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马拉松热的思考

2016-06-21 20:06万康
考试周刊 2016年44期
关键词:马拉松跑步思考

万康

摘 要: 马拉松运动近几年在中国迅速流行普及,一年多达200场的比赛仍不能满足跑友们的需求。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检索和数据统计研究国内马拉松赛事运行现状、火热原因、存在不足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马拉松 思考 跑步

1.马拉松赛简介

马拉松赛是一项长跑比赛项目,距离为42.195公里,这个比赛是为了纪念雅典英雄菲迪皮茨设立的。当年菲迪皮茨把战争胜利的消息传到家乡所跑的里程刚好是42.195公里。1896年首届奥运会后,马拉松赛在世界各地广泛举行,美国从1897年起举行波士顿马拉松赛,至2016年已举办120届,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马拉松赛。马拉松在公路上举行,可采用起、终点在同一地点的往返路线或起、终点不在同一地点的单程路线。赛前需经身体健康检查,合格者方可报名参加比赛[1]。目前国内最具代表性的马拉松赛事主要有北京马拉松、上海马拉松、厦门马拉松等。以上三个赛事均为国际田联路跑金标赛事,市场化程度高,群众参与规模大,竞技水平顶尖,已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统体育赛事。马拉松之所以有魅力,主要是基于开放与包容这两个方面。第一,比赛场地相对于其他体育项目是开放的,马拉松赛的场地多从城市道路选取,对参赛者来说,每跑一步、每过一段都是不同的风景。第二,马拉松赛对参赛者非常包容,无论专业运动员还是业余爱好者,大家都可以挤在一起比赛[2]。

2.国内马拉松发展趋势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中产阶级的迅速壮大,马拉松运动近几年在中国迅速流行普及。中国田径协会官方网站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总共举办了33场马拉松赛事,2013年增加到39场,2014年达到51场,至田协取消马拉松赛事审批后,2015年一下子暴增到130多场,而2016年预计约200场[3]。同时,有关中国马拉松赛事“泡沫说”甚嚣尘上。其实,与美国每年800多场马拉松赛事相比,中国的马拉松赛事在巨大人口基数的衬托下,反而显得微不足道,因此中国马拉松赛事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竞赛部部长张永良表示,中国马拉松赛事火热,但仍不能满足跑友的需求,摇号就是明证;尽管人们热情越来越高,但每年全马和半马的完赛选手人数比发达国家还差很多。总体来说,国内赛事从量上看依然供不应求[4]。优质赛事更是稀缺资源。资深跑友无不将参加波士顿、伦敦、柏林等城市马拉松视做荣耀。环境优美、服务保障到位、竞技水平出众、口碑优良的国内赛事仍是凤毛麟角。

3.马拉松受捧的原因

3.1社会需要

社会越发达人们越热衷于参与体育锻炼是一个必然趋势,城市人群越来越重视健康,挑战自我。跑步由于其简单易行的特点,成为人们从事健身运动的首选。科学数据亦有证明,跑步能促进人体各系统功能协调工作,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态。其次,马拉松本身蕴含积极的精神力量和人生态度,让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从中体验到快乐。跑步不仅是一项健身运动,更是一种时髦的社交行为。人们乐于在微信、微博、QQ上晒跑步,晒路途上的美景。在城市马拉松比赛中,参赛选手以跑步方式穿行在城市中,风景一路变换,人们容易获得好的运动体验。

马拉松在过去被称为“老年运动”,最近两年,年轻选手比例明显增加,成为城市中最潮的运动。有数据显示,在大众参与锻炼的项目中,跑步永远是第一位的,中国锻炼人群中60%的进行跑步。跑步不仅群众参与广泛,而且门槛低,不需要专业运动基础,没有阶层限制,业余爱好者可以和专业选手同场竞技,这种优越感对普通民众而言,是参与其他运动项目无法体会到的。

3.2政府重视

马拉松运动近几年在中国流行普及的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现代城市人对体育的需求之外,还因其能促进当地城市形象的推广。由于有了电视转播技术的参与,举办马拉松比赛的城市的形象可以通过大众媒体的镜头传播出去。因此,阳光健康的运动方式、紧张激烈的比赛竞技成了政府推广当地城市影响的最佳平台渠道。以前,我国只有北京、上海和厦门等个别几个城市定期举办马拉松比赛,但是近几年来郑州、兰州和武汉等二三线城争相举办马拉松比赛,从比赛路线的选择、转播镜头的设置和宣传推广的资料上可以看出,这些赛事的主办方有意展示当地城市发展的美好景象。所以,马拉松成了推广城市形象的有效方式,各地政府都支持和热衷组织马拉松、半程马拉松或城市健康跑等活动,成了马拉松在中国蔓延开来最主要的动力之一。

除此以外,马拉松赛事还能给当地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例如,短短4天的厦门马拉松就为当地各项收入增加2.61亿元,这就是2014年厦门马拉松交出的吸金成绩单。兰州政府网站显示,“兰马”经过连续四届的成功举办,已经成为外地游客的新选择,使兰州成为全国航空客流增幅最快的城市,黄金旅游时期甚至出现机票和火车票“一票难求”、宾馆住宿“一房难觅”的现象。“兰马”举办以来,来兰州旅游的人数和旅游收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刺激消费作用明显,这是在“兰马”举办之前无法可比的[5]。

3.3市场需求

打造精品马拉松赛事,除了拥有较好的城市、自然环境外,还和深入的市场推广有关。举办马拉松赛的趋势是政府拨款越来越少,市场资助越来越多。实现回报赞助商的同时,运营方也为自己收获了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全民路跑带动了马拉松产业的火热蹿升。据相关人士估算,2014年马拉松赛事运营的收入额为20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收入超百亿元,而2015年马拉松相关产业的市场规模则达到300亿元[6]。可以预计的是,已经到来的2016年,这一数字肯定会继续提高。

受这股热潮影响最大的自然是体育用品企业。根据尼尔森针对运动参与者的调研显示,中国民众在跑步和健身方面的参与度上有着最明显的上升趋势,而跑步鞋在所有运动鞋类的市场占比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7]。“马拉松热”催生了新的消费热潮和“马拉松营销”,成为体育用品企业关注的课题。

中国体育用品行业除了鞋服外,路跑市场外还有营养品、体质监测和辅助训练器材、长跑定制器材等其他门类。国际巨头品牌优势短期之内难以撼动,但国内企业只要坚持在生产端持续发力,做强产品设计,同时顺应定制化、个性化消费趋势,让消费者参与工业设计,以独特的消费体验征服消费者,市场前景依然乐观。

4.存在的问题

4.1参赛选手完赛率偏低

2015年北京全程马拉松的参赛人数是26294,完赛率为88.23%,上海马拉松的参赛人数是35000人,完赛率为89.4%,厦门马拉松的参赛人数是23675人,完赛率为67.5%;与此同时,2015年波士顿马拉松和东京马拉松的参赛人数分别是26598人和35310人,而完赛率却高达99%和96.4%[8]。因此,国内马拉松参赛者的水平相比国外顶尖马拉松还有一定的差距。

4.2赛事质量还有待提高

我们的国际田联金标赛事只有厦门、上海和北京马拉松,数量上甚至没有韩国多。在赛事准备、赛道设计和维护、补给服务等方面,我们的马拉松赛事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很多历史悠久的赛事虽然追求业余选手的参赛规模,但彰显优异成绩和汇聚顶尖高手始终是马拉松品牌赛事的追求目标,现在国内很多赛事在专业选手、特邀选手数量和水平上都存在不足。

4.3赛事保障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赛事体检环节如同走过场,大量有长距离跑步风险的人群参与到马拉松比赛中,加之主办方提供的赛事医务监督服务不够专业,导致国内马拉松比赛中猝死的报道屡见不鲜。除此之外,国内马拉松在很多细节方面还存在不足,如跑步途中饮品,药品补给不足,临时卫生间设置偏少等。在2015年北京马拉松比赛中,一方面出现最后8公里参赛选手满地捡水喝的窘境,另一方面出现选手们由于找不到卫生间,随地方便导致尿流成河的“壮观景象”。北京马拉松是国内综合质量最好的马拉松赛事,尚且存在诸多不足,因此中国马拉松赛事的组织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5.前景与展望

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运动现今正风起云涌,这项运动对参赛者来说不仅起到健身作用,更重要的是代表城市居民的一种新的生活和社交方式。人们乐于在城市各个角落奔跑、交流,表达自我。这其实是一个城市发达程度的缩影。笔者坚信将来的中国城市中还会有更多人参与跑步运动,人们将科学地奔跑,并催生更多数量、更专业、具有中国特色的马拉松赛事。

参考文献:

[1]樊雅丽.详解马拉松赛[J].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2008(7).

[2]赵林中.人生犹如马拉松[J].当代劳模,2014(3):24-24.

[3]姚勤毅.国内马拉松赛事今年有望突破200场[N].解放日报,2016-01-14.

[4]张安琪.2016马拉松跑向何方?—从马拉松热看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OL].新华网,2016-01-02.

[5]袁占亭.激情马拉松,活力新兰州[OL].兰州政府门户网站,2015-02-11.

[6]刘晓颖.马拉松热潮背后的生意经:行业收入超百亿元[N].第一财经报,2015-11-6.

[7]尼尔森.2015中国体育人群调查研究报告[OL].nielsen,2015-12-09.

[8]熊佳妮.2015年马拉松六大满贯对比[OL].凤凰体育,2015-12-30.

猜你喜欢
马拉松跑步思考
冰上马拉松
做到七点跑步不伤膝
跑步穿什么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带表跑步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跑步为何让人如此痴迷?跑了就懂!
一起来跑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