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
绿色低碳发展的深圳,背后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机制
“深圳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面临着发展空间限制的问题,传统的发展方式遇到了诸多困难和挑战。”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组委会秘书长、深圳市政府副秘书李干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因此,“以更少的资源能耗和更低的环境代价,实现更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是处在高速转型升级期深圳的必然选择。”
以“改革试验田”闻名的深圳,在城市低碳化发展上也先人一步,不仅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低碳立法工作,率先启动了碳交易市场,还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
2015年,深圳GDP较上一年增长8.9%,财政收入增长了30.2%,但每万元GDP能耗已经下降到0.398吨标准煤,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率超过21%,领先全国。
深圳国际低碳城,就是深圳走向低碳化的一个缩影。
4年前,坐落于龙岗区坪地街道的国际低碳城会展中心的所在地,一度是深圳最落后、最高碳的区域。当时,整个片区单位面积GDP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但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却大约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倍。
2015年8月,深圳国际低碳城成为国家首批低碳城试点。
据了解,深圳国际低碳城的设计方案结合绿色低碳理念,实现了5个100%目标——100%的绿色建筑、100%的绿色交通、100%的清洁能源、100%的废弃物回用、100%的雨污水回用。
在国际低碳城,新建建筑沿用传统岭南建筑中低成本通风、隔热、遮阳节能技术,采用适应深圳本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同时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真正实现了资源可再生利用。
深圳市龙岗区副区长侯海告诉本刊记者,低碳城里的每个细节都考虑到环保低碳,“地面、道路安装了雨水收集过滤系统,废弃钢材、纸张被回收再利用,制作成各式雕塑与座椅。”
2014年11月,国际低碳城斩获2014年“可持续发展规划项目奖”。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议》签署的第一年。此前,中国已明确计划于2017年全面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以实现减排目标。
2013年6月16日,深圳碳交易平台正式挂牌,并于6月18日正式上线交易,深圳由此成为中国首个正式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的城市。
交易所正式运营第一年,深圳市碳排放总量就比前一年下降了约100万吨。
深圳碳交易平台启动后,进行了大量创新。2014年5月,平台推行全国首单“碳债券”;9月,成为全国首家向境外投资者开放的碳交易平台;10月,启动全国首个私募碳基金;11月,落地全国首笔绿色结构性存款。
在立法建设方面,深圳也走在了最前面。2012年,深圳率先制定并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若干管理规定》;2014年,又通过了《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暂行办法》,形成了既有人大决定又有政府规章的完整制度体系。
目前深圳已将636家重点工业企业和197栋大型公共建筑纳入碳排放管控范围,覆盖了公共交通、能源生产和制造业。
气候问题没有疆界,因此,对于深圳来说,如何将自身经验对外输出,亦是低碳化探索的应有之义。
从2014年至今,深圳陆续与包头等地签署碳交易体系建设合作协议,异地输出深圳经验,最终实现深圳与包头两市碳交易市场的区域对接。
2015年6月,在第三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上,珠三角地区9市共同发布《珠三角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深圳宣言》,加强区域合作。
李干明告诉本刊记者,在6月17~18日即将举办的第四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上,广东省政府将继续举办第二届珠三角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论坛。
市氏在深圳湾海滨公园的东滨路南排水口附近游玩
届时,有关城市将就珠三角城市绿色发展现状、城市治理向低碳转型升级进行深度交流;签署《深莞惠三市坪新清绿色低碳发展规划研究合作备忘录》,发布珠三角城市优地指数。
而在国际化方面,深圳亦有所尝试。
在第三届低碳论坛上,深圳提出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两个市场”,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碳市场和“海上丝绸之路”区域碳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