互补效应,即环境分权程度越高,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负面影响效应越大,反之,市场分割程度越高,环境分权对碳排放的负面影响效应也越大。这主要是由于环境分权与市场分割是地方政府一对互补的策略行为,在环境分权较高的地区,地方政府进行市场分割的能力越强,而在市场分割较高的地区,地方政府争取环境事务管理权的动力越强。因此,在既定的碳排放约束下,中央政府一方面需要适度集中环境事务管理权限,进一步优化环境事务管理机构设置以及人员队伍在不同层级政府间的配置,提高对碳排放的管控效率,另一方面需要打通省际壁垒,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优化碳排放的区域配置,提高碳排放效率。

关键词环境分权;市场分割;碳排放;互补效应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6)06-0107-09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6.014

碳排放作为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产生的温室效应所诱发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低碳式经济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1]。中国向世界承诺在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为实现这一减排目标,显然需要有效的政府监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大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改革,构建起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制度环境,而环境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又在于环境保护职能在不同级次政府间的合理配置,也就是要确定合适的环境分权水平。那么,中国目前的环境分权程度如何?环境分权又是如何影响碳排放的呢?据我们所知,虽然国内学者关于碳排放研究的文献较多,但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环境分权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因此,本文拟在这方面有所贡献。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尚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控制碳排放的同时,需要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这就要求除了构建起强有力的环境管理制度外,还需要进行有效的市场化改革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中国有着巨大的国内市场,如果能够高效的配置碳资源,必然会大幅提高碳排放效率,然而遗憾的是,众多研究显示中国不同地区间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那么,市场分割是否是造成碳排放效率低下的原因呢?这是本文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综上,本文的研究对于如何从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和区域市场整合入手来有效降低碳排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从现有文献来看,对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的测算以及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关于碳排放测算的研究又主要包括碳排放总量的测算、碳排放绩效的测算以及碳排放区域差异的测算[2-4]。在有关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中,大多数研究认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进步、国际贸易以及城市化等对碳排放具有重要影响[5-9]。上述因素诚然会影响碳排放,然而,忽视影响碳排放的制度性因素,将难以从根本上控制碳排放,在当前的策略减排困境下,尤其需要破解造成碳排放高居不下的制度障碍。中国有着庞大的环境管理队伍以及巨大的国内市场,科学的环境管理制度以及碳排放在区域间的有效配置将深刻改变碳排放格局,有鉴于此,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环境分权和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以期揭示影响碳排放的体制性因素。

1.1环境分权对碳排放的影响

根植于财政分权理论的环境联邦主义理论认为环境保护职能在不同级次政府间进行合理配置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而究竟选择怎样的环境职能划分需要综合权衡环境事务的外溢性和地区差异性两个因素,Oates[10]认为当外溢效应明显时,环境政策应该由中央政府制定,当地区差异性明显时,环境政策应该由地方政府制定。Banzhaf & Chupp[11]发展了一个理论模型进一步讨论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环境政策效应,他们认为环境政策的选择与减排的成本曲线形态有关,当减排的边际成本为递增的凸函数时,中央政府的环境政策效应优于地方政府的环境政策效应,也即减排的成本曲线的凹凸性是环境政策选择时应该考虑的第三个因素。本质上讲,Oates以及Banzhaf & Chupp讨论的是环境集权与分权管理的问题,由此可见,能否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环境管理体制的选择至关重要。在中国,对于集权和分权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领域,并认为经济分权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而,GDP锦标赛的竞争机制使得地方政府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进而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基于此,一些研究得出了经济分权造成环境污染的结论,但这种理论逻辑忽视了从环境管理制度本身考察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事实上,伴随着经济分权的体制改革,环境公共服务供给责任也随之向地方政府转移,并逐渐形成了环境事务管理的分权体制安排[12]。虽然,相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地方政府获取本地信息的能力更强,分权的环境管理体制有利于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通盘考虑,选择成本较低的方案治理环境污染,然而,一些研究表明分权的环境管理体制不仅不利于环境污染治理,反而容易导致地方环境管理部门与地方企业形成合谋,构筑起地方保护主义壁垒,甚至配合本地企业隐瞒真实的环境污染情况、瞒报环境污染事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13-14]。对于二氧化碳这种具有地区外溢性且短期污染危害不明显的排放物而言,在分权的管理体制下则更容易产生过度排放。基于此,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分权的环境管理体制不利于降低碳排放。

1.2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影响

市场分割是指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限制资源、要素、产品在地区间的流动,众多研究表明中国省区间存在十分严重的市场分割,但近年来呈现了一定的融合倾向[15-17]。目前,学术界关于市场分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分割的测度、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8-20]。然而遗憾的是,已有研究往往忽视了市场分割的碳排放效应。从理论上讲,市场分割至少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碳排放。第一,市场分割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渠道影响碳排放。吴振信[21]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级次较低是造成碳排放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然而,产业结构并不会自动实现升级,一般而言,产业结构升级源于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的发挥,市场分割所产生的地方保护主义,使得不同地区不会基于比较优势从事生产活动,资源在区域和行业间的低效率配置,诱发对低端要素的结构性依赖,造成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从而导致单位GDP碳排放居高不下。第二,市场分割通过能源利用效率渠道影响碳排放。碳排放直接源于能源消费,一些研究表明能源禀赋相对充裕的地区碳排放强度更大,并认为这是由于能源禀赋相对充裕的地区容易形成能源依赖[22],然而,实际上这只是表象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市场分割扭曲了资源配置,从而造成全要素能源效率损失[23]。第三,市场分割通过改变企业竞争行为影响碳排放。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但在市场分割的环境中,企业可以享受来自地方政府的保护,没有动力加大R&D投入,阻碍了技术进步,低碳环保的生产技术出现缓慢,此外,市场分割还降低了知识和技术在地区间的传播速度,抑制了绿色技术的推广进程。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本文的第二个研究假设。

H2:市场分割不利于降低碳排放。

1.3环境分权和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共同影响效应

综合H1和H2,我们不禁要问,环境分权与市场分割在共同影响碳排放上是否存在互补效应呢?也就是说环境分权程度越高的地区,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负面效应越严重,反之,市场分割程度越高的地区,环境分权对碳排放的负面效应也越严重呢?一般而言,在环境分权程度越高的地区,地方政府的环境管理自主权也越高,此时,地方政府对环境事务的管控能力越强,也更容易对环境污染数据进行修改调整,甚至形成政企合谋,这种基于地方保护的合谋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分割,相应地,碳排放也严重。反之,市场分割越严重的地区,地方政府往往会对环境事务管理展现出更加积极的姿态,通过向中央索取更多的环境管理权限,增强对污染的管控。环境分权和市场分割的相互强化必然会加剧碳排放。由此,本文提出第三个研究假设。

H3:环境分权与市场分割对碳排放存在互补效应,环境分权程度越高,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负面影响效应越大,反之,市场分割程度越高,环境分权对碳排放的负面影响效应也越大。

2计量模型、指标度量及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2.1计量模型

2.2指标度量

2.2.1碳排放的测算

本文的核心任务是考察环境分权和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影响,因此,准确的测算碳排放十分重要。从现有文献看,对碳排放的测算都是通过的对主要能源消费量乘以相应的碳排放系数得到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给出了碳排放的参考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CO2=∑7[]i=1CO2=∑7[]i=1Ei×NCVi×CEFi (5)

其中:CO2表示碳排放总量,分别来源于煤炭、天然气、焦炭、燃料油、汽油、煤油和柴油燃烧排放,E代表初级化石燃料的消耗量,NCV为平均低位发热量,CEF为IPCC(2006)提供的碳排放系数。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

通过1996-2013年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可以获得历年煤炭、天然气、焦炭、燃料油、汽油、煤油和柴油消费量,利用上述公式便可计算出各省市历年的碳排放量,为剔除经济规模因素,我们利用测算得到的各地区碳排放数据除以相应的GDP值,得到单位GDP碳排放量,这是本文最终用来衡量地区碳排放的指标。

2.2.2环境分权的测度

由于选择环境分权的代理指标十分困难,已有研究大多采用财政分权作为环境分权的代理指标,然而,环境保护事务的特殊性决定了财政联邦主义无法也不可能替代环境联邦主义,只有依据环境事务的内在逻辑,构建直接度量环境分权的指标体系,才能够全面客观揭示环境分权背后的效应机理。祁毓[12]建议用环境机构人员分布数据来衡量环境分权,一方面环境机构的设置以及环境事务管理人员的配备是中国政府体制的一个缩影,环境管理人员在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划分是环境管理的核心,另一方面环境分权属于管理分权,人员分布更能体现环境管理的本质,此外,采用人员分布来衡量分权也是国际通行做法。计算公式如下:

edit=leit/lpitnet/npt (6)

其中:ed表示环境分权,le表示地方环保系统人员数,ne表示全国环保系统人员数,lp表示地方人口数,np表示全国人口数。

通过1996-2013年的《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中国统计年鉴》可以获得历年各个省市环保系统人员数、全国环保系统人员数、各地区人口数以及全国人口数,利用上述公式便可计算出各地区的环境分权度。

2.2.3市场分割的测度

计算市场分割指数的方法较多,包括生产法、贸易法、价格法、经济周期法以及市场调查法五类,本文采用价格法,以各地区间的相对价格信息来衡量市场分割程度,桂琦寒[26],陆铭[15]44-45,毛其淋[27]等均采用了价格法度量市场分割程度。采用价格法计算市场分割指数的方法如下:

首先,构建一个三维(t×m×k)面板数据,其中t为时间,m为地区,k为商品。通过搜集1995-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除西藏、海南和重庆外的28个省、市9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便可获得时间、地区和商品三个维度(18×28×9)的原始数据。

其次,计算相对价格绝对值|ΔQkijt|,考虑到本文的原始数据是商品零售价格的环比指数,因此可以采用价格比的对数一阶差分的形式来方便地度量相对价格,定义:

ΔQkijt=In(pkit/pkjt)-In(pkit-1/pkjt-1)

=In(pkit/pkit-1)-In(pkjt/pkjt-1)(7)

这样由样本中的1995-2012年(共18年)378对省市组合9类商品的数据可以计算得到61236个差分形式的相对价格|ΔQkijt|。

为了更准确地度量特定市场的整合程度,我们还需要剔除|ΔQkijt|中由商品异质性导致的不可加效应。具体做法为:假定|ΔQkijt|=ak+εijk,其中ak为第k类商品自身的某些特性所引起的价格变动,εijk与i、j两地区特殊的市场环境相关,为消除固定效应ak,可采用去均值的处理方法。令qkijt=|ΔQkijt|-|ΔQ—kijt|=(ak-a—k)+(εijk-ε—ijk),其中|ΔQ—kijt|为378个差分序列|ΔQkijt|的平均值,这样便只保留了只与地区间的市场分割因素和一些随机因素有关的信息qkijt。

最后,计算每两个地区9类商品的相对价格波动qkijt的方差var(qkijt)。进而计算样本期间378对省市组合的相对价格方差,并将378对省市组合的相对价格方差按照省市合并,这样便得到各省市与全国其他省市的市场分割指数。var(qknt)=∑i≠jvar(qkijt)/N,其中,n表示地区,N表示合并的省市组合数目。上述的测算过程共得到504(=28×18)个观测值。

2.2.4其他控制变量

人口规模(P),采用地区年末人口数除以行政区划面积来衡量。经济因素(A),采用以1995年为基期的GDP平减指数平减后的真实人均GDP衡量。技术因素(T),采用地区专利授权数量来衡量。产业结构(S),采用第二产业占比来衡量。对外开放(open),采用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外商直接投资(fdi),采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能源消费结构(es),采用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来衡量。财政支出分权(fd),采用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占全国人均财政支出的比重来衡量。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以及《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2.3数据的统计性描述

为了与本文的计量模型保持一致,同时也为了消除异方差,对所有变量都进行了自然对数处理。各变量的统计性描述见表2。

3实证结果及分析

3.1回归结果及分析

对模型(3)采取最小二乘估计,将结果报告在表3中,为了选择合适的估计模型,我们分别给出了混合回归、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估计结果,并报告在表3的列(1)、(2)、(3)中。可以看出,面板设定的F检验表明存在十分显著的个体效应,B-P-LM检验进一步显示随机效应优于混合回归,而Hausman检验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模型我随机效应的原假设,因此,应该选择固定效应进行回归分析。接下来,我们对列(3)的固定效应回归结果进行分析。

从环境分权对碳排放的影响来看,环境分权的估计系数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和图1中描述的相关关系相吻合,表明环境分权程度越高,碳排放强度越大,这意味着赋予地方政府更大的环境管理权可能是造成碳排放加

剧的体制因素。尽管经济分权调动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但环境分权对于碳排放的影响却是负面的,表明环境管理权限并不适合像经济分权那样过多的赋予给地方政府。图1描绘了1995-2012年我国环境分权程度的演进,可以看出,环境分权呈现降低的长期趋势,也就是说我

国环境管理权限逐渐在向中央集中,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环境管理集权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性,随着环境管理权限向中央集中,碳排放将得到进一步有效治理。

从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影响来看,市场分割的估计系数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市场分割的确不利于降低碳排放。正如前文分析的那样,市场分割之所以会对碳排放产生负面影响,是由于市场分割降低了碳排放在不同地区间的配置效率、阻碍了低碳环保技术创新造成的。这一实证研究结论为碳排放的治理提供了另一条路径,即可以通过破除市场分割,促进区域市场整合、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来降低碳排放。我国的国内市场规模十分巨大,如果能够有效降低市场分割,必将极大的提高碳排放效率。我们将1995-2012年的市场分割演进情况描绘在了图1中,不难发现,我国市场分割程度也呈现出了下降趋势,这对于降低碳排放是一个有利信号。

就其他控制变量而言。人口密度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表明人口密度的提高有利于降低碳排放。人均GDP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碳排放强度会逐渐降低。技术进步的回归系数也显著为负,表明技术进步的确促进了碳排放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意味着以第二产业占比过高是造成碳排放强度过大的原因之一。对外开放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表明二者同碳排放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能源结构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利于降低碳排放。财政支出分权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意味着财政支出分权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碳排放。

为检验环境分权与市场分割是否存在互补效应。我们对模型(4)进行回归,并将结果报告在表3的第(4)列,结果显示,环境分权与市场分割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为0.070,且在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环境分权与市场分割在对碳排放的共同影响效应上的确存在互补关系,即环境分权水平较高时,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负面影响越严重,反之则反是。

3.2稳健性检验

考虑到环境分权和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时滞效应,因此,我们采用碳排放的当期值对所有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值进行回归,以便于缓解联立性内生问题,并将结果报告在表3的第(5)和第(6)列中。同列(3)和(4)对比可以发现,环境分权、市场分割以及环境分权和市场分割的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依然显著为正。其他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也基本相同,表明本文的估计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3.3环境分权与市场分割互补效应的进一步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环境分权与市场分割之间的互补效应,我们借助门槛回归模型,采取如下检验策略:在检验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影响是否随着环境分权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时,我们以环境分权作为门槛变量,检验在不同环境分权区间,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同样,在检验环境分权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是否随着市场分割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时,我们以市场分割作为门槛变量,检验在不同程度的市场分割区间,环境分权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根据门槛回归的原理建立如下的回归模型:

yit=αi+ΦX+θ1thritI(qit≤γ)

+θ2thritI(qit>γ)+εit (8)

其中:y为碳排放,X为控制变量,thr为解释变量,q为门槛变量,I(·)为示性函数。

面板门限模型是一种非线性模型,其估计过程如下:首先直接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8)进行估计,通过对所有可能的门槛值γ进行迭代,得到使得残差平方和最小的γ作为门槛估计值γ^,此时对应的残差平方和、残差的方差以及门槛估计值分别为:S1(γ)=e^′(γ)i·e^i(γ)、σ^2=e^′(γ)i·e^i(γ)/N=s1(γ)/N、γ^=arg ains1(γ)。在得到可能的门槛估计值γ^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检验门槛效应是否显著,门槛效应检验的原假设为:θ1=θ2,备择假设为:θ1≠θ2。若原假设成立,则模型退化为线性模型,反之,则应该采用门槛模型。令s0和s1分别为原假设和备择假设下的残差平方和,可以构造出拉格朗日乘数(LM)检验的F统计量:F(γ),=(s0-s1(γ^))/σ^2根据相应的P值则可判断门槛效应的显著性。此为单门槛模型的估计过程,如果存在多重门槛,估计原理类似,在此不做赘述。

首先,我们以环境分权作为门槛变量,来考察不同环境分权水平下,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从表4的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来看,环境分权存在三重门槛效应。进一步地,我们将以环境分权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模型估计结果报告在表5中,可以发现,随着环境分权水平的提高,市场分割的回归系数是不断增大的,表明环境分权程度越高的地区,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负面效应越大。

接下来,我们以市场分割作为门槛变量,来考察不同市场分割水平下,环境分权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从表6的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来看,市场分割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进一步地,我们将以市场分割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模型估计结果报告在表7中,可以发现,随着市场分割程度的提高,环境分权的回归系数也不断增大,表明市场分割程度越严重,环境分权对碳排放的负面效应也越大。

上述实证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环境分权与市场分割在对碳排放的共同影响效应上存在互补效应。为什么环境

分权与市场分割之间存在互补效应呢?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环境分权程度越高的地区,地方政府的环境管理自主权也越大,如果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施以GDP为单一标准的绩效考核,那么,在环境自主管理权限越大的地区,环境污染越容易为经济发展让路,甚至与本地企业产生合谋行为,瞒报污染排放数据,隐瞒环境违法行为,而这种合谋行为增加了外地企业的进入壁垒,进而加剧市场分割,相应地,碳排放也越严重。同理,在市场分割程度较高的地区,存在着更加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而为配合这种保护主义,地方政府更倾向于通过向中央政府索取更多的环境管理权限,表现出对环境事务管理的“积极”姿态,以实现其维护市场分割的目的,由此可见,环境分权与市场分割存在相互强化的互补效应,而这种互补效应十分不利于碳排放的有效控制。

4结论及建议

在既定的碳排放目标约束下,通过选择科学的环境管理体制和市场化的碳排放优化配置,构建起控制碳排放的制度环境十分必要。基于此,本文利用1995—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环境分权、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①环境分权显著地加剧了碳排放,原因在于分权的环境管理制度安排容易造成激励扭曲和约束不足,无法对碳排放形成有效约束。②市场分割显著地加剧了碳排放,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分割恶化了碳排放在地区间的配置效率,导致了高强度的碳排放。③环境分权与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共同影响效应上存在互补效应,环境分权程度越高,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负面影响越显著,同样,市场分割程度越严重,环境分权对碳排放的负面影响也越严重。

以上研究结论蕴含着这样的政策含义:①对于环境事务管理而言,不宜过多的配置给地方政府,而应该适当地向中央集中,但与此同时,中央政府也应该承担与之对等的环境支出职责。可喜的是,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了环境集权管理的必要性,近年来,环境管理正呈现出向中央集中的趋势,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环境事务管理机构设置以及人员队伍在不同层级政府间的配置,提高对碳排放的管控效率。②在既定的碳排放约束下,为提高碳排放效率,需要打通地区壁垒,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区域市场整合,真正发挥我国的市场规模优势。虽然,近年来我国在促进区域市场融合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内市场分割程度在不断减弱,但正如已有研究显示的那样,地方政府选择市场分割是一种占优策略下的博弈均衡,要真正打破市场分割,建立起大一统的国内市场,中央政府还需进一步从制度构建和激励机制着手,改变地方政府的策略行为,使之主动放弃市场分割,积极融入国内整体的分工体系。

(编辑:刘呈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克中,王娟,崔小勇. 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碳排放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2011(10):65-75. [ZHANG Kezhong, WANG Juan, CUI Xiaoyong.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bon emission[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1(10):65-75.]

[2]杨骞,刘华军.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解及影响因素: 基于1995-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5):36-49+148. [YANG Qian, LIU Huajun. Regional differences decomposition in Chinas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95 to 2009[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12(5):36-49,148.]

[3]刘明磊,朱磊,范英. 我国省级碳排放绩效评价及边际减排成本估计:基于非参数距离函数方法[J]. 中国软科学,2011(3):106-114. [LIU Minglei, ZHU Lei, FAN Ying.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estimation of marginal abatement cost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in China: based on the method of nonparametric distance function [J]. China soft science, 2011(3):106-114.]

[4]曹珂,屈小娥. 中国区域碳排放绩效评估及减碳潜力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8):24-32. [CAO Ke, QU Xiaoe. A 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carbon emissions and its potential for carbon reduction in China [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24(8):24-32.]

[5]李锴,齐绍洲. 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J]. 经济研究,2011(11):60-72,102. [LI Kai, QI Shaozhou. Trade openness,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China [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1(11):60-72,102.]

[6]李凯杰,曲如晓. 技术进步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 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2(6):51-58. [LI Kaijie, QU Ruxiao. The impact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J]. China soft science,2012(6):51-58.]

[7]林伯强,姚昕,刘希颖. 节能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战略调整[J]. 中国社会科学,2010(1):58-71,222. [LIN Boqiang, YAO Xin, LIU Xiying. Chinas energy strategy adjustment under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constraints[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0(1):58-71,222.]

[8]查建平,唐方方,别念民. 结构性调整能否改善碳排放绩效?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11):18-33. [ZHA Jianping, TANG Fangfang, BIE Nianming. Can structural adjustment improve carbon emissions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s provincial panel data [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2012(11):18-33.]

[9]鲁万波,仇婷婷,杜磊. 中国不同经济增长阶段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 经济研究,2013(4):106-118. [LU Wanbo, QIU Tingting, DU Lei. 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3(4):106-118.]

[10]OATES W. A reconsideration of environmental federalism[R]. Washington D.C.: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2001.

[11]JACOBSEN G D, KOTCHEN M J, VANDENBERGH M P. The behavioral response to voluntary provision of an environmental public good: evidence from residential electricity demand[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12, 56(5):946-960.

[12]祁毓,卢洪友,徐彦坤. 中国环境分权体制改革研究:制度变迁、数量测算与效应评估[J]. 中国工业经济,2014(1):31-43. [QI Yu, LU Hongyou, XU Yankun. A study on the reform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system: the system changes, the calculation and the effect evaluation[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4(1):31-43.]

[13]梁平汉,高楠. 人事变更、法制环境和地方环境污染[J]. 管理世界,2014(6):65-78. [LIANG Pinghan, GAO Nan. Personnel changes, legal environment and loc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J]. Management world, 2014(6):65-78.]

[14]聂辉华, 李金波. 政企合谋与经济发展[J]. 经济学(季刊), 2006,6(1):75-90. [NIE Huihua, LI Jinbo. Collusions between governments and firm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2006, 6(1):75-90.]

[15]陆铭,陈钊. 分割市场的经济增长: 为什么经济开放可能加剧地方保护?[J]. 经济研究,2009(3):42-52. [LU Ming, CHEN Zhao.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segmentation market: why the economic opening may worsen regional protectionism? [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9(3):42-52.]

[16]赵奇伟, 熊性美. 中国三大市场分割程度的比较分析:时间走势与区域差异[J]. 世界经济,2009(6):41-53. [ZHAO Qiwei, XIONG Xingmei.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hree major markets segmentation degree in China: time trend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J].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2009(6):41-53.]

[17]刘小勇. 市场分割对经济增长影响效应检验和分解: 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 经济评论,2013(1):34-41. [LIU Xiaoyong. The validity examination and the decomposition of market segmentation impacting on economic growth: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spatial panel model[J]. Economic review,2013(1):34-41.]

[18]余东华,刘运. 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测度与辨识: 基于方法论的文献综述[J]. 世界经济文汇,2009(1):80-93,49. [YU Donghua, LIU Yun. Measurement and identification of local protection and market segmentation:a literature review based on methodology[J]. World economic papers,2009(1):80-93,49.]

[19]郭勇. 国际金融危机、区域市场分割与工业结构升级: 基于1985-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13(1):19-31. [GUO Yong.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regional market segment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from 1985 to 2010[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2013(1):19-31.]

[20]邓明. 中国地区间市场分割的策略互动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14(2):18-30. [DENG Ming. A study on the strategy of the regional market segmentation in China[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4(2):18-30.]

[21]吴振信,谢晓晶,王书平.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基于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J]. 中国管理科学,2012(3):161-166. [WU Zhenxin, XIE Xiaojing, WANG Shuping.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carbon emissions:based on Chinas inter provincial panel data [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12(3):161-166.]

[22]张翠菊,张宗益. 能源禀赋与技术进步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效应[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9):37-43. [ZHANG Cuiju, ZHANG Zongyi. The spatial effect of energy endowment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on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China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25(9):37-43.]

[23]师博,沈坤荣. 市场分割下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基于超效率DEA方法的经验分析[J]. 世界经济,2008(9):49-59. [SHI Bo, SHEN Kunrong. Chinese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based on market segmentatio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super efficiency DEA method [J].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 2008(9):49-59.]

[24]EHRLICH P R, HOLDREN J P. Impact of population growth.[J]. Science, 1971, 171(11):N/A.

[25]DIETZ T,ROSA E A. Rethink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population, affluence and technology[J].Human ecology review,1994,1(1): 277-300.

[26]桂琦寒,陈敏,陆铭,等. 中国国内商品市场趋于分割还是整合:基于相对价格法的分析[J]. 世界经济,2006(2):20-30. [GUI Qihan, CHEN Ming, LU Ming, et al. Chinas domestic commodity markets tend to split or integrat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ve price method [J].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 2006(2):20-30.]

[27]毛其淋,盛斌. 对外经济开放、区域市场整合与全要素生产率[J]. 经济学(季刊),2012(1):181-210. [MAO Qilin, SHEN Bing. Economic opening, regional market integration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J].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2012(1):181-210.]

Abstract

China has hug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eam and large domestic market. Scientific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high integration of the domestic market will change the pattern of carbon emissions profoundly. However, current research on institutional factors to affect carbon

emissions,lacks en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test. So,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the impact on carbon emissions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and market segment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ree theoretical hypotheses are put forward. Furthermore, an empirical study is conducted to t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market segmenta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based on Chinas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95 to 2008;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is measur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environmental agency staff among different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 segmentation is measured by relative pri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and market segmentation significantly aggravate carbon emission, because the arrangement of decentraliz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distorts incentives leading to ineffective carbon restriction, while market segmentation deteriorates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carbon emissions among regions. Meanwhile, there is a complementary effect between the two. It means that the higher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is, the greater negative impact of market segmentation on carbon emissions is; conversely, the higher market segmentation is, the greater negativ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on carbon emissions is.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and market segmentation is a pair of complementary strategies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if an area has higher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the local government will enjoy stronger power to segment market; if an area has higher market segmentation, its local government will have greater momentum to strive for administrative privileges of environmental affairs. Therefore, under the established constraints of carbon emissions, on the one h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needs to centralize the administrative privileges of environmental affairs moderately, and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environmental affairs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environmental agency staff among different levels of government, so as to improve the control efficiency of carbon emiss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should break down provincial barriers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market integr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arbon emission.

Key words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market segmentation; carbon emission; complementary effect

猜你喜欢
碳排放
排放水平信息不对称下低碳认证影响研究
区域冷热电联供与分布式能源研究
企业碳排放财务会计分析
济南市公共交通低碳发展路径探索
新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新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研究
重庆市碳排放现状及低碳发展路径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关于黄冈市浠水散花临港经济开发区碳排放量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