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据市场对技能与素质并重的人才需求状况,从改进教学方法、创新实训模式、优化教学评价等方面对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究,以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电热电动器具 原理 维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B-0054-02
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是中职电子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包含了常见电热、电动类家用电器的原理解析和常见故障检修,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评价手段单一,加上学校实训器材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往往很难掌握到对应的家电维修技术。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指出: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建立职业质量评价体系。在这样的职教改革形势下,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总体不高,文化基础较差,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而中职专业课程教材的理论部分不好理解,如果专业教学一味讲解理论,轻视甚至忽略实践,势必会加重学生厌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改革课堂教学,首先是整合教学内容,然后再配套相应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整合,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课程在理论知识方面包括电热电动元器件识别及电热电动设备的工作原理分析等,维修技能方面则涵盖了常见元器件的检测和更换、电路原理图的识读、家用电子产品维修等。针对学生情况及教材情况,我们在强调专业基本功的同时,以“项目引领”为主线,充分体现“理实一体”的特点,强调“做中学,在学中做”的理念,把具有代表性的电热电动器具维修作为学习项目,把涉及电器维修的知识点、技能点、岗位要求等内容根据项目情况以不同任务出现。例如,在电饭锅原理与维修项目中,我们可以大致分为几个任务:电饭锅拆装与结构认识、电饭锅工作原理解析、电饭锅主要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电饭锅故障检修(以典型、常见的为主)等。这样的学习项目设置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入门,把学习家用电热电动设备维修变得轻松愉快。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当前家电行业行情,增加家电发展中的新技术、新产品,删减教材中的老旧产品,合理整合、安排教学内容,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学方法改革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总是与教学内容改革相适应的。因此,在对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后,我们可以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辅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维修对象、故障现象,结合专业能力要求和岗位标准进行必要的讲解,然后提出项目任务,并和学生一起确定项目目标。学生则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制订项目工作计划、步骤及流程,通过小组分工与合作,组织实施项目,教师在巡视中,给予意见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也能从以往的“说教”中解脱出来。
二、创新实训模式,注重实训成效
“演示+模拟”以及单一技能传授的实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更不能适应实际生产的需要。创新实训教学模式,实现实训管理与企业管理对接、实训流程规范化,并不断拓展实训空间以满足家电行业发展的需要,才能不断地提高实训成效,促进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
实训管理与企业管理相对接,要求实训室的布置参照家电售后维修工作部进行布置,对电热电动器具、维修工具、电子元器件进行规范、统一的摆放,墙面设立家电企业文化、“7S”管理要求等,构建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实训教学场地,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上课如上岗,实训有要求,管理有制度,以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实训流程规范化,要求学生明确每一个实训项目的具体操作要领,实现对工艺、操作要领的规范化,对仪表、工具使用的规范化,对电热电动器具维修流程的规范化,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拓展实训空间,是基于家用电子产品更新换代极快,学校实训条件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一方面,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将家里有故障的电热电动器具带来学校,在教室开辟“维修角”,让学生有更多交流、探讨的空间。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居民小区进行义务家电维修,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家电类型和故障现象,并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真正意义上提升实训成效。
三、实现多元评价,优化课程考核
优化课程考核,是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课程考核往往是“一纸一笔”定天下,即便是平时+期末,在评价考核标准缺失的情况下,仍然很难体现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和职业素质。因此,要优化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的课程考核评价,就必须结合专业培养目的、岗位要求等因素,制定出实践技能考核评价标准,实现对每个学生、每个工作组的多元评价。
评价标准的制定是做好课程评价的基础。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课程评价标准中涉及的评价内容应该是多元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不仅涉及相关电器维修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把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学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能力要求列入评价标准;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实现对具体家电的检测、维修,还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按具体的岗位标准、工作流程进行操作等。
优化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的课程评价还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主要也是唯一的评价者,学生也只作为单一的评价对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求学生和老师,甚至行业和企业共同参与评价,实现开放性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既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也能清楚自己的优势;既能及早了解行业、企业的标准,也能尽早地找出自己的差距。行业、企业评价一般考虑在该课程的阶段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或是相关维修技能比赛的时候介入,至于行业、企业的选取,我们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可以是家电维修资格证书的考评人员,也可以是家电售后维修的技术专家,等等。通过这样多方参与的评价,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更为真实、科学、恰如其分,还可以帮助学校和任课教师利用评价结果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实现教学与实际生产的对接。因此,教学评价主体必须多元化,才能保障评价活动切实提供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信息,促进教学的长效发展。
综上,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是以就业为导向、满足岗位要求为目标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追求全面的发展,而且对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具备更为扎实的专业技术,能组织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能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新教改的要求,适应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骥.现代职业教育电类专业教学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范欣南.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训模式改革初探[J].信息与电脑,2012(5)
[3]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梁伟媚,女,广西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电子专业“双师型”教师。
(责编 刘 影)