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新招 诈骗何“防”

2016-06-21 14:14齐安
科学之友 2016年6期
关键词:犯罪分子受害人诈骗

齐安

从20多年前“捡金戒指”的街头骗局,到如今陌生电话的“猜猜我是谁”、短信诈骗的“重金求子”,诈骗的方式在不断变化演进。由于诈骗的技术门槛不高,容易模仿,诈骗很容易像病毒传染一样扩散开来,从而形成地域性犯罪。

多年以来,由于违法成本低,回报惊人,诈骗屡禁不绝,而地方的监管不力,也为诈骗的蔓延提供了空间。于是,多样的诈骗方式不仅让一部分人不劳而获,甚至成了一个村的经济来源,演变为当地的“经济支柱”。

电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持续高发,不法分子不断翻新作案手法,冒充QQ好友诈骗、冒充公检法电话诈骗、娱乐节目中奖诈骗、机票改签诈骗、重金求子诈骗、“猜猜我是谁”诈骗……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其中,电话诈骗占63.3%,短信诈骗占14.8%,网络诈骗占19.6%。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中大奖”“手续费”等传统诈骗招数依旧猖獗,让不少老年人的血汗钱化为乌有;另一方面,骗子们的诈骗手法也在花样翻新,与“微信”“二胎”等相关的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

疯狂的“诈”团伙

前段时间,昆明市公安局公布了一起“奇葩”诈骗案:80多岁的老人被骗4次后才报警、正规物流公司的工作人员竟倒卖客户信息、骗子的手机号被泄露后常接到诈骗电话。

在“80岁老人被骗4次”这起案件中,昆明市民王大爷先是接到上海一家“收藏拍卖公司”的电话,称要以100多万元收购其收藏的工艺品,但需要支付手续费。不久老人收到了一份快递来的小礼品,就以货到付款的方式支付了7万元“手续费”,但后来对方电话就再也打不通了。此后的3个月里,老人又3次被同样的手段诈骗,先后4次共被骗走42万元。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电信网络违法犯罪案件年立案数在持续递增,犯罪活动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均超过亿元,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电信诈骗与公民信息泄露密切相关已为公众熟知,但是,公民信息泄露的随意和严重程度仍令人吃惊。

“电信诈骗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犯罪,而是牵涉到方方面面。”云南凌云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孙文杰分析,这就是公安部打击电信诈骗的专项行动要联合22个成员单位的原因。比如,诈骗团伙往往有多个非实名金融账户,这牵涉到银行的职能;诈骗团伙拨打电话要用到网络电话、“移动座机”、非实名电话卡等,这牵涉到电信企业;诈骗对象的选择则依赖于公民信息,这涉及掌握了大量公民信息的物流公司、商场、电信运营商等。

行骗也在“与时俱进”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涉嫌洗钱”“医保、社保异常”“解除分期付款”等常见手法外,电信诈骗团伙正紧跟新政策和社会热点,不断“推陈出新”,一些新型诈骗手段不断出现。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至少出现了以下几种与微信有关的诈骗方式:

伪装身份诈骗 犯罪分子利用微信“附近的人”查看周围朋友情况,伪装成“高富帅”或“白富美”,骗取感情和信任后,随即以资金紧张、家人有难等各种理由骗取钱财。

代购诈骗 犯罪分子在微信圈假冒正规微商,以优惠、打折、海外代购为诱饵,待买家付款后,又以“商品被海关扣下,需加缴关税”等为由要求加付,等拿到货款后就“人间蒸发”。

爱心传递诈骗 犯罪分子将虚构的寻人、扶困等内容以“爱心传递”的方式发布在朋友圈,不少善良网民看过之后都会转发,其实里面所留联系方式绝大多数为外地号码,打过去不是吸费电话就是通讯诈骗。

点赞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商家发布“点赞有奖”信息,要求参与者将姓名、电话等个人资料发至微信平台,一旦商家套取完足够的个人信息后,即以“手续费”“公证费”“保证金”等形式实施诈骗。

利用公众账号诈骗 犯罪分子盗取商家公众账号后,发布“诚招网络兼职,帮助淘宝卖家刷信誉,可从中赚取佣金”等推送消息。受害人信以为真,遂按照对方要求多次购物刷信誉,后发现上当受骗。

“二孩”新政诈骗 骗子以“生二孩领取国家补贴”为由,称刚生完二胎的家庭可以领计生补贴,但要到自动柜员机上进行验证,受害人按照提示“验证”后即被骗数千元。

此外,还出现了二维码等诈骗方式,受害人一旦扫描了二维码,手机就会被植入木马病毒。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电信诈骗涉及多个方面,对其打击也是一个社会综合治理的过程。重要的不仅是对倒卖公民信息的部门、企业、个人应严格追究刑事、行政或民事责任,而且应强化服务商对服务内容或信息的审查义务,对于通讯服务商存在监管过失或渎职的,应当严格追究法律责任。同时,政法机关应勇于担责,注重电信诈骗的预防和惩治并举,特别是重视预防性机制的建构。

防骗有招

注意各类电话、短信来源

接到可疑电话和短信时不要轻易相信,一定要保持镇静并仔细核实情况,千万不要抱有侥幸、怕麻烦和自以为是的心理。遇到可疑情况要多与亲戚、朋友商议,并及时拨打公安机关、金融等部门的多部正规常用电话进行多方查证核实。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核实账户信息,不要相信他人提供的电话。

加强保密意识

犯罪分子之所以诈骗得逞,往往是从网上或通过其他途径掌握了被害人的有关信息后,再利用被害人的信息做文章,让被害人轻信,从而落入犯罪分子布好的圈套。因此,人们必须要养成保密意识,不要轻易将个人资料、卡号、存款密码等告知他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在侦查办案中都不会通过电话进行案情询问,更不会询问群众家中的存款情况,以及要求转账等。

猜你喜欢
犯罪分子受害人诈骗
春节前夕小心“实名诈骗”
诈骗
拜访朋友
警惕电信诈骗
关于流窜犯罪案件的分析及侦查措施的运用
浅谈自首制度
注意防范电信诈骗
论DNA技术在森林刑事案件中的应用
家庭暴力案件中,刑事附带民事判决没有对受害人进行赔偿的部分,受害人能否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问责乏力冤案变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