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真性情,不做作

2016-06-22 07:37杨民仆
时代青年(上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浔阳真性情陶渊明

杨民仆

生前,天下人只知道他有骨气;死后,他成超一流的诗人,连千古才子苏东坡也是他的“死忠粉”。

南朝诗人大多穿着华贵的衣服,游走在园林亭台,在胭脂气味里,听着琴瑟悠扬、笙箫吹断。但有一个诗人,穿着粗服布鞋,漫步在田野垄埂,在菊花清香里,看着炊烟升起、麦浪千重。他最大的乐趣是喝酒,不醉倒不停杯。

他就是陶渊明。

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死于宋初,但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东晋,所以被称为东晋诗人。他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陶侃。小时候家境殷实,但到他8岁时,父亲去世,渐渐穷困。

从20岁开始走上仕途,他的领导有桓玄、刘裕,两个人都曾登基称帝,他如果跟在后面好好混也会出人头地。但他终究不是当官的料,在哪里都做不长,不停地跳槽。405年,40岁的他浮沉官场20年,越混越惨,最后一次出来做官,任彭泽县令。

一天,上级派督邮下来检查工作。这些人都是吃拿卡要惯了,每次回去满载而归。一到彭泽县,就让人通知陶渊明,穿好官服、备好礼品,否则就等着吃苦头。陶渊明忍无可忍,留下了千古名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随即交出官印,飘然回乡种田去了。其实,他上任才8个月。

回乡之后,他写下了著名的辞职报告《归去来兮辞》,大意是:田园那么美,还是回去吧。

回到浔阳后,过了3年,他家失火,房子全烧了,被迫搬家,生活更困难了。又过了3年,朝廷下诏让他复出,职务是著作佐郎。陶渊明说身体不好,委婉拒绝。直到去世,他再没有回到官场。

427年,刚刚调到江州做刺史的檀道济仰慕他的名声前来拜望,这时陶渊明已经病重,卧床多日,穷得没有饭吃。

桓道济对他说:贤明的人处世,如果天下无道就归隐山林,如果天下有道就出世为官。现在天下昌明,你何必自苦到这种地步呢?

陶渊明答:我哪敢说自己是贤人。

桓道济赠送给他肉,陶渊明没有收下。同年,病逝。

为人,真性情够豪爽

陶渊明为人最大的特点是:真性情,不做作。

他一生离不开酒,无论谁来做客,他只要有酒,就拿出来一起喝。如果他先喝醉了,就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

一次他在酿酒,一位官员来看他。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滤酒,滤完之后,仍然把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陶渊明有一张琴,不仅破破烂烂,还没有琴弦。但每到饮酒聚会的时候,他就拿出来,一边喝酒,一边做出弹琴模样,陶醉其间,自得其乐。周围的人都击节附和,似有琴声。

他的朋友当中,有三个名人。

第一个是高僧慧远,他当时在浔阳庐山,不管什么达官贵人,送人不过东林寺前的虎溪。传说有一次,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来拜访他,三人谈得非常投机。慧远送别时,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突然听到山中似有虎啸声起,慧远才一惊,原来已经越过虎溪界限了,三人相视大笑。后人就在他们分手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三笑亭”。

第二个是王弘。他做江州刺史的时候,一直想去拜访陶渊明,但又担心陶渊明避而不见,便想出一个办法。

他打听到陶渊明要去庐山,便让手下带着酒菜半路上等候。两个人相遇后,就在路边的亭子里喝酒,喝到微醉时,王弘才出来相见。开开心心聊了一天,王弘又邀请陶渊明去官府做客,他也不推辞。

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采了一把菊花闲坐。过了一会儿,他看到一个穿白衣服的人过来,知道是王弘给他送酒来了。两个人当即畅饮,大醉而归。

第三个是大才子颜延之。他们前后有两次来往,都在陶渊明弃官以后。

第一次在东晋末年,颜延之30岁出头,在浔阳做官,二人来往密切。第二次已到了刘裕晚年,颜延之被贬为始安(今广西桂林)太守,中途经过浔阳,两人交谈了很多天,天天喝酒,每喝必醉。临走时,颜延之留下了2万钱给他,陶渊明把钱全部送到酒家,便于以后去拿酒。

颜延之被召回京城后不久,陶渊明去世。颜延之非常悲痛,为他写了《陶征士诔并序》。

诗作,可被高仿不可被超越

中学课本里有篇名为《桃花源记》的散文游记,那是陶渊明做的一个宁静温馨的梦。士大夫看不起的农村生活,在他心中是真正的桃花源。在如水的行文里,轻快愉悦、安逸祥和,心灵得到了彻底地净化。

在他之前,诗歌多是说教、玄言、宫廷、游仙等为题材,他开辟了一个新领域:田园诗。

他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农村画面是如此的恬静优美、清新喜人。

《饮酒》中的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是闲逸而自在,山是静穆而高远,人和自然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他的散文也一样,情真意切,优美自然。

梁启超评价他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他的诗在当时不太被重视,南朝诗评家钟嵘,评论汉至梁的100多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陶渊明只列为中品,陆机、潘岳等列为上品。到了唐宋以后,陶渊明的地位渐渐高不可攀。

他的诗文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宋代苏轼对他的评价是:“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后世的江淹、苏轼都模仿他的诗,可是外表像,神韵不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都没有陶渊明的真实。陶渊明是真的不想做官了,真的喜欢农村生活,而后代的人身在山林、心在庙堂,所以最多只能成“高仿”,与正品总是有那么一点点差距,无法弥补。

猜你喜欢
浔阳真性情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跟真性情的人在一起
跟真性情的人在一起
CELEBrItY’S SUMMIt
范同颂
访浔阳楼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假天真抑或真性情——婴宁形象之我见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上仙,鸡不可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