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华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离不开语文教师的积极努力,然而,眼下中职语文教师急需的是这一领域的教学技术。诸如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计、实施方式、评价技术等,对此,语文教师们可能还是“囊中羞涩”,多个层面上的问题认识与体验可能是从零开始……这就要通过一系列必要的教学技术层面的校本培训,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一、珍视实践活动的核心价值
1.彰显个性,培植创新。
主题式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管是采用个体独立或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也不管实践活动的空间形式如何,“学生自主”总是活动的灵魂。“自主”决定了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活动亲历——他们需要做好活动之前的各种储备性工作——操作预案的策划,有关信息的搜集,物质的、心理的准备;他们需要在活动实施中按计划行事,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与实践对象进行对手戏,及时处理活动过程中突如其来的意外;还需要做好活动资料的收集整理、反馈交流、总结评价。正是这一过程,学生自觉承担起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自我管理的责任,各种沉积的具有浓重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智慧得以迸发,创造出了许多令人惊羡的“瞬间课程”,鲜明个性得以澄明,独立人格彰显无遗。这正是实践活动的价值所在——不仅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如在人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中的《寻访家族故事》实践活动中,对于“自己家族繁衍的脉络”,缺乏生活阅历的学生只懂得不厌其烦地走亲访友,或通过电话、网聊等形式艰难地获取信息;有个同学竟提出查看族谱——锁眉的同学个个喜出望外。族谱的借阅帮助大家扩大了见识,又节省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这位同学被誉为“小诸葛”。
2.关注过程,追求体验。
“差异”是个性化的本质特征。从行为学角度看,“个性体验”指每个作为具体的个体生命的人在亲历亲为之后产生的、具有显著同化或顺应刺激特征的心灵感应,这种“亲历感受”总会因外部条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具有鲜明个性特征。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隐价值,正是这样一种具有个性认知水平、实践能力、思想情感等多层面差异特征的多元心理机制。因为学生是一个个性纷繁的学习群体,学习差异性始终客观存在,他们可能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参与“异质同构”的锻造,却不可能在实践活动中“同步同功”。因此,如何引导或帮助学生提取那些各具特色的实践体验并使之显性化,是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任务之一。尤其是实践活动中那些“学困生”,更应是指导教师关注的焦点。对于他们,哪怕是一点点进步,教师都应给予充分肯定,使每个“学困生”都能充分体验到探求的艰辛和进步的喜悦;当然,对于那些学有余力、成效显著的优生还需进一步“提携”,促其学习效益最大化。总之,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程参与活动,大力鼓励学生将五光十色的个性体验通过自己喜欢的形式予以呈现和展示。
二、强调实践成效的合理评价
没有课程评价就不能成其为完整的课程,对于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如何将课程评价纳入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整体评价范畴,是当前中职学校语文课程评价与管理中最棘手的现实问题。传统的语文学科成绩鉴定只是通过统一的书面考试进行,那么现在学生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通过书面考试进行评价吗?显然不行。那么怎样考评?考评的要素与内容该如何设计?特别是它在学生具体的语文学科成绩中的评价权重又该是多少?如果将其单列评价,让书面考试与实践活动的评价泾渭分明,丁卯各是;或者说,学生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绩效不作为其语文学科成绩的一部分,那么,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命力又能有多强,这课程又能走多远……这不只是每一个中职语文教师应考虑的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更是学校与教育行政层面亟待研究并及早明确的重大管理方略。笔者认为,只有将语文课程的书面考试与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考评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既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合理的综合考评,又能有效促进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并持续开展。
1.采用易于操作的评价工具。
笔者在主题式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计中明确提出了活动评价采用的“‘自我参照标准加‘等级评价”这种比较易于操作的评价工具,而且它适用于各种不同主题、不同阶段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便于学生自主参照进行过程性或终结性评价,受到学生普遍欢迎;若再兼用“(自我)成长记录袋评价法”,则活动评价的导向性、反馈性、激励性功能均能发挥至好。
2.施以学生自评为主的评价办法。
学生是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他们历经了自主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并在活动中产生了诸多个性化体验,对于各自实践活动中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效果均能了如指掌。因此,他们可以也应当成为评价主体,通过对中职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自主评价,让学生逐步培养评价、调控自己学习活动的习惯和能力,增强自律意识和自主精神。同时,因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常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所以除了学生的个体自评,还有必要引导他们在小组中互评,让每个人在特定的小范围内不断通过观察、比较和发现,学会平等、民主、客观地评价他人。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既学语文又学做人。当然,教师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的倾听、观察与指导总是不可或缺的,适度引导、机智调控热情帮助是指导教师积极有效参与活动的具体表现。
三、落实课程内容的适当改造
1.文本教材编纂要利于学生自主选题。
现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是以文本教材形式呈现的,每次实践活动主题明确,组织形式皆为三大块,程式雷同,较易于学生实施或操作。如此设置课程看似无可非议,而实践经验却告诉笔者:这对于学困生而言,或许可以“轻松做课”;但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却完全可能是一种漠视——他们本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能力在既定的抑或是自选的主题麾下发现并提出问题,自主策划并组织活动,自行探究并尝试解决问题。殊不知,中职语文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发展跟其他任何课程一样,绝少不了创新思维的开发与训练、探究与实践能力的培植、具有独特创见的个性体验的参与。再从学历与学识上看,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生可以说是一致或基本接近,假如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总是这样“以本为本”,而完全摒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式——这样有意无意排挤或剔除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成分,对于中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发展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课程缺陷——文本教材的地方适应性不足,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敢于智慧地对其进行一定的校本化改造,将更有利于进一步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并使课程在实施的同时兼备开发与建设等多重功效。
现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文本教材在选编上必须摒弃格式化,有必要进行实践主题、内容及实践方式的一些创新。比如,文本教材中应设置若干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富挑战性的完全由学生自主选题和策划的活动,这将更有利于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及语文实践能力的发展。
2.语文教师应享有的课程权力。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实施”上将每个学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总量设为24~28课时。事实上,这样的安排或建议于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犹似“杯水车薪”,以致有时语文教师与学生只能是“望课兴叹”。就人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中的《展望未来的生活》来看,从图书报刊、广播电视或互联网搜集有关科技发明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资料图片,到调查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再到深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再到主题展板的设计、制作、处理、美化;最后还要自撰文字进行具体说明——起草、誊写、打印、交流、畅谈理想、汇报评价、举办展览,这一系列活动并非三两天就可以做完,教师需要因时制宜,指导学生对大量的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进行适当取舍、改造与整合;也就是将“文本教材”进行必要的校本化处理,改造成小主题、少环节、短流程、易操作的实践活动,否则,诸如上述课程的实施就可能因头绪繁杂费时费力而缺乏实效。
语文教师要善用手中的“课程权力”,懂得对那些显臃肿的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瘦身”,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将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做得更加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