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咩
最近,一位好友决定去成都生二胎。成都既不是她的娘家,也不是她的婆家,为什么去那儿生?
一问才知,她生的第一胎虽然是顺产,但经历了“暴力接生”,“在待产室和十几个产妇关在一起,旁边还有人在引产、药流,十分闹心。”经济条件宽裕的她想选择更为人性化的生产方案,比如可以用自由体位生娃之类,听说成都的某家医院口碑不错。
她讲了不少国内生产的遭遇,我才觉得,自己在澳洲生宝宝,得到了一次宝贵的体验。
4年前,我和老公都在澳洲。得知怀孕后,比我们更激动、紧张的是国内的婆婆、妈妈,“头3个月一定要静养” “你以前做的那些运动都不要再做了,动了胎气不是闹着玩的”“买了防辐射服没有?不要再用手机了”“不能吃寒凉的东西啊,特别是螃蟹”……
幸亏山高皇帝远,我一句都没有听进去。我并不是不重视胎儿,只是做过很多功课,对生孩子这件事有自己的认识。
怀孕的头3个月当然是很不稳定的,中国人强调保胎,可我认为顺其自然比较好,强留的瓜不甜呀。在澳洲,医生告诉我,头3个月有近30%的自然流产率,因为胚胎优胜劣汰,你吃什么、做什么,都不是流产的主要原因。
我问医生,能不能继续运动?她问我,怀孕之前有没有健身的习惯?我说,我每天坚持跑步半小时,也会做一些力量训练,有时还会跟着教练做瑜伽。她大笑起来,“这样的生活方式非常好,以后只要每次孕检都没有问题,你自己也感觉舒适,当然可以继续,适当减量就行。”
于是,我的孕期过得无比随性愉悦。
可以运动吗?当然可以。我每天快步走,并配以瑜伽,状态好的时候还会举哑铃锻炼上肢力量——毕竟以后是要抱娃的呀!
可以吃各种美食吗?当然可以。澳洲的医生认为只有3种禁忌食品:一、隔夜的菜以及腌制肉类;二、生食,如生鱼片;三、重金属超标的深海鱼类。所以,在家庭餐的基础上,我也吃了不少美食,比如烤肉、火锅、冰淇淋等,辣的、冰的都没落。只要不过分刺激,食品安全卫生,并不会出现国内大妈说的“你被冰了,你的娃在肚子里也被冰了”这种情况。用医生的话讲,子宫可是有层层屏障,哪有那么容易穿透?
同理,我也适量喝了一点咖啡,医生说“每天的咖啡因(包括咖啡、可乐、巧克力中所有的)控制在200毫升以下都合理”,一点没像有些孕妇说的那样坐牢般委屈。
因为饮食健康、运动得当,到9个月时,我只增重了23斤,而且没有妊娠纹。我还能健步如飞,自己去超市提着大包小包开车往返。
38周后的某晚,我突然发作,老公赶快开车把我送到医院。我只有1.57米,但医生觉得我的条件一切适合,特别是胎儿大小适中,鼓励我顺产。这里就需要特别说明啦,国内的婆婆妈妈都喜欢胖胖的婴儿,可是,对身材不够高大,骨盆条件不那么好的准妈妈来说,大胎儿会影响顺产。我怀孕7个月时,食欲特别好,医生建议我控制食量,我妈却不断要求我喝汤、吃补品。医生还特意请了翻译,打越洋电话给我妈,告诉她控制胎儿体重对孕妇和胎儿都更好,“不然孩子以后肥胖和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都会大大增高。”
在待产室中,我可以随意走动,也可以用瑜伽球帮助自己放松。之前,医生推荐我去上助产课,此时我就在护士的指导下用课上学习的拉梅泽呼吸法来放松肌肉,再配合几次浅呼吸加一次深长的腹式呼吸,直到开了三指。
进入产房,有好多助产士陪着我,还有医生在外面待命。我选择了跪着生产,因为听说好用力,还可以借助重力。助产士为了配合我,全程躺在地上,迎接宝宝地到来……过程就不说了,结果就是我的宝宝哭声响亮地来到我身边,全程我只用了3个小时。不得不说,孕期锻炼、助产课程和适合自己用力的姿势,功不可没。
生完宝宝,我的母亲大人空降到了澳洲,照顾我坐月子。其实,老公的公司可以放很长的假期,他完全可以照顾我和宝宝的饮食起居。可婆婆和妈妈极力斥责我的这种想法,“你们小孩子不懂事,以后后悔就晚了!”
解救我的还是澳洲医生,她派出专人给予新生儿护理指导,不仅让我收益良多,还让我免于被老妈摆布。
初产妇最焦虑就是奶不够。刚开始,我的乳房还软软的,但医生鼓励我坚持让孩子吸吮,“初乳肉眼都不一定能看见,但宝宝能吃到”。护士告诉我:“新生儿第一天每餐仅仅需要10毫升奶,第二天20毫升,如此每天10毫升递增到120毫升暂不再增,到满月视体重增加每顿喂养量。”这让我妈妈彻底蒙了圈,要知道,在国内一般一开始就给娃喝30毫升牛奶,生怕娃吃不饱呀!
10毫升才有多一丁丁点儿,说难听点儿吐一口吐沫都比这多,有几个产妇会奶不够呢?有了这个理论支持,我的信心也增强了,坚持母乳到底。医生说,想要多产奶,其实很简单,就靠液体、脂肪和产妇心情三大要素。
老妈仍不死心,非要我喝不加盐的猪爪汤。还好护士出面了,她连比划带蹦地跑到我娘亲面前说:“什么液体都行,果汁、牛奶、冰棍儿,她吃得下什么就是什么,不要为难她,新妈妈很辛苦的!”中国老人迷信吃水果都得热着吃,怕奶也会凉,护士笑惨了,“除非你自己肠胃不好拉肚子。奶水经过身体的转化是恒温37度啊。其实,我们生完孩子连冰淇淋都吃了,冰淇淋的本质是奶啊,多吃是蛋白质啊!”我妈听了,再没话说。
这里也有产褥期,还不短,42天,主要是避免病菌感染,但不像国内那么严格。我只被医生“禁足”了一周,就又变成了一个“风一样的女子”,因为医生建议产妇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比如在平地适量走动,以便于污血排出和子宫归位。
开始,妈妈特别担心,“这么快就洗澡洗头,用电吹风,还刷牙喝凉水,作孽啊。”可是,我比老妈见过的所有坐月子的产妇恢复得都快,以至于老妈都开始反省,当年落下的月子病究竟是因为“月子没坐好”,还是因为“坐了月子”?
最近,听见我妈和亲戚打电话,“我们当年大热天穿秋裤盖棉被,几个星期不洗澡,不卫生、心情不好不说,流那么多汗受了风当然就会生病,要是好好的年轻人,大夏天怎么会怕吹风呢?”我知道,老妈已经认同了我的方式。
这就是我在澳洲生娃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