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丽霞
有这样一个角落,连老杭州人也不熟知:杭州西郊的外桐坞村,一个被连绵起伏的茶园包围着的小村子,这里一袭一袭的茶园比梅家坞还要连绵,却没有梅家坞的喧嚣,悠闲的调调仿佛把人拉回了十几年前乡下村里的生活。
沿着若隐若现的茶园小路走到村委尽头,你会看见一个缠满爬山虎的老房子,白墙青瓦,质朴的天花板嵌着天窗。推开半掩的木门,是一个20平方米的小院子:从地面开始,到架子,再到墙上,最后到屋顶都被种满了上百种植物,爬山虎、紫藤、凌霄、常春藤、万年草、玛格丽、菖蒲,还有苔藓……绿色仿佛都要从这个小院满溢出来。
夕阳夕照的时候,满院的植物溢出最后的绿意,在院墙上打出斑驳的影子。庭院里,一盆盆紧挨着的苔藓安静地数着自己的心事,回忆着今天见过的人、听过的故事,这便是养苔人潘锐的“植觉”小院。
苔,一种源于泥盆纪的古老植物。沉默不知甲子的苔藓,遮蔽世间所有的容颜。一盆苔的世界,好似一首无声的诗,简单而丰盈。以玩苔出名的潘锐,人称“植觉先生”。他把养苔变成一种生活美学,在他看来,别的植物都是争抢着阳光雨露尽力地往上生长,只有苔藓不需要太多外在的东西,安静地生长在你不注意的角落,不争不抢,这就是最好的人生状态。
苔与铁“握手言和”
苔藓遍布我们生活的周围,却没有几个人会在意。人称“植觉先生”、长相儒雅戴眼镜的潘锐,是一位以青苔为创作对象的手作人。每天光着脚丫在泥土上踩来踩去,跟苔藓说话,帮苔藓穿衣。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跟植物共度一生,他想了想,“大概是因为‘直觉吧。”
植觉,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妙,骨子里透露出一种要与植物一同生长的意味,而“植觉先生”也确实在用生命善待植物,培养一盆他自己满意的苔藓往往要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从一株植物的长势,“植觉先生”对植物的热爱便一览无余。
从一个焊铁匠到被人尊称为“植觉先生”,潘锐走了很多年。17岁的潘锐从安徽老家到深圳打工,工作就是在小店里做焊铁工,那时候一个月的工资不到600元,为了生存艰难地活着。一次机缘,他来到杭州,看到一个招聘启示上写着花店招人的信息,这家花店可以给员工提供300元的工资,还包食宿,考虑到吃住不用再发愁,他便决定再次背着行囊来到杭州,在这家花店安顿下来,自此便开启了与植物最初的缘分。
因为勤奋、聪明,潘锐逐渐从一个学徒升为店里的花艺师,后来成为花店总监。潘锐对植物有着特殊的敏感,在面对植物的时候总是能创作出很多有意思的作品,潘锐的设计得到了很多顾客的青睐。但是,在众多的植物中,潘锐反而更钟情于苔藓。他喜欢“苔藓”,喜欢那份安静,别的植物都是争抢着阳光雨露尽力往上生长,只有它不需要太多外在的东西,安静地生长在人们不注意的角落,“你发现了它,它便会把这种安定的感觉传递给你。”
于是,工作之余的潘锐便开始研究,如何能能种出一盆更加好看的苔藓?如何能让苔藓呈现出不同的“场景”。
研究之路并不容易,让脑子里的灵感和创意爆炸的同时,还要身体力行地去寻找苔藓的“好搭档们”——盛放苔藓的器皿。寻遍市井小街去找一块十分原始的新疆石头,在紫砂店里寻思哪件紫砂壶和自己那块儿苔藓更搭,有时干脆去深山老林偶遇,多半是一个枯树枝桠、奇卵怪石,最后却成了某块青苔的“心头好”……这样一来,奇奇怪怪而又别具一格的苔藓场景便造出来了,每一件都是当下的创意,每一件都是有故事的组合。
“植觉先生”诞生记
2012年,杭州有家杂志慕名来采访这位执着于苔藓的花匠,记者给文章定的标题是:“潘锐的‘植觉”。这让他眼前一亮,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一个概念吗?而且确实也是自己想做的事情:按照自己的直觉,做和植物相关的事情。到了这年年底,他便用自己工作多年的积蓄营造了现在这座“植觉”小院,同时也是他的工作室,“植觉”之路正式开始,就这么跟许许多多的植物彻彻底底地在一起了,他也由此被很多人称为“植觉先生”。
经过两年的沉淀,工作室的员工也从他自己变为4个人,潘锐为苔藓造出了更多的“场景”:院子里栽种的植物攀沿到了院外,植物的根须爬的满墙都是,收获的季节还可以吃到自家生长的果子,木门的旁边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苔藓,小动物们在庭院的角落休憩玩耍,清新的庭院,自成一派小森林的气息。
2014年年底,准备充分的“植觉”正式在淘宝上线,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他发现,原来不止身边的朋友喜欢苔藓,全国有非常多的人都喜欢他的作品。
有些事情就是要顺其自然,就像每天早晨9点钟,他走进“植觉”小院,打开电脑,开启音乐,开始一天的工作。用一个上午的时间跟泥土、苔藓、器皿和剪刀交往。下午的时间,开会,网络销售,打包发货。很多时候赤脚踩在小院里,手上和脚上全是泥土。“人生最难的事就是找准了自己喜欢的事,并坚持下去。”他很庆幸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便找准了自己要走的路,每天都活在喜欢的事物中。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那个时候的苔藓颜色最为油绿,取苔植小物最好。苔藓喜半阴偏光处,最好空气湿润潮湿,于是“植觉先生”每天早晚都要给这些小家伙喷水。因为院子里植物太多,“植觉”还要时不时把植物都挪动开通通风。
与一般养植物的人不同,潘锐是个苔藓创作家。看似平凡的苔藓,在他的修剪、搭配、创作下,会变成另外一种美丽的景象。他卖出的每一盆苔藓作品,都是他亲手制作的。因为有一个偌大的院子够他躲起来,因此,安静的日子里,他会对自己的作品没完没了地折腾。每一盆苔藓也许都关乎了这个手作人的心情和灵感,每一盆苔藓都被这个手作人赋予了独一无二的样貌。如此用心对待的植物,常常被人络绎不绝地买走。
很多人好奇他平时哪儿来那么多稀奇古怪的灵感,“植觉先生”倒是不以为意,说道开心才是他唯一的灵感。开心了,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哪来那么多的虚物。如此随性,也难怪是个养植物的人。
20平小院 上百种绿植
“植觉”小院也就20个平方,但潘锐种的植物加起来已经上百种了。其实,他解决这件事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先地上种,地上种不下了,搭架子种,架子种不下了,房顶上种。
于是,人们在院子外围看到了大量的爬藤植物,在屋顶上看到了一层层铺得满当当的草。院子里的屋子后面有颗大枣树,每到结果之时,只要风一吹,屋顶就“duang duang duang”地响个不停,潘锐这才决定捣腾几个品种的苔藓缓冲一下。
对他而言,每日照顾植物是个藉境炼心的过程。无论世外如何纷纷扰扰,一方天地里也只有他和不会说话的植物。甚至连等待它生长起来,也是个极度漫长的事情。不过偏偏“植觉”自己骨子里也是个气性相似的人,外表看似热闹,实则内心安静坚韧。即使不再少年,在热爱的事物面前,也永远有颗赤子之心。
物道人生 不争不抢
“植觉先生”属于国内研究苔藓较早的一批人,很多人也因为“植觉先生”才开始了解并喜欢上了苔藓。在潘锐看来,现在很多人做的事并不能称为匠心。像他爷爷一样,默默无闻做了一辈子木匠,才叫匠心。真正的匠心应该是你一辈子做了一件事情,还不为人知。
养苔藓这条路未来他会走多久,他也不知道,至少现在每天与泥土、植物、剪刀打交道,他很快乐也很满足。从村子向山上走,是外桐坞后山的大片茶园,再拾级向上,便是潘锐常去的山林。他一如既往地赤脚在村子、山林和溪涧中行走,偶尔挖一些苔藓或蕨类植物,好像只要是植物围绕的世界,就是他的“地盘”。
谈及为什么会喜欢苔藓,潘锐说道:“在森林里面,所有的植物都是争抢着阳光雨露尽力地往上生长,只有苔藓不会,它安静地生长在你不注意的角落,慢慢延生、慢慢拓展,它不会去争抢什么,这也是我的人生态度,只要专注做自己的事情就好了,不用太理会外界别人做的好与坏。”
“其实我是很容易躁动的一个人,脾气也不好,但是跟植物在一起的过程中,我会逐渐安静下来。养苔藓这件事情,看起来不太会给你回馈,但是它生长的每一天都会给你惊喜。它跟我们的每一个生命一样,你对它的好与不好,它都会有感知。”潘锐如是说。
3年试营业 成就作品巅峰
鲜花没有根,植物是有根的。养苔藓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回报也没那么快,潘锐从山里采集来的苔藓,要在大棚里养上2年,再带回小院养半年,直到一盆苔藓被调整到最佳的状态才会出售。更何况,手作在潘锐看来必须是亲自做且用心对待的一样东西。青苔盆景作品至少要花半年以上的时间维护,长的甚至要两三年,没有异乎常人的耐心,真没法跟植物“谈情说爱”。
植物小店并不能像鲜花店一样可以快速扩张,或者很快地实现商业价值。但潘锐却很享受每天“倒腾”植物的过程,他觉得不管有没有人愿意买,只要自己的分享能改变一些人对苔藓的看法,那就是有意义的。
“植觉”小院不是一次设计的,而是慢慢的、一天天整理出来的。沉淀了3年,“植觉先生”终于决定把在外桐乌村的“植觉”小院扩建成再大一点的院子。别人开店试营业顶多3个月,“植觉先生”却足足用了3年时间,直到把苔藓和植物调整到最好的状态,才决定对外营业。
平时,“植觉”其实是一个很噪的人,只有在种植物和苔藓的时候才会让他自己安静下来,而这些年“植觉”小院渐渐被大家知道,有很多人来登门采访,光一年就被植觉推掉了三四十家。想来这个时代的人们,也是需要一剂安静的强心针来抚平自己焦躁的心,尤其是像“植觉先生”这样,把“安静”诠释到骨子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