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燕
【摘要】伍尔芙(Virginia Woolf)认为愤怒是发现问题的原始动力,但当把愤怒作为作品表现的一部分时,作家不应该再受到它的控制,而是主动地、艺术地对待它。在《达洛维太太》(Mrs. Dalloway)一书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伍尔芙的恰到好处的愤怒,她以客观的立场,用平和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批评。
【关键词】伍尔芙 平和的愤怒 战争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45-02
在《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蒺s Own)中,伍尔芙为颇有才华而身处不利处境的女作家长叹道:身处不利处境的女作家由于外在和内在的因素,表达愤怒成了她们作品的突出标志,但女作家创作时过于饱满,以致危害到了她们的创作,因此,伍尔芙提出愤怒于妇女写作无益,女性作家应当竭力避免它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伍尔芙就摒弃了愤怒,在“论小说的重读”一文中,她同《小说的技巧》的作者珀西·卢鲍克探讨小说经久不衰的问题,伍尔芙这样说道“‘书的本身并不是你所看到的形式,而是你所感受到的情感,作者的感觉越深刻,它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就会因为没有瑕疵或缺陷而更加明确”[1]。可见,伍尔芙反对的是不加节制地宣泄个人愤怒,主张恰当而充分地在创作中表达愤怒,也就是说书中所蕴涵的情感不能破坏作品的艺术性,而是要增添其艺术性。
在《达洛维太太》一书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伍尔芙的恰到好处的愤怒,她以客观的立场,用平和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战争的批评。
经历过一战的伍尔芙一生都反对战争,渴望和平。1920年,她在一篇日记中写道:“生活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是这样悲惨——报纸上无日没有人们痛苦的呼号……到处是不幸,门外就有;或者愚蠢,那比不幸更糟糕。”[2]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虽然“一战”已经结束,但英国依然笼罩在战争的阴影里。就是在这种战争的阴影里,《达洛维太太》于1925年出版了,在这部作品中,她着力描写了战争带给人们的不幸,以此来表达对战争的愤怒。
六月伦敦的良辰时光,达洛维太太穿过街道去买花,耳旁响起了大本钟的深沉洪亮的声音,也有热爱生活的人们的欢庆声。这暗含着生与死的命题,战争带来的亲人死亡的阴影像钟声一样穿越在这个城市。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但对福克斯克罗夫特太太这样的人例外。昨晚她在大使馆心事重重,十分悲痛。因为她的好儿子战死了……又如贝克斯伯拉勋爵夫人,听说她主持慈善义卖开幕式的时候手里拿着电报,她最心爱的儿子约翰战死了。”[2]战争不仅造成了战场上的亲人死亡,甚至留在国内的也因无法忍受战争带来的动荡而自杀:战争期间,达洛维太太的老威廉叔父在一天清晨卧床自尽,他说他“已经活够了”。然而战争毕竟结束了,生活重新步入正常的轨道。可是战争带走的痛苦无法一笔抹去,它带给人们死亡意识同时也让人们懂得了生命的可贵;它让人回想起过去幸福、充裕的美好时光,也让人思考当下的生活的意义及社会制度中存在的不足。
为了不让自己的愤怒过分膨胀,伍尔芙以冷静而客观的视角,借几位主人公之眼之想批判了战争。过白厅街时,彼得看见穿着军装的小伙子扛着步枪在行进,他们“尽职、感恩、忠诚、热爱英格兰”,可“大多数瘦弱,都是十六岁的小伙子”,若干年后,这些“丰富多彩的、不甘沉默的生命则被放到满是纪念碑和花圈的人行道底下,并被纪律麻醉成一具虽僵挺但仍在凝视的尸首。彼得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我们通过他来深入达洛维太太的内心,他也是小说中唯一一个活得有点有意义的人。看到周围的世界在战后一团糟,他惆怅而无奈,就连爱情也救不了他,他充满了幻灭感。
作为残酷战争的参与者,赛普蒂默斯·史密斯成了精神上和肉体最大的受害者。他“本来可以过着幸福的生活,在未来十五年后,他会坐到里间屋天窗下的皮椅上,周围摆着装契约的小箱子。”可是战争破坏了这一切,他到法国去保卫英国,枪林弹雨中,他得了“弹震症”,残酷的战争中,他对战友埃文斯的阵亡麻木不仁,战争结束后,他时常被自己的负罪感困扰。为了摆脱在战争中麻木不仁而产生的内疚感,为了寻求一种安全感,他“欺骗了”意大利姑娘卢西娅,“引诱了她”,娶了这个他并不爱的好女人。婚姻没能拯救赛普蒂默斯,他依旧受到死去的战友埃文斯的折磨,依旧遭受战争的罪恶,他对生活恐惧而绝望,最终,他精神失常了。常常独自一人想事,他“要改变这个世界,别再有人因仇恨而残杀”小鸟也在“叙述世间如何没有罪恶”。疯癫中的赛普蒂默斯一直在强调“世界不存在罪恶”,在这里,伍尔芙运用了讽刺手法来突出战争的丑恶,就像为了突出黑色而故意采用白色一样。受战争痛苦煎熬的赛普蒂默斯,还能退回到自己疯癫的世界中享受片刻的宁静,而作为正常人的她的妻子卢西娅,则必定要承担更多的痛苦。为了温存、为了幸福,她从意大利嫁到英国,可是她得到的是苦难。丈夫疯了,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她无人倾诉,无人关怀。“为什么自己无人保护呢?当时为什么不留在米兰呢?为什么受到折磨呢?为什么?”她觉得“再也忍受不下去了……恨不得丈夫现在就去死!她不能总坐在他身边看着他瞪眼出神而对她不屑一顾并把一起搅得乱七八糟……她无人诉说。”周围一个人都没有,犹如黑夜,她幻想自己“站在暗礁上,诉说着几年前她是如何在米兰结婚成为他妻子的,并说作为妻子她永远不会告诉别人他疯了!”可是,这样做“受苦的是她自己”,并且“她无人诉说”!她是那么地孤独,绝望,就连路人都能感觉得出。最终,丈夫的精神不仅离开了她,他的身体也离开了,他自杀了,卢西娅所有的希望彻底幻灭。这里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但伍尔芙并没有宣泄自己的愤怒。她只是用笔指给你看战争的不幸,没有一丝的激动情绪,但这更能让读者清楚战争带给人类尤其是女性的无法弥合的伤害,从而达到谴责战争的目的。
马库斯认为“愤怒在艺术中不是受诅咒的对象,而是创造力的首要源泉”(Marcus 1953),伍尔芙认识到了情感对于艺术的重要性,又正确处理了愤怒在创作中的角色,她在艺术创作中摈弃了作为情感表现形式之一的愤怒,但又并不否定广义上的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正是由于这样,她那平和的愤怒为其经典名作《达洛维太太》增色不少。
参考文献:
[1]瞿世镜.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2]伍尔芙著.《伍尔芙随笔全集》[M].王义国,等,译:地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